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行业 > 人物 > 王笑京:开创智能交通......

王笑京:开创智能交通传奇

来源:发布时间:2014-05-29 00:00:00
导语:人物


        授人以渔

 

  虽然有着众多头衔,获得诸项荣誉。但在外人看来,王笑京更像一个学者、一个导师。

   智能交通企业的老总们都希望能有与王笑京交流的机会,但是一起座谈时,却感到他既可敬又可畏。

  对于企业提出的问题,王笑京并不是简单告诉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一个又一个犀利的问题,一针见血,直指根源,常常问得老总们一身冷汗。而他的提问往往正是企业发展中忽视又亟待正视的问题。紧张过后,企业家们顿感醍醐灌顶。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王笑京每年还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为我国智能交通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但是,做王笑京的学生,并不轻松。

   “导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学生张晓亮坦言。

   2006年,张晓亮保送至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师从王笑京。

  “无论是日常科研还是毕业论文,我们都不敢有半点马虎。从开题到结题汇报,每一个环节导师都认真抓。撰写论文过程中,要求我们至少阅读百篇以上的文献,而不是人云亦云。”张晓亮说。

   和很多学生一样,张晓亮体会着毕业论文写作的艰辛。由于过于偏重理论,她最初将选题定为“基于粗糙级的交通状态判别研究”。然而,这个选题很难在理论层面取得突破。在王笑京的指导下,她反复修改,最终将论文题目确定为“基于快速路交通流数据的交通状态判别”,并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数据调研、论文开题和写作。

   “从开题到制定论文大纲再到论文写作,每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三轮考验,导师每次都会给出具体的修正意见”张晓亮说,这样严谨的治学精神让她受益匪浅。“作为王总的学生,我们并没有得到导师带给我们的特殊‘光环’,而是更踏实地去投入学习和工作。” 

  从1995年开始,王笑京每年都参加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会上,他有一个习惯——除了参加会议规定的双边活动和议程,还要详细聆听每一个分论坛的发言,并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发言人探讨。

  在他的带领下,中心的科研人员也形成了“赶场”的习惯。作为一名女士,每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准与国际合作部经理焦伟赟都随身携带高跟鞋,再在包里准备一双平跟鞋,方便自己“拎着包满场飞”。 

  “只有‘赶场子’,才能找到和王总交流的话题。”对于“赶场”,焦伟赟乐此不疲。

  种下一颗种子,没人会注意;浇水施肥的过程,也少有人看在眼里。如今蓦然回首,昔日萌生的嫩芽已经根深叶茂。在王笑京的引领下,中国的智能交通产业就像一颗种子,已经从一株小苗变成参天大树。中国的智能交通科研人员,也已从默默无闻成长为社会的栋梁和中坚。

 

  人物简介

 

  王笑京,出生于1957年,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ITSC)主任。

   王笑京是中国智能交通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在科技一线工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他领导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智能运输系统中心实验室,主持完成“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等,推动了中国交通控制与管理、电子不停车收费、交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进程

共有6条信息6/6首页上一页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