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交通共成长 ——记交通运输部直属机关女干部岗位建功座谈会
她们是傲然挺立的花苞,在骄阳与风雨浇灌中盛放,行业作土壤,时代为雨露,柔美、铿锵,绽放精彩。她们在一线风餐露宿,在科研项目中牵头建功,在后勤岗位构筑保障……在3月7日召开的交通运输部直属机关“我与交通共成长——女干部岗位建功”座谈会上,8位来自交通运输系统的女性干部职工代表分享了成长中的收获与感悟,让我们来听一听她们的交通故事。
在伟大的时代中做真实美好的自己
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 翁优灵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性,我是非常幸运的,也是村子里考出来的第一个博士。直到现在,童年记忆中村子里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我庆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亲身见证了公路交通的发展、农村公路的巨变,见证了我们祖辈父辈走出大山、坐上汽车,甚至从前想都不敢想的,能坐上飞机、高铁等梦想的实现。
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者的主战场在工地一线,工地无性别之分,既要爬得了山、上得了船,又要爬得了高墩、走得了猫道,同时还得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制定政策措施,这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质监工作者都奉行一句话:宁当恶人,不当罪人,对质量安全隐患零容忍,对我们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
在见证高速公路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也看到了交通发展承受的沉重代价和血的教训。作为安全监管工作者,这些沉痛的教训让我重新思考我的交通梦。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道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交通?不仅要让老百姓走得了、走得方便,还要走得安全、行得顺畅、用得舒心;把我们这代人的建设成果融入青山绿水、刻进历史丰碑、留给子孙后代。
四十不惑,时间的雕琢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研究表明,女性相比男性对自身表现的评价普遍低于实际情况。如何克服这种与生俱来的社会化的不安呢?“假装自信,直到变得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多,在机会面前毫不犹豫主动出击,这是女性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肯定自己的能力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曾有人采访了数百位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问他们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什么。老人们无一例外地表示,所有做过的事情,都没有遗憾,感到遗憾的,是那些曾经想过但没有去做的事情。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何尝不是这样呢?对管理者来说,行动比想法更有力,对被管理者而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因为完美而导致了拖延,结果更不完美。干事不能追求所谓的完美,要长远谋划、全面思考、干好当下,贵在迈出“第一步”。从不完美的自己开始,认真地完成每个任务,只有先完成,才能追求完美。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陪伴公路交通走向辉煌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 马骥
因为种种机缘,我曾有幸在研究机构和交通运输部机关工作,这两段不同的工作经历,给了我无数的磨炼和启迪。27岁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从事自己热爱的交通规划工作。在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工作的两年半时间里,我主持完成了一系列部重点课题和重大研究项目。这一阶段的基础研究工作经历,为我今后从事交通运输规划及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我进入部综合规划司工作,使我有更多机会参与涉及整个行业发展的研究和管理。2016年,我从部规划司综合运输规划处办公室轮岗到公路规划处负责公路发展战略、政策及重点建设项目审批审核工作。
“十三五”以来这2年,我与公路发展相伴而行,共同成长。一张张规划蓝图、一份份政策文件,饱含着大家的辛勤和汗水,也彰显着我们行业的智慧和力量。在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时期,能够亲身经历行业的伟大变革,我备感幸运和自豪。
为使部党组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近民生,我们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心声。茫茫无垠的川藏通道、飞沙扬砾的南疆戈壁、沟壑纵横的大小凉山、丛林密布的西南边陲都曾留下我们的足迹。
当今,公路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基础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巾帼不让须眉,我将用自身的努力陪伴公路交通走向新的辉煌!
脚踏实地 信心坚定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陈彤
34年来,我见证了水运行业从“压船压港”到走向世界,成为国家的骄傲。34年来,我从一名科研人员成长为中层领导干部,在一系列岗位上锻炼成长。这一切让我认识到:交通是可依赖的大家庭,水运行业是承载我们的诺亚方舟,水运院是我们生存的小家。
在上世纪90年代的科技体制改革中,我们曾迷茫了3年。当2001年一切尘埃落定后,我深刻感悟到交通这个大家庭的重要,见证了部党组在决定每一个交通人命运的关键时刻的战略部署和持之不懈的努力。经过这件事,我感觉我最大的成长是心态上的淡定和信心上的坚定,此后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没有再迷茫过,没有后顾之忧。
作为科研人员和科研处长,我有幸参加了国家和交通运输部许多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撰工作。我觉得,大家都是诺亚方舟上的一颗螺丝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水运院从求生存走上了谋发展的今天,得益于交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以及水运行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练好内功,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眼光和触觉,就是不可取代的。
在水运院这个小家,作为人事处长和工会副主席,这两个岗位的共性都是做人的工作,但角度又完全不同:人事工作要先讲理再讲情,但工会工作要照顾到每一个职工,要先讲情后讲理。
最近5年,是我经历最丰富、收获最大、成长最快的5年,我学会了沟通,练就了乐观的心态,最主要的是知足。没有交通、没有水运院,没有大家的信任,就不可能有我这么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
为绿色公路幸福奔波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孔亚平
2002年毕业后,我来到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工作,长期从事公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咨询和设计工作。我的成长伴随着交通运输发展的3个阶段:公路设计新理念,两型交通(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绿色交通。
刚参加工作时,我参与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技术研究”,是该课题组的唯一一名女性。课题的依托工程在西藏,那里蓝天白云,碧水青山,但生活条件和试验条件很是“天然”:牛粪取暖,馒头就咸菜,野外生活1个月,就已晒出高原红。课题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青藏公路沿线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技术,填补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边坡侵蚀研究的空白。
2007年,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开展了交通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工作。我带领同事们,进行了10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研究。这些课题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在江西、四川、西藏等多省份的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解决了公路建设中突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
2013年,交通运输部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我和团队进行了10多个公路建设项目的咨询与设计。由我牵头设计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被称为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公路。现在,我和我的团队依然辗转奔波在全国各地,去实践我们的绿色公路梦。
记得孩子小时候,面对我频繁出差离去的身影,他总会止不住地哭。没有充裕的时间陪伴孩子,我便寻求陪伴的质量。陪孩子看展览、戏剧,与他讨论他感兴趣的科学、历史。如今,他明白了我频繁出差的意义,知道了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是来源于对社会的贡献。我是幸福的,不只因为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还因为遇上了这美好的时代,能与交通共成长。
从机关大院走向一线岗位
国家铁路局 朱婧晨
2015年7月,我考入国家铁路局机关服务中心,这也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到现在,我已经工作了2年零7个月。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我国铁路在运营规模、服务能力、运输效率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工作中,我的主要职责是为局机关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保障,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印象比较深的有3件事。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铁路客运服务质量问卷调查。我虽然没直接进行问卷调查,但间接参与了调查问卷录入过程,每一份旅客的问卷结果都被直接反馈到系统中作为月度调查数据的组成部分,使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当前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督促铁路运输企业及时解决旅客投诉问题。二是组织开展“平安高铁”普法专题行动。三是坚持做好“服务群众 服务基层”主题实践专项工作。在今年春运客流高峰期,全局干部职工共有1000多人次深入8个重点车站工作,主要承担部分实名制验证验票、候车室检票、值班站长台咨询服务等工作。在参与这几次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从机关大院走向一线岗位,同车站的工作人员一道,服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只有身处一线岗位,才能看见并切身体会到旅客在等待排队进站时的那份焦急,才能体会他们渴望尽早登上归乡列车的期盼,所以我尽可能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带给他们一些帮助。
从大学毕业进入国家铁路局工作开始,我从只看得到“脚下的路”,逐渐成长为懂得看向“眼前的路”。愿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我们结伴前行,用智慧、勇气与汗水练就过硬的本领,更好服务于交通运输事业。
学与干中接地气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 康玮星
2015年,我从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进入交通运输部工作。去年11月,结束在陕西淳化的两年挂职工作后,我又回到了部里。应当说,我是一名光荣的交通女兵,更是一名交通新兵,回首自己不算丰富的人生历程,感想很多。
如果没有之前两年在陕西的挂职经历,我不会对基层工作、对乡土中国有这么深的了解和感情,也不会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交通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身上的重任和前进的动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一方面,我们要突破个人心理障碍,敢于磨炼。在乡镇挂职时,一开始,很多领导同事认为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很难做好农村工作。但我一直在默默努力,学方言、熟情况、多思考,慢慢地,我也能够为地方百姓做一些实事。我有过迷茫和困惑,也有过女孩子“哭鼻子”的辛酸和委屈,但是接上了农村的“地气”、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这种实实在在的“小成就”让我备感欣慰。
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专业素养,苦练内功。我是法学专业出身,水运专业知识是比较缺乏的。我回部工作后,积极争取和把握各种接触行业、学习专业的机会,多参会、多调研,到地方一线了解行业情况,积极向同事请教学习。与此同时,作为综合性处室,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需要与其他处室、司局、单位沟通协调,我发挥女同志耐心细致、善于沟通协调的优势,不断提高工作成效。
新时代,巾帼展现新作为。作为一名交通战线的新兵,我将以身边优秀的女领导、女同事为榜样,传承交通女兵的光荣与梦想,更好地在学与干中收获成长。
为交通应急出一份力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耿红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已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工作了20年。一路走来,我有幸看到交通大发展、取得大成就。
我的专业领域是交通应急,参与的第一项工作是编制《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在2006年发布的,所以说,在我国的应急工作中,交通应急工作起步早,起点高,与国际接轨。
2007年,交通部出台《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这是我国编制的第一个国家级相关规划,我有幸参与了相关工作以及后续10多个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的咨询和设计工作,为交通应急能力建设出了一份力。
2013年,国务院出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部里委托我们团队牵头开展交通运输部应急预案体系研究与修订工作。去年,修订工作已经完成并且发布实施。同时,为了验证和检验应急预案,近几年开展了多个应急演练,包括“2016珠江口重大海上搜救应急演练”“中国—东盟国家海上联合搜救实船演练”等。我带领团队开展风险分析、情景构建等技术研究,为交通运输部应急工作提供了支撑,使其持续走在各行业前列。
应急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应急关系到社会民生。我们从事交通应急工作要勇于担当,以应急信息化系统整合为契机,率先实现大交通应急,促进大交通融合,同时也为各行业应急工作提供借鉴与保障。
一路走来,常怀感恩,是交通给予我机会与平台,我也将继续投身交通应急工作,与它共同成长。
自豪中深知责任与担当
交通运输部离退休干部局 张晓冰
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我每年过年都要跟着妈妈去看姥姥,从郑州到新乡,80多公里的路,还要跨越黄河,大年初二的早上天不亮就要出发,先坐公共汽车到火车站,再乘无座的绿皮火车或长途汽车。40多年前的黄河公路大桥只有一条车道,无论通过哪种方式都要中午才能赶到。如今,光河南境内的跨黄河大桥就有13座,曾经要走一上午的路如今坐车只需1小时,乘高铁只要20分钟。
作为交通人,我为祖国交通运输行业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与骄傲。但我也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当。
2012年,我作为第12批博士服务团的成员赴云南1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上江乡付坝村依山而建,全村共9个自然村,971户人家散落在31.1平方公里的陡坡上。每个自然村都有路,但仅仅是通达,却不通畅,晴通雨阻是那里的交通常态。溜索过江、骡马驮运这些传说中的交通方式,在那里依然是村民出行的常态。当时,由交通运输部投资的溜索改桥工程正在实施,溜索改桥承载了怒江人民的无限期待。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切地体会到“要想富、先修路”的深刻内涵。
从1980年上大学算起,我用了10年时间完成公路专业学习,用了20多年的时间从事公路技术和质量管理。我已经习惯了酷暑烈日下在工地路基上暴晒,习惯了爬上施工现场高耸入云的桥塔,习惯了在高海拔的隧道施工掌子面抽检。交通早已融入到我的生命中。
1年多以前,我离开了熟悉的专业,依依不舍。但当我投入到老干部工作中的时候,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交通运输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在一代代交通人的努力下积累得来的,能够为那些曾经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交通运输事业的老交通人送去温暖和陪伴,我同样感到骄傲。
图片由 田景玥 摄
上一篇:李光平:后勤“大管家”
下一篇:陈可英:“学车找她,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