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李辉:一抹“中建蓝”,点燃中国建筑梦
连李辉:一抹“中建蓝”,点燃中国建筑梦 。视频剪辑:綦智鹏
中建三局南方公司深圳经理部龙华区综合医院项目建造总监连李辉(中)与同事在工地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程超摄
“要是您方便的话,晚上9点到12点之间(接受采访)会方便些。”记者与连李辉约定采访时间,微信对话框弹出这样一段文字。
晚上九点半,记者拨通了连李辉的电话,此时的他仍旧忙碌在工地现场。连李辉告诉记者,最近项目刚开工,事务比较繁忙,每天早晨六点多起床,7点到现场,一直忙到到晚上11点钟左右,一天工作算下来足足将近16个小时。
然而,连李辉却笑着说:“整个项目的兄弟们都是这种状态,后期情况可能会好一点。”他的语气里没有丝毫疲惫或是抱怨的意味,反而异常明快、十分乐观。
儿时泥泞路点燃建筑梦
连李辉是中建三局南方公司深圳经理部龙华区综合医院项目建造总监,今年是他入职的第8个年头。
7年多的风吹日晒、摸爬滚打,锻造了连李辉过硬的技术和坚韧的性格,他从最开始的学徒到施工员,再到工长,直到今天项目负责人的位置,并成为中建三局最年轻的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之一。
梦想、坚守和责任,是支撑连李辉一路披荆斩棘的精神武器。从小,他就有一个志当工程师的梦想。
连李辉出生在福建南平北部的一个小村子——连坑村。那里景色宜人,民风淳朴,但是交通却及其不便。
从连李辉的家到学校的路凹凸不平,一到雨天泥泞不堪,而路上的坑便开始和他捉起了迷藏,隐藏地特别好,一个不留神,人就会误踩进去,溅一身黄泥水,连李辉吃过不少次亏。
“我们村里的路什么时候也能像城里一样,有一条黑黝黝的柏油路?”连李辉问父亲。父亲告诉他,等他长大当上工程师,回来把村子里的路好好修修就会像城里一样了。
自此,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梦想种子便在连李辉心中生下了根。
高考填报志愿时,连李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开始了与钢筋砂石混凝土打交道的日子。大学毕业后,连李辉放弃了留校担任辅导员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到中建三局一线锻炼,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将儿时的梦想慢慢堆砌。
通宵打混凝土锻造工匠魂
2011年7月,连李辉入职。而在那接下来的一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当时,连李辉被分配至中建三局南方公司厦门集美新城市民中心项目,工地位于荒草丛生的郊外,人烟罕至。在他印象中,“沉下心、沉下力为建设集美新城做贡献”的标语格外醒目,而这也成为他在遇到困难时咬牙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连李辉为中国建筑点赞。本人供图
七月的厦门,烈日炎炎。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挤着连李辉和七八个同事,白天烈日下暴晒浑汗如雨,晚上“温室”蒸桑拿汗流浃背。
刚入职时,连李辉是一名施工员,打混凝土是他的主要工作,回味起那段经历,他的语气里苦中带笑,说:“我们通宵值夜班打混凝土,通常是从晚上八点打到第二天早晨八点,这个印象太深刻了。持续了一年,这一年也是值夜班最多的一段时间。”
不过,连李辉这一年混凝土没白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效果还不错,成长了很多”。在连李辉看来,“多看,多学,勤快”是最笨的办法,却也是最有效的。他总是随身携带笔和纸,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请教工人、和新成员反复讨论,浑身充满干劲,很快,他就掌握了现场施工工艺与流程。
对此,连李辉却十分乐观,“每一个新的问题,都是新的挑战,我都会觉得非常新鲜。想方设法地把问题攻克掉,我非常有成就感。”
一砖一瓦塑造中国建筑国家品牌
2012年7月,连李辉调入亚洲十大豪宅——厦门恒禾七尚项目,担任质量总监。该项目地质条件复杂、桩基施工难度大,一旦出现施工偏差将会引发严重的质量事故。
连李辉(右一)和同事们在施工现场。本人供图
300多个日日夜夜,连李辉见证了每一根桩的各道工序验收与报验,光劳保鞋就穿坏了4双。最终,桩基检测结果全部为一类桩。他带头成立科技攻关小组,《提高弧形飘带施工一次合格率》QC成果捧回2015年度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大赛一等奖,其团队也被评为“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此次项目的突出表现,使得连李辉被作为工程骨干抽调支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项目节点攻坚。然而当时恰逢妻子分娩,本准备请假陪护的他在匆匆见完妻子一面后,便转身投奔到项目建设当中,和同事们战斗在项目一线。
“每个项目遇到的问题特点都不一样,现在我负责的龙华区综合医院项目,选址位于山谷低洼地段,深圳雨季即将到来,我们已经着手准备排水方案。”连李辉说,这是目前项目的难点之一。
虽然挑战不断,但是连李辉浑身充满斗志,原因是该项目被公司内部定位为可能创“鲁班奖”的特大型项目,“这对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负责特大型项目。”
7年多来,连李辉身着一抹“中建蓝”,用青春和奋斗书写责任和担当,先后获“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传递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要让每一块砖头、每一个焊点、每一方混凝土,都能承载起中国建筑这一国家品牌的梦想”。(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
责任编辑:曼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