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行业 > 人物 > 王笑京:开创智能交通......

王笑京:开创智能交通传奇

来源:发布时间:2014-05-29 00:00:00
导语:人物

  1995年,第二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在日本横滨召开,在那里,王笑京如饥似渴,跟各路专家们一起在世界先进的学术成果中汲取养分。

  1995年底,交通部指示公路研究所进行智能交通发展研究,有着通信和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王笑京受命牵头,开始描绘我国智能交通的宏伟蓝图。 

  1996年,王笑京跟随国家科委组织的考察团赴欧洲调研,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道路专用通信系统”这一概念,并全面考察了欧洲的智能交通项目。

 

           创新国标

 

  1975年4月,刚刚高中毕业的王笑京奔赴北京平谷东高村镇大旺务村,开始了他三年的“社会大学”生活。白天,农田里挥汗如雨,夜晚,陋室中挑灯夜读。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3月,王笑京接到了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走上了知识报国之路。 

  1982年1月,王笑京走出校园,来到当时的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开始了他与交通的不解之缘。

   进行科学研究,既要时刻站在时代最前沿,又要“接地气”,注重平衡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民族产业的可跟进性。为了不与国际社会脱轨,王笑京与同事们在做应用的同时,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前沿技术研究。

2002年王笑京在实验室进行ETC开发 资料图片

 

  1995年,王笑京开始参加ITS世界大会,把中国的ITS与世界的ITS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中国的智能交通起步较晚,如何既走向世界,又不被发达国家的技术与标准所“绑架”? 

  众所周知,标准的背后是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刚起步,国外一批厂商“觊觎”随之配套的智能交通建设。由于ETC相关产品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这些厂商开始跑马圈地,意图将自己的产品直接输入国内市场。

   一时间,中国智能交通处于无序状态。

   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ETC国家标准,王笑京带领同事从试验场到工地,开展了ETC等相关智能交通应用需求和技术方案的考察和研究,最终确定了基于5.8GHz专用短程通信技术的ETC系列国家标准,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片组合式”技术标准体系。

   2007年,王笑京赴美参加美国智能交通年会。出乎他意料,与会期间,美国的ETC企业界代表专门为王笑京召开了一次“圆桌会议”。会上,美国企业代表咄咄逼人地质问王笑京:“中国为什么要制定自己的ETC国家标准?为什么不采用美国或欧洲的标准?” 

  面对质疑,王笑京不卑不亢,提出了三个反问:“第一,美国的ETC有多种系统,各自有专利,互不通用。但中国要求的是互通互连,美国企业是否愿意放弃专利?第二,如果进入中国市场,ETC必须与中国现有的公路收费系统融合,美国公司是否愿意公开系统后台?第三,美国的ETC都是单片式系统,如果在封闭式收费公路上应用必须同时在所有的收费站上开通ETC车道,这在中国不现实。请问美方如何解决中国高速公路选择性安装ETC设备的问题?” 

  三个问题,掷地有声,美国企业家哑口无言。 

  看似干脆利落的几句话,背后却是艰难的测试和论证——

  “到底用什么体系,在当时的环境下决策非常难。面对国外很多产品,要论证它们为什么不适用,自己的东西为什么可行。这要拿实验数据来说话,要拿精准的实验结果来说话。” 

  论证过程中,王笑京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设备在国内实验室做测试,同时征求国际智能交通专家的意见。2002年,我国自主开发的ETC技术体系成功构建,随后正式开始中国ETC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