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鬃山下 守戈壁护坦途——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马鬃山公路段纪事
1991年,马鬃山养路人维修过水路面。 马鬃山公路段 供图
这里,是甘肃省唯一的边境地区,北与蒙古国接壤;这里,面积与海南省接近,人口却不足4000人;这里,地处戈壁腹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就是酒泉市肃北县的马鬃山地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又一批的马鬃山公路段养路人来到这里,在无尽的荒凉、无边的寂寞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无比枯燥和单调的工作,坚守在生命禁区,保障了边防道路和祖国运输大动脉的畅通。
一
躲在被窝里,20岁的高明生偷偷哭了。
1980年1月17日一大早,高明生和其他45名刚参加工作的养路人乘大卡车从酒泉玉门启程,前往150公里外的马鬃山公路段音凹峡养护队。
西行到安西县(今瓜州县)一处叫桥湾的小地方,已是中午。离音凹峡还有90公里,时间紧,一行人没敢停留。从桥湾向北,越走越荒凉。一路上,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见不到人,也见不到车。高明生和同伴们抵达音凹峡时,已夜幕降临。
所幸,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有几间修路人留下的土坯房。虽然房顶是破的,窗户也是破的,但总算还有一个栖身之处。46名灰头土脸、冻得哆哆嗦嗦的年轻人,男的挤一间,女的挤一间,屋内油灯昏暗,窗外狂风呼啸,就这样度过了在马鬃山的第一晚。
这一晚,高明生几乎一夜未眠。
当时,马鬃山公路段有3个养护队:音凹峡、公婆泉、跃进山,养护的5条边防路都是砂石路,总里程约300公里。音凹峡是马鬃山的一处小地方,又称饮马峡。高明生和同事管养的边防路有110多公里。路的最北端,就是中蒙边境。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平整路面,挖掘道路两旁的排水边沟。每天早出晚归,大伙也只能养护5到10公里的路。砂石路面经不起碾压,刚平整好的路面很快又出现坑槽,刚挖好的边沟很快又被砂石掩埋。于是,他们就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前一天的工作。
严苛的自然环境下,生命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真是太苦了!”回忆起当初,高明生感慨。
有一次,在赴瓜州支援公路抢通的半道上,于运德驾驶的平地车坏了。天气说变就变,突然狂风裹挟着大雪铺天盖地袭来,气温陡然降至近零下30摄氏度。几个小时后,当救援人员赶来时,于运德已经冻得四肢僵硬,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养路人把去马鬃山上班叫“进山”。在马鬃山这种孤独寂寞的环境中,人会格外想家。
常年远离家人,马鬃山养路人时常感慨:还没有怎么陪,一晃,孩子就长大了,一晃,父母就老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养护的边防路从来没有中断过。
二
1999年,谢金贤从部队复员,到马鬃山公路段音凹峡养护队工作时,这里的公路已大多成为沥青路。养路队有了一砖到顶的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各种养护器械和车辆越来越多,职工们出行也不再像以前那么难了。
然而,孤独,仍然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
谢金贤刚到养护队时,其他人都已经回家准备过年了,只有一名老师傅在专门等他。匆匆交代了一下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后,老师傅也回了,留下谢金贤一个人守着几间平房和材料库。
“妈,我到音凹峡了,这地方根本没有人……”谢金贤来到养护队旁边的小卖部,用唯一的一部公用电话报了平安。“你不要心急,工作要慢慢适应……”电话那头,母亲安慰道。
留在这,或是离开?那一夜,谢金贤辗转反侧。
谢金贤是独生子,尽管家中并不富裕,但从小也是娇生惯养。到音凹峡的几天,谢金贤吃光了母亲给他带的饼子、咸菜,不得已开始自己做饭。在地上坐了半晌,心情略为平静后,谢金贤出门将锅拾了回来,按照母亲教的方法,从头再来。
慢慢的,谢金贤忘记了离开的念头,在音凹峡找到了爱情,他一生的伴侣——养护队的女技术员李爱红。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激发强大的凝聚力。与亲人聚少离多,马鬃山的养路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于是,彼此成为最重要的依靠。
1993年夏,马鬃山地区罕见地下了暴雨,山洪将一段路基冲毁。15名抢修人员乘坐的卡车侧翻,一车人全部掉入齐腰深的洪水中。大家第一反应是紧紧抓住同伴,而不是自己逃生。
戈壁深处,哪怕是一颗螺丝钉,也得到玉门市区去买。于是,马鬃山养路人自力更生。自己建房、自制桌椅板凳、改良养路器械……
就这样,马鬃山的养路人在孤独中变得坚强,在艰苦中保持乐观,代代相传。
马鬃山公路段职工在215国道进行补缝作业。 张兆缘 供图
三
从飞机上俯瞰广袤戈壁,苏志伟不禁感叹:太壮观了!
今年28岁的苏志伟,是追逐着爱情来到马鬃山的。从繁华的上海滩来到荒凉的戈壁滩,苏志伟并没有想象中的不适应。“有网络、有活动室、能收发快递,每周都可以去嘉峪关见她。尤其是单位家一样的氛围,很温暖。”
2022年8月,苏志伟与女友结婚,小家就安在嘉峪关。这些年,马鬃山公路段的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段上想着法子改善大家的生活。“2023年,我们一年换了4个厨师。”为了让大家吃得可口,马鬃山公路段段长汤韬费尽了心思。
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的,还有公路。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马鬃山地区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相继建成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一级和二级公路,原有的砂石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马鬃山公路段养护的公路变为京新高速公路甘肃段、215国道马鬃山至口岸段、312国道七墩至桥湾段等3条等级公路,总里程261公里,并监管了215国道马桥段156.47公里。
路好了,车也多了。如今,这里已成为进疆出疆的重要通道,日交通流量达到了2.6万辆次。随着车流增加,各种应急抢险任务也多了起来。
2023年4月,京新高速公路甘肃段发生6辆货车连环相撞事故,一辆危化品运输车侧翻,造成粗苯泄露,两辆运煤车起火。马鬃山公路段除厨师外,全员出动,连续奋战一夜,排除了险情,恢复了道路通畅。
京新高速公路马鬃山出入口。张兆缘 供图
粗苯有股恶臭。尽管大家都洗了澡,但身上的臭味却用了整整一周才散干净。“第二天,我去一家单位办事,人家见到我都捂住了鼻子。”那一刻,汤韬尴尬了。
今年2月23日至24日,新疆境内出现严重沙尘及暴雪天气,进出新疆的道路一度封闭。风雪中,“00”后宣传干事张佳敏,忙着把鸡蛋、方便面、开水送到受困车辆上。和张佳敏一样,马鬃山公路段全体员工,有的打冰除雪,有的向司乘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我的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他也常年奔波在路上。”张佳敏觉得,她守护着公路,就是在守护着父亲。
自1980年建段以来,先后有2000多名职工在马鬃山公路段工作。戈壁荒滩、酷暑严寒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站在中蒙边境宏伟的国门前,向南望去,从“0”公里道桩开始,宽阔笔直的215国道穿越戈壁,伸向远方,而养路人一直坚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