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800年风雨依旧傲然挺立
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广济门)外。因民间传说此桥西段为广济和尚邀请“十八罗汉”助建,东段为韩湘子携另七仙,倾“八仙”之力所建,故又俗称为“湘子桥”。 广济桥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广济桥全长517.95米,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桥的东西两段是在桥墩上铺设石梁搭建的梁桥;中间部分是用18条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浮桥东侧现有桥墩十三洲(座),西侧现有八洲(原为十洲,两洲已被填埋为岸),共合桥墩二十一洲(原为二十三洲,“洲”者为“水中陆地”,环水如小岛者才算洲,两岸边的基座如半岛,各计为半洲,于是才有了二十四洲的说法);桥东西两段靠岸的第一个桥洞是采用拱型的建造技术。
这种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造桥方式,在我国桥梁史上实属独一无二的特例,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被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凝结着潮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潮人辉煌的创造,也是潮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与河北赵州的安济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并列为我国著名四大古桥。
广济桥这种梁舟结合的格局,使广济桥形成了独有的四大特点:
一是“十八梭船廿四洲”。桥由东、西两段的24座桥墩和中间的十八梭船连接而成,浮桥可开可合,结构奇特,这在我国古代桥梁史上还是个孤例;
二是“廿四楼台廿四样”。即在桥墩上建筑起形式各异,用途各别的24座楼台亭阁;
三是“一里长桥一里市”。广济桥地处韩江中游,是广东东部通往福建、江西(闽赣)的必由之路,而韩江又是粤东古时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所以,广济桥一建成便成了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又因桥上店铺林立,热闹非凡,与桥东、西岸两边的集市相连接,使人置身于桥上还询问广济桥在哪,成了“到湘桥问湘桥”的笑谈趣闻。
四是有“三个多”。建桥跨越时间多,一共跨越359年,这么长的建桥时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桥名更易多,先后称为: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广济桥、湘子桥、跃进桥等;建桥形式多,一条桥同时集梁桥、浮桥、拱桥三种不同的建造方式,实属罕见。
广济桥现存古桥墩21座。由于广济桥的桥墩是在30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的,所以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形成了广济桥的独特风貌。广济桥桥墩顺水流的两端均筑为尖形,有利于缓和水流的冲击。石块与石块之间不用灰浆,但凿有卯榫,相互契合。每座桥墩宽度6米至13米、长度11米至22米。各桥墩挡水宽度相加竟达207米,占桥总长的40%。所以,发洪水时,石桥墩上下游的水流落差超过1米。
广济桥的梁桥部分全是用巨大的花岗岩石条搭建形成石梁。这些石梁长约在13米至15米之间,宽约1米,厚1.2米,重约50-60吨。在古代没有起重机械设备,却能把这么笨重的石梁架上来,而且架得这么稳固?直至现在还保留得这么好?说明当时的建筑技术是非常高超的。
据说这些石都是从韩江上游的福建、江西等地凿采的,先把采凿好的石梁置于干涸的江底沙滩上,然后在其上面绑上木排或木船(这种运载方法戏称为“石载木”或“石载船”,石梁沉浸在水里,利用水的浮力减轻木排或船的承载力),等候江水把木排和石一起涨浮起来,才把木排慢慢驶到桥墩的附近,然后又要等到水位涨到一定程度以后,绑在木排下的石梁也慢慢升上来,再找准位置把石梁架设到两桥墩上。
这种方法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有记载,叫浮船法。正因为架设桥板的石梁在架设时是浸没在水里的,所以,每年汛期洪水到来时,江水常常会涨漫桥面,洪水最大时能把整桥涨漫淹没,因此,才有潮州八景之一“湘桥春涨”的壮丽景观。
广济桥从1171年建第一个桥墩开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它能在江深水急的韩江上屹立八百多年而不倒塌,不下陷呢?这个谜直到1958年重修广济桥时才解开,经过勘探,才发现广济桥的桥墩恰好很巧妙地筑垒在江底的一条石脉上,使得广济桥能屹立到今天。更值得一提的是:广济桥的桥墩比现代桥梁桥墩的抗横向力更胜一筹,历近千年,受无数次的大货船,竹、木排的冲撞仍稳固无损,真是令人叹服。
清同治年间,英国人约翰·汤姆森为广济桥拍摄第一张照片,并在照片的说明中说:“潮州韩江桥也许是中国的一座最值得一提的桥梁。它和伦敦老桥一样,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供居民做生意的地方。”可见,广济桥之所以蜚声中外,除其历史悠久外,还有本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极高的观赏价值。
上一篇:古镇之桥 连接丝路通西南
下一篇:桥梁趣谈——中国桥梁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