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苑 > 史话 > 老重庆马路建设史话...

老重庆马路建设史话

来源: 重庆晚报发布时间:2015-08-19 15:07:45
导语:清末民初,重庆城内只有便道。l926年酝酿建市,重庆商埠督办公署决定在城区主要街道修建马路,而商家担心修路影响生意,纷纷呈请停建。市政当局乃改为先修城外马路,然后带动城内道路的整理加宽,也就是先外后内,与一般城市不同。  打开城门 中路突围  当时的重庆城区范围,陆路限于通远门、南纪门内,走出城门就是郊外。市政当局测定修筑马路三条,一条从通远门经两路口至曾家岩,一条从南纪门经菜园坝并斜上接两路口,一条由...

清末民初,重庆城内只有便道。l926年酝酿建市,重庆商埠督办公署决定在城区主要街道修建马路,而商家担心修路影响生意,纷纷呈请停建。市政当局乃改为先修城外马路,然后带动城内道路的整理加宽,也就是先外后内,与一般城市不同。

  打开城门 中路突围

  当时的重庆城区范围,陆路限于通远门、南纪门内,走出城门就是郊外。市政当局测定修筑马路三条,一条从通远门经两路口至曾家岩,一条从南纪门经菜园坝并斜上接两路口,一条由临江门经双溪沟至曾家岩。这样可形成一条环线。

  1927年,首先修筑中区干道,起点为通远门,终点为曾家岩。

  查看1925年出版《新测重庆城全图》,可见当年通远门外系一片荒山,地名为象鼻嘴、天灯坡、田家塆、郑家塆等。城墙根下只有两座孤零零的大院,一为宝三园,一为教养公所。最触目的则是一座白骨塔。原来,通远门外实际上是数百年来民众祖宗安息的墓地,荒坟累累,俗称棺山坡。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祖坟荫佑后代,万万不可触动。消息刚传出,不仅士绅反对,老百姓吵翻天,就连袍哥大爷也放出狠话:“哪个敢去撬坟,那就是活得不耐烦了。”

  市长潘文华不信邪,软硬兼施。硬的一手,任命手下旅长郭勋祺出任迁坟局局长,组成全副武装的迁坟队,遇有阻拦者强行驱散。软的一手,答应将遗骨迁往浮图关妥善掩埋,并承诺修建一座菩提金刚塔,以安抚迁移中受惊的亡灵,为老百姓提供一处祈福之地。

  迁坟队大刀阔斧,短短几个月,迁走坟莹数十万座。施工队随即开挖路基,拓展路面。潘文华也未食言,在浮图关下新建白骨塔,在观音岩纯阳洞建成金刚塔。

  1929年8月,中区干道竣工,后命名为中山路。全长3.5公里,宽度为9.3米,人行道两边各3.3米,路面以三合土铺面,底层与中层以碎石铺压。1932年至1937年,中区干道逐渐由七星岗下行延伸到朝天门,成为城区交通主干道,延长部分称为中城经路。

  两翼开工 城区拓展

  1929年7月,南区干道动工,线路从南纪门外宝善寺起,经石板坡、燕喜洞、菜园坝,绕王家坡而达兜子背。l930年7月完成由南纪门到菜园坝路段,约长2.87公里。1933年4月至l935年6月修成陕西街至南纪门段,称为南城经路,长约4公里。南区干道横贯市区下半城,直到解放后长江滨江路建成以前,仍是半岛南侧顺沿长江贯通东西的唯一主干道。

  北区干道西段上清寺至大溪沟段于l927年至l932年建成,东段小梁子至沧白路、临江路l941年建成。中段因工程艰巨,经费筹措困难,到解放时仅建成大溪沟至华一路口。1952年建成一号桥,才上行与临江门连接,历经24年。

  旧城区的马路,东西走向为经路,南北走向为纬路;接通经路者称为干路,联系沟通干道者称为支路。在主干道修筑过程中,先后修建了打铜街、磁器街、邹容路、五四路等干路、支路。在主干道之间,修筑了第一条联络公路燕喜洞至两路口的南区公园路。此外,沿长江修筑了两路口至浮图关的两浮支路,沿嘉陵江修筑了上清寺至小龙坎的牛小路。到抗战前夕,重庆旧城区和新市区的公路已具雏形,延续至今。

  抗战时期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重点在以都邮街为中心的老城中部地区,修建北区干道的西段和沟通上下半城的凯旋路、中兴路等次干道,使上下半城连为整体,形成相关道路系统。同时,打通了七星岗隧道,疏通了旧城的对外出口。老城中部因道路的完善和较好的汽车通过条件,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全市最繁华的中心地区,取代了下半城的城市中心地位。

  今非昔比 大为改观  马路的修建,对于重庆的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突破了老城界限,城区扩大到曾家岩、两路口、菜园坝,面积增加两倍左右。其次,极大改善了交通条件,汽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开始出现,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马路改变了城区的布局,昔日的荒山坟地成为居民区,马路两旁出现了高层建筑,商业区开始由沿江向马路两边转移。伴随着马路修通,菜园坝建成了重庆大学老校区,上清寺建成“陶园”,罗家湾出现了“适中”花园,作为园林供人游览。干道边形成街道,七星岗的“金山”饭店、“嘉尔登”茶园,黄家垭口的“西笑”豆浆店,观音岩的“三飞”车行等相继开设,现代城市初具规模。

  然而,老马路是在军阀统治和战争时期修筑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有限,等级较低,未形成完善的网络,线道宽窄不一,与江北、南岸缺乏水陆联络,附属设施简陋且严重不足。直到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陆续修建上清寺嘉陵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打通八一隧道、石黄隧道、朝千隧道后,市区交通才彻底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