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 新闻 > 北京的风景名胜知多少......

北京的风景名胜知多少?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4-08-14 09:39:00
导语:01、东城区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毛泽东为纪念碑奠基。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底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

 【佛香阁】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八面三层四重檐,高41米,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气势宏伟,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为颐和园标志。清乾隆时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在原址依样重建,供奉佛像。登佛香阁四周游廊,可饱览园内外风光。

  【转轮藏】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是一座宗教建筑,为帝后礼佛诵经处。正殿为三层楼阁,两侧各有双层的八角配亭。亭内有木塔贯穿,贮存经书佛像。塔中有轴,可以转动,是佛教法器演化来的建筑物。

  【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用整块巨石雕造,高9.87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正面刻“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背面刻《万寿山昆明湖记》,均为乾隆手笔。碑饰图案精美,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碑文记述了扩展昆明湖的目的和经过。

  【宝云阁】

  在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坡。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

  是用铜铸造的佛殿,号称“金殿”。高755米,重41.4万斤。歇山重檐,四面菱花槅扇,造型仿木结构,通体呈蟹青色,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殿内佛像供器经帝国主义抢掠破坏,已荡然无存,门窗亦散失不全,使宝云阁状如亭子,故俗称铜亭。

  【铜亭】

  见“宝云阁”。

  【排云殿】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中部,是慈禧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殿前有排云门、二宫门,两边分列紫霄、玉华、芳辉、云锦四配殿。排云门与二宫门之间有一方形水池,上架金水桥。止殿左右两侧均有耳殿,中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二十一间。全部建筑均用游廊贯串,并用黄琉璃瓦盖顶,为颐和国内最为壮观的建筑群。殿内陈设多为慈禧七十诞辰时各地督抚大臣所献的寿礼。

  【长廊】

  在颐和园内,循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东起邀月门,西迄石丈亭,中穿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廊长728米,共二百七十三间。内部每根枋梁上都绘有精美传统彩画,共有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画八千多幅,有“画廊”之称。它象一条彩带把远山近北京市(43)水和各座建筑连成一体,有很高的造园艺术价值。

  【听鹂馆】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西部。内有供宫廷演出的两层戏楼一座。始建于清乾隆时,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现为餐厅,其桌椅陈设和菜谱都具有宫廷色彩风味。

  【画中游】

  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部。是依山而筑的重要点景建筑群。中为八角两层楼阁,东西配置两亭两楼,西楼名爱山,东楼称借秋,用爬山廊沟通。阁后山坡有白石牌坊,坊后山顶有一座三间小殿,两侧有廊向下通爱山、借秋两楼。登阁凭眺,漫步游廊,有置身画中之感。

  【清晏舫】

  原称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舫上原有中式舱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仿外国游轮重建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义,命名“清晏舫”。船体长36米,用巨大的石块雕砌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用砖雕装饰,精巧华丽。

  【五圣祠】

  在颐和园昆明湖西侧小岛上。祠门临水而设,内有前后两殿,前殿有两配殿。正殿内原祀山神、土地、花神、药王、龙王五圣。现神像已毁。

  【写秋轩】

  在颐和园万寿山东侧半坡上,正殿三楹,建于高台,两侧以爬山廊连接两配亭。东亭名“观生意”,西亭名“绿畦”,皆四角重檐攒尖顶。殿前有古松两株,形若华盖、色若滴翠。轩隐于山间,游人罕至。幽雅清静。

  【四大部洲】

  在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建于清乾隆年间,系仿西藏桑鸢寺形式而筑。由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十八座建筑组成。中心为象征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三角、圆、半圆形,以对应地、火、水、风。该建筑群,融合汉、藏两地建筑特点,依山而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曾经局部修整,近年大加修复,再现乾隆时的规模。

  【多宝琉璃塔】

  在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清乾隆时建,为清漪园的遗物。

  高16米,八面七层。塔身用七色琉璃砖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四周围以红墙,前设冲天两柱牌楼一座,对面对汉、满、蒙、藏文镌刻的《多宝琉璃塔颂》石碑。

  【昆明湖】

  在颐和园内,面临万寿山前山。面积3,300余亩。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称瓮山泊。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部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习操。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西堤六桥】

  在颐和园昆明湖西部点景长堤上。西堤是清乾隆时仿杭州西湖苏堤建造。堤上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合称西堤六桥,其中以玉带桥最为著名。

  【玉带桥】

  在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是西堤六桥中唯一拱券结构的石桥。

  清乾隆时建,光绪时重修。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加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

  【十七孔桥】

  在颐和园昆明湖上。清乾隆时建。为园内最大的石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

  【铜牛】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建。牛背上还铸有八十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

  【东堤】

  颐和园昆明湖东岸。北端为文昌阁,南端为绣漪桥。清乾隆时建。原为保护畅春园而筑,因畅春园在堤之东,相对称为西堤,开拓昆明湖后,以此堤为湖东界,则变为东堤。堤上有块大石碑,名昆仑石,上刻乾隆帝的《西堤诗》,有“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句。堤上有铜牛、廓如亭等重要风景点。

  【耶律楚材墓】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耶律楚材(1190—1244)为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大臣,字晋卿,契丹族,辽皇族子孙。墓为北京西郊一带的著名古迹,元、明以来,凭吊题咏,留下不少诗篇。墓前原有石翁仲,因夏夜流萤丛集眼部,被乡人目为怪异,推入水中。后因造园,祠墓均被土山覆盖。清乾隆建造清漪园时,在原地恢复祠墓,立碑记其沿革,并褒彰耶律楚材功绩。现存规模系光绪时重修,飨堂、墓室一如旧制。

  【后湖】

  俗称苏州河。是绕流颐和国万寿山北坡下的溪河。清乾隆北京市(45)时人工凿成,长约1公里。河面随山势弯转,时宽时狭。河畔古松挺立,山石垒垒,中段即为著名的买卖街遗址。

  【买卖街】

  俗称苏州街,在颐和园后湖中部两岸,临水列肆,清乾隆时仿江南水乡构筑,帝后常泛舟游逛,店伙均由太监充任。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现仅存泊岸遗迹与小桥两座,还有鸣佩斋、吐云号、步云斋等三十余家铺号可考。

  【南湖岛】

  在昆明湖的东南部,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占地1公顷多。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月波楼等。岛北假山上的涵虚堂,为岛中的主体建筑。原为三层望蟾阁,是观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清光绪时改建为单层,慈禧曾在此观看北洋水师学堂演习。龙王庙,清乾隆前称龙王堂,常作官中祈雨之所,后称广润灵雨祠。慈禧由水路入园时均先在祠前码头下船,进入祠内烧香。

  【凤凰墩】

  颐和园昆明湖南端的小岛,清乾隆时仿无锡黄埠墩而筑。岛上原有会波楼一座,楼顶设凤凰风旗,又名凤凰楼,内供佛像。今岛上建凉亭一座,四周遍植垂柳、梧桐,取“梧桐树老凤凰栖”诗意。

  【慈寿寺塔】

  原名永安万寿塔。在北京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内。寺为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年)所建。基址为明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故地。清光绪年间寺废,仅留孤塔矗立在寺院的废址上。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砖塔,高约50米,挺拔秀丽。塔基和塔身上均有精避暑胜地。罗汉堂北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此。后辟为孙中山纪念堂。过纪念堂为金刚宝座塔院,玲珑华丽的汉白玉石塔耸立其间。塔高34.7米,有石阶可盘登塔座。塔座正中开券洞,孙中山衣冠即封葬于此。塔座上有两座圆型喇嘛塔和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整个金刚宝座塔满布雕刻精致的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龙凤狮象和云纹梵花等,依西藏传统美砖雕,生动细腻,为明代密檐塔的代表作。塔旁有明万历年间雕刻精美的线刻观音像和关帝像碑两通。

  【碧云寺】

  在北京海淀区香山东麓。元至顺二年(1331年)建,原称碧云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太监于经在寺后建生扩并重修寺院,始称今名。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增建罗汉堂和金刚宝座塔。寺坐西朝东,依山势从山门至寺顶共六层院落,层层殿堂,依山迭起,松柏参天,浓荫蔽日。山门石桥前石狮一对,雕琢精细,形态威猛,传为明代遗物。南跨院内有仿杭州净慈寺而建的罗汉堂,堂内有木质漆金罗汉五百尊,还有神像七尊和梁上济公的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北跨院为水泉院,肩泉从山石中流出,淙淙有声,集聚池中。池上有桥,池旁有亭,周围山石迭嶂,松柏苍翠,为形式雕刻。山水清幽、林木苍翠的碧云寺,为西山诸寺之冠。

  【孙中山纪念堂】

  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曾将灵柩停放寺内。同年5月灵柩移葬南京后筑衣冠冢于寺后的金刚宝座塔内,寺内普明妙觉殿改为孙中山纪念堂。纪念堂内陈放孙中山半身塑像和苏联政府赠送的铜盖玻璃棺,两边汉白玉墙壁上镌刻着《孙中山致苏联书》。解放后己整修一新。纪念堂左右两配殿为展览室,陈列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照片及各种珍贵文献资料。

  【樱桃沟】

  在北京海淀区寿安山西麓,卧佛寺西北。溪流清澈,山花烂漫,怪石鳞峋,山径深幽,是一个富于山野情趣的天然花园。因山沟中多樱桃树,故名樱桃沟。原多名胜古迹,如放生池、万松亭、大盘石、金鸽台、石上松、白鹿岩、半天云岭、退翁亭、双石洞、燕儿岭、烟霞窟、金章宗看花台等,还有明正统七年(1442年)建的广慧庵,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建的隆教寺以及五华寺、普福庵、水塔寺、观音阁等古刹,现多已不存。此处因地形关系,夏季气温较低,为北京避暑胜地。

  【白鹿岩】

  在樱桃沟西端。这里风景清静幽深。相传辽代有仙人骑白鹿来此定居,遂称他所住的岩洞为白鹿岩。樱桃沟门额上所书“鹿岩精舍”,也因此传说而得名。

  【半天云岭】

  在樱桃沟半山上。有石亭一座,构筑精致,亭内有联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因此泉水称水源头,山岭叫半天云,为沟内两处胜景。

  【退翁亭】

  在樱桃沟隆教寺偏西高处。此地景色秀美,环境清幽,旧时文人墨客常在此避暑或著书。亭为清初学者孙承泽(自号“退谷”)所建,在此著有《天府广记》一书。

  【摩诃庵】

  在北京海淀区八里庄。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建。

  北京市(47)庵内原有明代壁画,后殿东院壁上嵌有明代重临集刻的三十二体金刚经刻石。

  【魏太和造像】

  在北京海淀区车儿营村。雕于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石质造像置于一石室中。佛像连座高2.2米,佛身后有雕饰精美的背光,分层刻忍冬纹、火焰纹、伎乐天人等。佛像面部丰满,双耳下垂,袒胸赤足,右手平举胸前,左手自然下垂,斜披袈裟,长袖垂地,下系羊肠大裙,衣纹流畅有力。雕像庄严大方,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