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 新闻 > 北京的风景名胜知多少......

北京的风景名胜知多少?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4-08-14 09:39:00
导语:01、东城区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毛泽东为纪念碑奠基。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底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

【香山】

  在北京海淀区,东南距市中心20余公里。为北京西郊西山山岭之一。此地重峦叠峰,清泉潺潺,花木满山,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此营建离宫别北京市(35)院,为各朝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兴建亭台楼阁,共成二十八景,如勤政殿、翠微亭、栖云楼、香山寺、森玉笏等,并加筑围墙,名静宜园。“西山晴雪”为燕京八景之一。园中名胜遍布,风光旖旎,秋来黄栌换装,漫山红遍,如火如茶,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为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所破坏,解放前已荒凉不堪,少数名胜被达官贵人据为己有。解放后经全面整修,已辟为香山公园。

  【眼镜湖】

  在香山公园北门内。两泓平静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桥相联,形似眼镜,故名。湖北侧山石叠蟑,峰峦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帘垂挂的水帘洞。山花芳草在沟壑石缝和小溪池水旁争奇斗艳,古柏苍松、老槐垂柳文汇成一片清荫。游人在此赏玩山水之乐,自得静中之趣。

  【香山寺】

  在香山公园内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赐名大永安寺,又称甘露寺。元皇庆元年(1312年)重修。清康熙帝在此建行官,乾隆十年(1745年)又修葺扩建。《清一统志》谓寺“依岩架壑,为殿五层,金碧辉映”,可见规模之大,为香山诸寺之首,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仅存石阶、石坊柱、石屏等遗迹“唯寺内的“听法松”依然屹立。

  【昭庙】

  全称宗镜大昭之庙。在香山公园见心斋以南。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建。庙宇仿西藏建筑风格,前有一座彩色琉璃砖瓦和汉白玉砌成的大牌坊,华丽壮观,坊上的云龙纹饰至今完好。其后为虹台,高10米,砖石基座,中央部位下凹。天井中立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记,记述建庙缘由。庙西山腰处有座七层八角密檐式琉璃塔,檐端悬挂铜铃五十六个,风来铃声清脆悦耳,余音绕缭,更添诗情画意。

  【见心斋】

  在香山公园北门内西侧,毗邻眼镜湖。建于明嘉靖年间,曾几经修葺,是座颇具江南风味的庭院。院中心是一半圆形水池,清洌的泉水从石雕的龙口中注入,夏来新荷婷立,金鱼嬉戏。池东、南、北三面回廊环抱,内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轩榭三间,即见心斋。斋后山石鳞峋,松柏交翠。整个庭院清静幽雅,使人留连忘返。

  【香炉峰】

  俗称鬼见愁。在香山公园西部。香山的主峰,海拔557米。

  顶峰有两块巨大的乳峰石,形如香炉,故名。此峰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峰顶可饱览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缆车索道,牵引登山。

  【鬼见愁】

  即“香炉峰”。

  【双清别墅】

  在香山公园内香山寺下。这里原有两股清泉,相传金章宗时称梦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题刻“双清”二字,1917年熊希龄在此修建别墅,因以为名。别墅淡雅幽静,山水树石顺其自然。清泉汇聚一池,池边有亭,亭后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因材借景,秀丽非凡。在此春日赏花,酷夏避暑,秋观红叶,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绮丽,称为香山“园中园”。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河北平山西柏坡迁至北平,暂驻香山,毛泽东在此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共商大计,指挥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并为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直到同年十一月迁住中南海。

  【首都体育馆】

  在北京海淀区白石桥东侧。建于1968年。东邻动物园,西望紫竹院,绿荫环抱,环境优美。占地7公顷,平面呈矩形,是一座能容纳一万八千余名观众的大型体育馆,可进行乒乓球、羽毛球、手球、排球、篮球、体操、冰球、花样滑冰等多项体育活动。馆内设有较为先进的空调、冷冻、照明、扩音、转播、传真、计时记分和通讯等设备,经常举办各项体育比赛和大型文艺演出。

  【真觉寺】

  在北京海淀区北京动物园后长河北岸。明永乐时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大正觉寺。因寺中建有塔顶为五座小塔的金刚宝座塔,故俗称五塔寺。寺内殿宇在本世纪初已毁,只留下了明成化九年(1473年)建成的金刚宝座塔。塔仿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建造,为内部砌砖、外表瓷石的砖石结构。下部是宝座,座前后辟券门,内有石阶梯,盘旋而上通向宝座顶部。座顶上有五座小型石塔和一座方室圆顶琉璃罩亭,塔身及金刚宝座上刻有佛像、梵文及宗教纹饰。造型虽近似印度建筑,结构和雕刻手法则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

  【五塔寺】

  见“真觉寺”。

  【圆明园遗址】

  在北京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的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与附园长春、绮春(后改万春)两园合称圆明三园,周约10余公里。圆明园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皇四子胤禛(以后的雍正帝)的赐园,后经重修扩建,乾隆九年(1744年)已基本建成(其附园长春和绮春园的建成年代分别为乾隆十六年和乾隆三十七年),嘉庆、道光、咸丰各代屡有修建。园内建有楼台殿阁,亭榭轩馆一百四十余处,并挖湖造山,种植奇花异木,搜罗名贵山石,移山缩地,建成一百余景,如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宴会用的九洲清宴殿,祭祀用的安佑宫,藏书用的文源阁;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西湖景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北京市(37)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汇集了江南无数名园的胜景。长春园北部还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俗称西洋楼。园内还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字画、文物珍宝,堪称文化艺术宝库,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并纵火焚毁。现仅存长春园西洋楼的部分石雕残迹。

  【西洋楼】

  在圆明园东北部的长春园北端。仿瑞士、法国等宫殿园林建筑的一座欧洲式宫苑,占地百余亩。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完成。主要景区有谐奇趣、线法桥、蓄水楼、养雀笼、黄花阵(万花阵)、方外观、五竹亭、海宴堂、线法山、远赢观、方河及阿克苏十景等。松柏林木和绿篱修剪,喷水池、围墙、道路铺饰及铜塑石雕等大多具西洋特色,同时结合我国砖雕、琉璃饰件和迭石技术,体现了欧洲式建筑的民族化。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今仅存残迹。

  【观水法】

  在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南端。是清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包括放置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的巴鲁克门。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宣统二年(1910年)后残存的石屏风雕花石心被载涛运往朗润国内,1977年运回原处。

  【高梁桥】

  在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跨高梁河上。元代称高梁闸,闸上筑桥,始有今名。现存青白石单孔拱桥为清代重建,上有栏板望柱。1982年曾将桥面拓宽。桥下玉泉水潺潺而过,堤岸绿树成荫,风景优雅。

  【斯诺墓】

  在北京海淀区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坐落在原花神庙遗址上。

  墓碑为一长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叶剑英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环绕,绿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觉幽静肃穆。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1928年首次来华,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次年著《西行漫记》一书。1960—1970年曾三次来中国访问,著《大河彼岸》等书。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贡献。1972年在日内瓦逝世,按照他生前遗愿,将其骨灰的一部分运来北京,于1973年10月19日安葬在此。

  【紫竹院】

  在北京海淀区白石桥附近。一千六百多年前为古高梁河源头。元时水利学家郭守敬为解决北京用水,在上游筑人工河(即今长河),蓄引玉泉山水为湖。明时在湖北岸建万寿寺下院紫竹院,清时又在院之西建行宫,为帝后皇亲乘船游颐和园中途休息之处。今建筑均已不存,仅以当年的“紫竹院”命名。解放时这里一片荒芜,后经全面重修,已辟为紫竹院公园,总面积14公顷,水域占11公顷。在园林匠师的精心设计下,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片片幽篡,使紫竹院得以名副其实。

  【景泰陵】

  在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明英宗之弟代宗朱祁任的陵园。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的瓦刺部大举进犯,英宗仓促应战,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兵败被俘,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同年九月即位。次年英宗放回,至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废朱祁钰帝号,软禁于小南城(今南池子普渡寺),死后以王礼葬于金山口。后宪宗即位,复景泰帝号,将原郕王墓扩修为皇陵。嘉靖时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陵前有黄瓦歇山顶碑亭,亭内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高宗御制诗碑,亭后有黄瓦硬山顶祾恩殿三间,其后为宝城。

  【黑龙潭】

  在北京海淀区温泉以北山腰。传说山上产黑石,质细腻。金代曾采石为宫女画眉,称为黛石,山亦因此叫画眉山。山腰有圆潭,径10余米,水从山峡石隙中流入潭内,溢时流泻山下田野中。传说有黑龙潜藏水底,故名黑龙潭。周围建有回廊三十三间,潭后有庙,名黑龙王庙,东向依山而筑,殿宇层层上升。庙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祀黑龙王,天旱时在此祈雨。庙内现存明、清及民国重修碑、御制碑及祈雨灵应碑等多块。

  【蓟门烟树碑】

  在北京海淀区学院路黄亭子元代土城遗址上。“蓟门烟树”原为燕京八景之一。“蓟门”指春秋战国时的蓟城,在今广安门一带。元、明以来把德胜门外元大都城健德门(俗称土城关)当作蓟门旧址。传说门外有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睛烟拂空,四时不改”,故有“蓟门烟树”之称。此景早已不存。

  碑高约3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方形碑座,僧帽形碑首,刻雷纹。北京市(39)碑阳为乾隆手书“蓟门烟树”四字,碑阴为乾隆御题七律:“十里轻杨烟蔼浮,蓟门指点认荒邱。青帘贯酒于何少?黄土埋人即渐稠。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鹂谁解作清游?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

  【颐和园】

  在北京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我国的名园之一。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ǎ某平衩魑苁钣卫值亍H坝赏蚴偕健⒗ッ骱茸槌桑嫉卦?90公顷,计有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三千余间,可概括为勤政、居住、游览三个活动区域。主要景物如佛香阁、德和园大戏楼、排云殿等均是清末木构建筑的代表作。其园林布局,集我国造园艺术之大成,尤以西山、玉泉山群峰为借景,扩展了空间,气魄宏伟,手法巧妙,为我国园林艺术中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典范。园中山青水绿,阁耸廊回,金碧辉映,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由于慈禧、光绪等清代统治者在园内活动,颐和园与近代史关系密切,至今留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痕迹。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开放,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解放后,经不断修缮,面貌一新。现园中主要殿堂,均按清末原状陈列,有博物馆公园之称。

  【仁寿殿】

  在颐和园东宫门内。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清乾隆时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构成颐和园内的政治活动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慈禧、光绪曾在此多次接待外国使节。

  【知春亭】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倚柱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柳丝吐绿,取“见柳而知春”之说命亭。一说“知春”二字源于宋诗“春江水暖鸭先知”。

  【文昌阁】

  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王澜堂】

  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即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藕香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慈禧曾幽禁光绪于此。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宜芸馆】

  在颐和国玉澜堂后。是清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在园中的住处。

  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院门为垂花门,上题宜芸门。东配房称道存斋,西配房名近西轩。宜芸门内侧廊壁上嵌有十块石刻,是乾隆摹写的各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

  【乐寿堂】

  在颐和园内,面临昆明湖。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门厅称“水木自亲”。“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堂内西内间为慈禧寝宫,东内间为更衣室,正厅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宝座前置有名贵的青花瓷大果盘和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均为慈禧生前原物。堂阶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谐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扬仁风】

  俗称扇面殿。在颐和园乐寿堂西侧。自成院落,前辟月洞门,门内方池,缘池有假山,为清乾隆时所叠。池北隙地草坪,原为乐安和五间佛殿。北上石阶为扬仁风,平面作扇形、阶前用条石嵌砌成扇骨式样,又用双白玉雕成扇轴,俨然一把可以开合的折扇。殿名取《晋书·袁宏传》典故:袁宏出任东阳郡守,谢安以扇赠行,袁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

  【德和园】

  在颐和园东宫门内。原为清乾隆时怡春堂旧址。光绪时改建,主要由颐乐殿和大戏楼组成,是专供慈禧看戏的地方。

  【犬戏楼】

  在颐和园德和园内。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戏楼。面对颐乐殿,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地井通连,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诸情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南部毗连的两层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清末,京剧艺术处在极盛时期,著名演员如谭鑫培、杨小楼等都曾在此为慈禧演戏。

  【紫气东来城关】

  在颐和国万寿山东麓,峙于两峰之间。重檐城楼,砖雕城堞。南侧城额“紫气东来”,取老子出关典故;北侧城额“赤城霞起”,用晋孙绰《天台山赋》名句。登城可望谐趣园池榭。城关既是点景之处,又是当年国内分区防卫据点。

  【谐趣园】

  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是著名的“园中之园”。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改称今名。后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时重建,为慈禧观荷垂钓之所。园中央为北京市(41)荷池,环池有涵远堂、瞩新楼、知春堂、澄爽斋等十三座楼台堂榭,并用百间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沟通。室外廊边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山泉急湍,富有江南园林情趣。

  【景福阁】

  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山顶。清乾隆时为菊花形的昙花阁,后被英法联军所毁。慈禧重修时改建为景福阁。阁前部为宽大敞厅,慈禧曾在此观雨、赏月,并接见外国使节。

  【宿云檐】

  在颐和园西北部。原为一座城关,又称贝阙。建于清乾隆年间,城楼内供奉关羽、周仓、关云银铸塑像,咸丰十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掠去。城外有古松一株,枝干扶疏,为乾隆时旧物。

  【霁清轩】

  在颐和园内东北隅。自成一园,又与谐趣园相连。轩建在巨大岩石上,岩下有道山涧,建小殿扼其源头,名清琴峡。其余亭堂皆借山势,井以爬山廊圈廓一气,布局更显紧凑。是清乾隆时小型造园的上乘作品。

  【万寿山】

  在颐和园内。燕山馀脉,高58.59米。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圆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祝皇太后六十诞辰。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上方按造园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时,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智慧海】

  在颐和园万寿山巅。是一座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殿内所供高大观音座像,为清乾隆时造。殿前有琉璃牌坊一座。牌坊和无梁殿前后的石额依次题写为“众香界”、“祇树林”、“智慧海”、“吉祥云”。构成佛家的一首三字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