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 新闻 > 北京的风景名胜知多少......

北京的风景名胜知多少?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4-08-14 09:39:00
导语:01、东城区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毛泽东为纪念碑奠基。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底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


04、崇文区

  【天坛】

  在北京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名大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之制,于十三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之处。有壝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天坛是噮丘、祈北京市(29)谷两坛的总称。主要建筑在内坛,圆匠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哺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西墙上有两座门:北为祈谷坛门,南为乾隆十六年(1752年)增建的噮丘坛门。内坛墙共有六座门:析谷坛有东、西、南三座天门(又称砖门)。回丘坛有泰元、昭亨、广利三门。两坛之间的隔墙上有两门:成贞门和其西边的琉璃门。噮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噮丘坛、皇穹字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内坛西墙内有斋宫,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原有牺牲所、钟楼等,已无存)。天坛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把性建筑群。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破坏严重。1918年正式开放。现为天坛公园。

  【圜丘坛】

  在天坛南部。是皇帝冬至日祭大的地方,故又称祭大台、拜天台、祭台等。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原坛面及护栏都是蓝色琉璃砖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栏板望柱改用汉白玉,坛面改用艾叶青石。坛圆形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及九的倍数)。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坛外有壝墙(矮围墙)两重,内壝圆形,外壝方形,四面各有汉白玉四住三门根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南北两座只余遗迹),坛南有潘柴炉、痊坎、具服台等。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庞、神库、神厨、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皇穹宇】

  在天坛圜丘坛以北。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处所。正殿圆形以象天。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改称皇穹宇。明代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五间,存放圜丘配祀神牌。其正殿及东内配庑,共围于一圆墙之内,由于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故俗称回音壁。

  【回音壁】

  见“皇穹宇”。

  【祈年殿】

  在天坛北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原名天地坛,坛上有圆殿称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名大享殿,是馏金宝顶三层檐攒尖顶圆形建筑,上檐用蓝色琉璃瓦,中层黄色,下层绿色。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今名,次年将三层檐改用蓝瓦。光绪十五年(1889年),殿遭雷击焚毁,次年重建。1970年重修。现有东西配殿各九间,配殿原各有后殿七间,乾隆十五年拆除。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中央四柱代表四季,外圈两排柱子各有十二根,分别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殿座三层,每层围有石护栏,外有壝墙一重。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七十二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斋宫】

  在天坛西天门以南。是皇帝行祭礼时斋戒处。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一百六十三间。宫东向,正殿五间,红墙绿瓦,为拱券形砖石结构,俗称无梁殿。止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五间,东北隅有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神乐署】

  在大坛内坛墙西天门外以南。是专门用来培训祭祀奏乐人员的机构。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名神乐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称神乐所,乾隆十九年改今名。前殿五间,绿琉璃瓦歇山顶,两旁环绕转角廊庑各十九间,后院有显祐殿七间,左右配殿各三间。

  【北京自然博物馆】

  在北京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前身为中央自然博物馆,1958年下放在北京市。有植物、动物、古动物、古人类四个陈列室。植物陈列室通过众多的现代植物标本和古代植物化石,展示植物的主要类型和进化历程。动物陈列室通过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标本,再现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系列质变。古动物陈列室陈列着珍贵稀有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介绍古脊惟动物的演变发展。人类陈列室则通过古人类学、人类学、解剖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和人与动物的骨胳、内脏等标本,说明人起源于动物这一利学论断。它不仅是一个科学研究机构,而且是广大群众参观学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场所。


05、海淀区

  【十方普觉寺】

  在北京海淀区寿安山南麓。因寺内有卧佛造像,俗称卧佛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兜率寺,元延祐七年(1320年)扩建,称昭孝寺,后又改名洪庆寺。明宣德、止统年间重修,改称”寿安禅林”,并北京市(31)颁《大藏经》置诸佛殿,成化时宪宗敕命修延寿舍利塔(今无存),崇祯年间又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改今名。寺坐北朝南,由三组平列院落组成,中路入口处有一座琉璃牌坊,过坊是一个半圆形水池,上有石侨通向山门殿,水池左右有钟鼓楼。山门殿之后,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等,两侧围以廊庑配殿。东路有斋堂、大禅堂、霁月轩、清凉馆、祖堂筹建筑,西路力行宫院。卧佛殿内供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铸造的铜卧佛一尊,长5米余,右手支颐,左臂直伸,后面环立十二尊泥塑佛像,表现释迦牟尼涅槃于娑罗树下,向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卧佛造型浑朴精致。体现了元代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卧佛寺】

  即“十方普觉寺”。

  【七王坟】

  在北京海淀区北安河。清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184O—1890)墓地。同治七年(1868年)筹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内葬奕譞及其三个妻子。地表为四进院落,有祠堂、享殿、过厅、走廊、花园等,建筑宏伟而完整。

  【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北京海淀区八宝山南麓。建国后,在明代护国寺基础上改建。分两部分,殿堂改建为骨灰堂,朱德、董必武、彭德怀等的骨灰安放在最后进的大殿内。寺院四周是墓葬区,1950年任弼时去世后葬此,翟秋白的灵枢后也迁葬于此。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所·斯特朗等国际友人逝世后也在此安息。整个墓地在苍松翠柏环抱中,庄严肃穆。

  【三一八烈士墓】

  在北京海淀区圆明园遗址西南角。1929年,为纪念1926年三一八惨案牺牲的四十六名烈士而建。墓碑坐北朝南,5米高的六角形纪念碑,矗立在60平方米的墓基上,碑身正面镌刻“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四周铭刻刘和珍、杨德群等烈士的姓名和籍贯。1971年三一八烈士刘保彝、江禹烈,陈燮的墓碑从北大工学院移来,立于北侧。

  【大觉寺】

  在北京海淀区西郊旸台山麓。辽咸雍四年(1068年)建,初名清水院。金时为西山八大院之一,称灵泉寺,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东,依山势层迭而上,颇为壮观。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殴、大殿、无量寿殿、龙王堂等建筑,寺宇最高处藏经楼院内有玲玫舍利塔一座。布局谨严,深幽而宽阔。寺内泉水自石缝汩汩而下,汇成碧潭,又经石糟顺山势缓缓回流,使整个寺院呈现一派生机。寺内古老的银杏树已有八百年历史,依然枝叶繁茂,乾隆年间栽种的玉兰树每逢春花怒放时节,更是芳香袭人。辽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门志延撰《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记述了寺的历史沿革。

  【大慧寺】

  在北京海淀区大柳树村。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因寺内有大佛,俗称大佛寺。初时规模宏大,现仅存重檐庑殿顶大悲殿,虽经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茸,梁架木结构仍保存明代风格。殿内原有精美高大的铜佛,在日伪统治时期被劫走,后重装木胎粉彩大佛。山墙前高大的二十八诸天泥塑和墙上的壁画,是明代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杰作。东首第一个东岳大帝,面上颧骨突出,两颊下陷,嘴角伸出一对獠牙,表现一幅苍老而威严的人物形象。二十八尊神像各具神态,加上服装的衬托,彩色的渲染,更显得生动逼真。山墙上的大型彩色工笔连环画,描绘一俗人终身为善、超生得道的故事,色彩绚丽,细致传神。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北京海淀区复兴路北侧。1959年建成。

  平面呈山字型,东西两翼各四层,中央七层。七层上的塔座,托着金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大楼面积60,000多平方米,收藏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军以来的革命文物和资料。中央大厅是“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展览”。前厅东侧的一、二、三层楼分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第三次国内革命成争馆,这三个馆用五千多件文物和图片介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人民军队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和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前厅西侧,一楼是综合馆,二楼和三楼是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馆。中央大厅外东西广场,陈列着我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使用和缴获的兵器。各陈列厅和休息室内还有各种电动图表和艺术雕塑,生动地再现了人民军队斩关夺隘、所向无敌的战斗情景。

  【玉泉山】

  在北京海淀区颐和国西。西山东麓支脉。洞壑迂回,流泉密布,泉水清澈,晶莹如玉,故称玉泉池,山亦因此得名。水自池底上翻,如沸汤滚腾,有“玉泉垂虹”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帝称之为“天下第一泉”。水出山名玉河,金,元、明、清各代,成为北京水运和民间用水的泉源之一。山下有静明园,为辽代王泉山行官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寺,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北京市(33)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三十一年改称今名。园内旧有十六景,即廓然大公、芙蓉晴照、五泉趵突、竹垆山房、圣因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翠云嘉荫。乾隆时又增十六景:清音斋、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飞云■、试墨泉、分鉴曲、写琴廊、延绿厅、犁云亭、罗汉洞、如如室、层明宇、迸珠泉、心远阁。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大部毁于兵火。静明园内的楼、阁、亭、馆、佛寺、佛塔依山而筑,交融在泉壑、山岩、林木之间,秀丽和谐,是造园艺术的成功范例。风景今以妙高峰的华藏塔、五峰塔、裂帛湖、华严洞、玉龙洞、香岩寺、圣缘寺等为最著名。

  【静明园】

  见“玉泉山”。

  【北京天文馆】

  在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大街南侧。建于1957年。主要建筑有天象厅、讲演厅、展览厅、天文合等。天象厅是一个直径25米,能容六百人的圆形建筑,顶部呈半球形,可以观看天象仪映出的日月星辰等模拟天象,仿佛使人置身于天际,进行超越时空的宇宙遨游。展览厅举办引人入胜的天文知识展览。讲演厅经常开办各种天文学术交流会和天文知识讲座。在银白色圆顶的天文台里,还可以用天文望远镜观看太阳黑子、行星和星云。

  【团城演武厅】

  俗称小团城。在北京海淀区红旗村。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清高宗为出征四川懋功大小金川曾在此筑碉堡多处,选旗兵中精壮者,成立健锐云梯营,以练习仰攻,现傍山尚存一些碉堡。演武厅为圆形城堡,外环筑护城河及石桥,城上有二楼,楼内立乾隆御制碑。城南有殿三间,黄筒瓦歇山顶,殿前有月台,可供阅兵。1934年曾遭火灾。演武厅西南有实胜寺碑亭,乾隆十四年建,内有满、汉、蒙、藏四体文清乾隆帝《御制实胜寺碑记》,方形,高丈余,四面镌文,记述平定金川的经过及实胜寺沿革。今寺已不存,只余碑亭。

  【李大钊烈士陵园】

  在北京海淀区万安公墓内。1927年么月28日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后灵柩一直停放在北京宣武门外妙光阁浙寺。1933年4月中共北平地下党设法将其安葬在万安公墓内。1983年在公墓内为烈士新建陵园。陵园坐西向东,墓前是一尊高2.3米的李大钊全身汉白玉立雕像,像后为李大钊及其夫人赵纫兰墓。墓穴用花岗石砌成,墓盖为青白大理石,后面并立着烈士和夫人的墓碑。墓后是一座高2米、宽4米的青花岗石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是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整座墓地在苍松翠柏环抱之中,庄严肃穆。墓地后是李大钊革命事迹陈列室,陈列先烈生前的遗物、遗墨和照片。在这次移灵中发现的1933年4月北平各革命团体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墓碑也陈列于此,正面刻“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原墓地在陵园的西南。当年刘半农为之撰写的墓碑仍竖立在墓地上。

  【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塔】

  在北京海淀区温泉南面山坡上。1936年兴建,为纪念1911年滦州清军第二十镇官兵武装起义牺牲的烈士。塔身石砌,八角七层,饰以灰蓝瓦飞檐,庄严静谧。陵园东向,立石门,园内自南而北顺山势一线排列,还建有石碑、碑亭、摩崖石刻、八角形石幢等。建筑物上分别刻有冯玉祥、赵登禹、张自忠等题字和优恤殉难诸先烈的详情。

  【松堂】

  在北京海淀区香山。为原实胜寺旁的小厅堂。因四周遍植白皮松,故名。堂为三间朝东的白石敞轩,后有古朴的假山叠石。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因征大小金川功成,曾在此宴请将士。

  【钓鱼台】

  在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南。传说金章宗曾在此钓鱼,后人称金章宗钓鱼古台。元时称此泉水汇集之处为玉渊潭,是大都西郊盛极一时的游览胜地。后几经兴废。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和三十五年除将潭疏浚成湖外,还重修了钓鱼台,并在其旁修建了行宫。主体建筑为养源斋,现存清乾隆帝书“钓鱼台”、“澄漪亭”、“潇碧轩”、“养源斋”等处匾额,园林布局基本上为乾隆时原貌。园内玲珑假山、曲折小径和潺潺流水组成了一幅天然的园林画卷。解放后新建有国宾馆。

  【室相寺旭华之阁】

  在北京海淀区香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建,原为中峰庵遗址。其规制仿五台山殊相寺。阁为无梁殿结构,四面辟拱券式门窗,外表为黄绿色琉璃砖,内部为发券顶。是北京较大的一处琉璃建筑。

  【觉生寺】

  在北京海淀区北二环路北侧。因寺内藏有明永乐二年(1404年)铸的大钟,俗称大钟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规模宏大,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正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配殿等。曾是皇帝祈雨、信徒从事佛事的场所。大钟原藏德胜门内汉经厂,后置西郊万寿寺,雍正十一年奉旨移此。钟通高6.75米,钟唇厚22厘米,外径3.3米,重约46.5吨。钟身内外铸满佛教经咒十七种,外铸《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弥陀经》和《十二因缘咒》,内铸《妙法莲华经》,钟口铸《金刚般若经》,蒲牢处铸《楞严经》,总计二十二万七千余字。字形恭楷端正,古朴遒劲,相传为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大钟铸造精致,采用我国优秀传统工艺无模铸造法,体现了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高超水平。钟声轻击圆润深沉,重击浑厚宏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幽雅。击钟时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钟声传送距离为15—20公里。

  【大钟奇】

  见“觉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