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 新闻 > 北京的风景名胜知多少......

北京的风景名胜知多少?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4-08-14 09:39:00
导语:01、东城区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毛泽东为纪念碑奠基。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底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

  【画舫斋】

  又称水殿。在北海东岸,隐藏在士石山林之中。南接濠濮间,北邻先蚕坛,原为皇帝行官,门前一带曾是练习弓箭的地方。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池水为中心,南为春雨林塘殿,东西分别是镜香、观妙室,四面厅廊环抱,构成一处幽胜的庭院。西北角院落为小玲珑,东北为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等。古柯庭前有一粗壮繁茂的古槐,相传己有千年,庭因名古柯。画航斋布局紧凑,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是北海的园中之园。

  【濠濮间】

  在北海东岸。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为三间水谢。

  北邻画肪斋,东北面有迭砌玲玫的山石环绕,还有石坊、曲桥、爬山廊等,回旋变化于飓尺之内,极富幽深之感。

  【静心斋】

  原名镜清斋。在北海北岸,西邻天王殿。清乾隆:十二年(1757年)建。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四周以短墙围绕,南面为透空花墙,使内外景色交融。碧鲜亭紧贴花墙外,起点景之妙。斋内遍布大湖石山景,玲玫剔透,与隐现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轩、桥相互辉映,景色幽雅,有乾隆小花园和园中之园之称。斋内主要建筑有镜清斋、沁泉廊、画峰室、抱素书屋、韵琴斋、枕峦亭、吞画轩、叠翠楼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棺挪用海军经费增修斋内建筑,并设小火车站,铁轨由中南海经阳泽门沿西北岸直抵斋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海,车站被毁。1913年经修茸,改称静心斋,成为北洋政府外交部宴请外使的场所。解放后进行全面整修,使庭院更加绮丽秀美。

  【五龙亭】

  在北海北岸西部。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屡有修葺,五座亭子临水而建,中名龙泽,东为澄祥、滋香,西称涌瑞、浮翠,合称五龙亭。亭顶式样富有变化,采取左右对称手法,顶部覆盖绿筒瓦黄剪边琉璃瓦,檐下梁仿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亭与亭之间用5形平桥相连,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华带匾一方。

  【九龙壁】

  在北海北岸大王殿西。是一座彩色琉璃砖影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面阔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底座力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绿琉璃须弥座,座上的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蚊龙浮雕。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壁东面为江崖海水。旭日东升流云纹饰,西面为江崖海水、明月当空流云图像。壁顶为琉璃筒瓦大脊庑殿顶,大脊上饰黄琉璃流云飞龙纹。影壁用四百二十四块预制的七色琉璃砖砌筑而成,色彩绚丽,古朴大方,是清代琉璃结构建筑中的杰作。

  【铁影壁】

  在北海北岸。建于元代。通高1.89米,檐口长3.56米。上为单檐歇山顶,刻有屋脊瓦优及勾头。由一块中性火成岩雕成,两面浅雕云纹、异兽等纹饰,古朴雄健,因颜色和质地象铁,故称铁影壁。原北京市(21)在德胜门内铁影壁胡同,1947年移至北海公园。

  【自云观】

  在北京西城区广安门滨河路。全真派的著名道观。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建,原名天长观,金泰和三年(1203年)改名太极宫,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年)安置长春真人邱处机于此,改称长春宫。越三年东移今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改今名。现存寺观为清代重建,规模宏丽壮观,由几进四合院组成。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戒台和云集山房等。四御殿为二层建筑,上层名三清阁,内藏明正统年间刊刻的《道藏》一部,是珍贵的道教文献。邱袒殿为主要殿堂,内有邱处机的泥塑像,塑像下葬邱的遗骨。此观清代改建时将布局改成类似佛寺建筑,唯细部装饰彩画用道教图案,如灵芝、仙鹤、八卦、八仙等。观内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记、捐产碑记、亩产碑记、香火碑记等,记述有关观址建筑变迁的历史。1956年进行修缮。现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

  【民族文化宫】

  在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北侧。1959年落成开放。是一座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塔式高层建筑。洁白的楼体在孔雀蓝琉璃瓦顶下十分壮丽,主楼高耸,喷池环抱,两翼平伸。建筑面积达30.000多平方米,由展览馆、图书馆、礼堂“舞餐厅和俱乐部等组成。展览馆的全国民族工作展览,分为综合馆、地区馆、专题馆,内容全面,充分反映建国以来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以及各族人民在社会上义革命和建设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图书馆内没有阅览室和研究室,收藏民族专业性图书资料三十多万册。礼堂位于东翼楼,供各民族集会和演出歌舞、戏剧之用,可容纳一千五百人,没有可以听八种民族语言的超短波译意风。舞餐厅位于西翼楼,厅内设有雅致的茶座,可以举办宴会。舞餐厅的地下室是俱乐部,没有体育室、游艺室、音乐室等。

  【西什库教堂】

  在北京西城区西什库。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慈禧扩充西苑,怕府右街蚕他口的教堂钟楼能望见中海,特和法国公使商量,拨给旧西什库地20英宙,补偿迁移费75.000英镑,迁建原天主教北堂于此。后经扩建,成为北京最大的天主堂。

  【团城】

  在北京西城区北海南门外西侧。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金时,为御苑的一部分。元代在其上增建仪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并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团城的规模,城高4.6米,面积约4.500平方米。承光殿是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方形大殿,四面各推出单檐卷棚顶抱厦,成为富有变化的十字形平面,造型优美,殿内有一尊雕琢精美、洁白无瑕的王佛。殿前玉瓮亭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建,内藏整块墨玉雕成的玉翁,其他如古籁堂。伞清斋,情澜亭等。卞局紧凑严整,自具独特的建筑风格。

  【承光殿】

  在团城城台中央。平面旱带折角的十字形殿前后有方形月台,殿正中为重檐大殿,抱厦呈单檐卷棚式,抱厦檐与殿下檐连成整体。顶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飞檐翘角,宏丽轩昂。清代前为圆殿,现存方殿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东西各有配庑七间,后侧东部为占籁堂,西为清斋,殿后有敬脐堂,面阔十五间,两侧依地形堆有玲成的假山。殿东侧有株高大苍劲的油松,树冠如盖,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清乾隆帝曾封之为“遮阴侯”。殿内后厦有木龛一座,供奉整玉雕琢的白玉坐像佛一尊,色泽清润,高1.5米,头顶部和衣褶嵌红绿晶石,左臂有刀痕,为1900年八国联军所砍。

  【利玛窦墓】

  在北京西城区马尾沟。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明万历十年(1582年)来华,为天主教那稣会著名传教士。万历二十九年至北京。进呈自鸣钟、万国舆图等物,并与士大夫交往,以传授西方科学知识为布道手段,同时把我国的科学文化成就介绍到欧洲。死后神宗“诏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嘉兴观之右”。墓为土丘形,前立万历三十八年螭首方座石碑一座,碑额十字架纹饰,碑身刻中西文合壁“那稣会士利公之墓”。墓地以砖砌花墙围绕,左右两侧分别有哺怀仁、汤若望二外籍传教士的墓和碑。

  【宋庆龄故居】

  在北京西城区后海北岸。原为清初大学土明珠的宅第。

  清末是溥仪生父醇亲王载淬王府的花园。庭院坐北朝南,有长廊、恩波亭环湖相映,登临假山上的扇面形箑亭,可与南楼、听雨屋相望,园内苍松翠柏,更有鲜花点缀,是一座秀丽的园林式庭院。1963年来庆龄寓此,直至1991年5月29日病逝。故居整理后,在宋庆龄逝世一周年时正式开放。园内一座中西结合的二层楼房为其工作室和起居室。由原前厅濠梁乐趣和后厅畅襟斋改成的大客厅和大餐厅现为故居陈列室,陈列大量图片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及实物,介绍宋庆龄伟大的一生。

  【妙应寺白塔】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元至元八年(1271年〕

  建。因塔身通体皆白,俗称白塔。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曾参加设计与兴建。至元十六年,塔前增建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明天顺元年(1457年)改名妙应寺。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规模宏大,布局谨严。白塔为喇嘛塔,高50.9米。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覆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硕大的覆钵形塔身有六条铁箍环绕。十三天顶端承托直径9.9米、上覆四十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其周边悬挂三十六个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华盖顶的铜质小塔形宝顶,高近5米,重达4吨。它是现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

  【都城隍庙大殿】

  在北京西城区成方街。供奉都城的城隍神庙。元至无四年(1267年)建,名佑圣天王灵应庙,天历二年(1329年)加封大部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明永乐年重修,改名威灵祠。明正统、嘉靖和清雍正、乾隆、同治年问均经重修。现存大殴,黑琉璃瓦顶,前出抱厦。气势雄伟。

  【恭王府】

  在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清道光帝第六子恭忠亲王奕沂的府第。前身为乾隆时大学士和呻的第宅。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第宅人官,嘉庆帝将其一部分赐给其弟庆僖亲王永璘,是为庆王府。以后咸丰帝将庆王府收回,转赐其弟奕沂,是为恭王府。咸丰、同治年间曾整修,并在府后添建花园。王府分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46.5亩,分中东西三路,由三条轴线贯穿的多进四合院组成。中路前部是面阔三间的大门和面阔五间的二门,门里原有正殿银安殿,已毁。现存后殿,即嘉乐堂。东路由三进四台院组成,采用小五架梁式,是明代的建筑风格。西路正房为锡晋斋,院字宏大,廊庑周接,气派非凡。在三路院落之后,环抱着东西长160米的四十余间两层后楼,东边名瞻霁楼,西边名宝约楼。楼后即花园——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占地38.6亩。园内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也有约略的轴线,散置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主要建筑有蝎殿、邀月台、大戏台、沁秋亭等。由于恭王府及其花园的设计富丽堂皇,斋室轩院曲折变幻,风景幽深秀丽。加以过去还有碧水纷绕,流经园内,因此一向被传称为《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及大观园。

  【锡晋斋】

  原名庆颐堂。恭王府西路院落最北端的正房。面阔七间,前有庑廊,后出抱厦五间,平面呈凸字形。正中厅内东西北三面为两层暗楼,楼内的碧纱橱、槛窗、栏杆等捕木装修,臃饰精美细致。其外檐柱的鼓形柱础,与承德普宁寺大乘阁的形制相同。和砷罪状第十三款中的“所盖捕木房屋,僭侈逾制,隔断式样,皆仿宁寿官制度”,即指此而言。光绪六年(1880年),奕诉从成亲王府中得到晋陆机《平复帖》后,存放室内,乃改个名。

  【沁秋亭】

  亦称流杯亭。在恭王府苯锦园东南部。单檐六角攒尖顶。亭内有流杯渠,从山上注井水人渠以效法晋人修禊曲水流筋的典故。

  【蝎殿】

  亦称蝠厅、蝠房子。在恭王府萃锦园北端正中。有正厅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各出三间歇山顶抱厦。正厅两边各接出三间折曲形耳房,与正厅相接处为硬山顶,折曲处为庑殿顶,两端都是歇山顶。四面出廊,形制多变,如蝙蝠两翼,故名。

  【徐悲鸿纪念馆】

  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著名美术家徐悲鸿1953年病逝,次年曾将其旧居(东受禄街31号)辟为纪念馆。1966年因建地下铁道,旧馆拆除。1983年徐悲鸿逝世三十周年时,纪念馆在新址落成。馆坐西朝东,是一座设计新颖,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庭院内,徐悲鸿的半身汉白玉雕像在黑色大理石基座的衬托下,十分引人注目。展厅分上下两层,陈列面积1.213平方米。展出徐悲鸿生前作品国画、油画、紊描等一百五十余幅。馆藏徐悲鸿绘画一千二百余件和其生前收集的绘画珍品工资料一万余件。展厅年还举办徐悲鸿生干展览。

  【郭沫若故居】

  在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大门东向,前临什刹海。清乾隆年间,曾是和珅的花园;咸丰、同治年间,是恭亲王奕沂的马号。清室亡后,为达仁堂乐家药铺乐松山的宅园。1963年10月郭沫若高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故居为大型四合院,大门内有一座树木点缀的上丘,二门内的五间北房为其工作室和会客厅,东耳房是卧室,东西厢房各三间。四周回廊环抱,有封闭式走廊通往后院。另外还有一东跨院。故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图书等珍贵文物资料。

  【景山】

  在北京西城区故宫神武门对面。元代为大都城内的一座上丘,名青山。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为营建宫殿,将拆除元代宫城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渣上加堆其上,取名万岁山。相传皇宫曾在山下堆存煤炭,俗称煤山。崇侦十六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李自成卒农民军攻人北京,崇侦帝仓惶出逃,在煤山东麓的一棵槐树上自缢身死。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名景山。景山南门内有绮望楼三槛,供奉孔子牌位。山北有寿皇殿,是供奉清皇室祖先影像之地;另有观德殿,是清代帝后停灵的地方,均为乾隆十四年(1749年)后所建。景山有五峰,东西排列,峰顶各建一亭。古柏参天,风景宜人。现为景山公园。

  【景山五亭】

  在景山顶上。中峰上的名万春亭,三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亭东西两峰有重檐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的亭各一座,东亭名周赏,西亭名富览。两亭外侧两峰又建有两座重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顶小亭,东名观妙亭,西名辑芳亭。五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内供铜佛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万春亭中的毗卢遮那佛被毁,其余四尊被动走。

  【寿皇殿】

  在景山北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殿九间,有左右配殿、神库、神厨、井亭,殿前有宁坊、石狮等。殿仿太庙形式建造,是供奉清皇室祖先影像之地。现为北京市少年宫。

  【鲁迅故居】

  在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寓此。故居为一小四合院,院内南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是客厅。北房东屋后接一个不大的小屋,人称“老虎尾巴”,鲁迅自称绿林书屋,为工作室和卧室。前院有鲁迅手植的丁香。后院有一井,井旁植有刺梅。解放后。故居重新修缮。斗按原样陈列,故居东侧是鲁迅博物馆,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正式开放。馆内收藏有关鲁迅生平的丰富文献和鲁迅珍藏的图书一万三千多种。

  【德胜门箭楼】

  在北京西城区北部。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清康熙年间因地震塌毁而重建。原德胜门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城楼在1969年地下铁道施工时拆除,仅存箭楼和瓮城部分垣墙,箭楼在城楼前沿,建在砖砌的城台上,为城楼的防御性建筑。面阔仁问,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内铺楼板三层。两檐问和东西北三面墙上,开有方形箭窗(射孔)八十二个。南面出抱厦五间,抱厦南面有三座大门通向城台顶部。1980年重修。是北京内城九门中仅存的一座早期箭楼。


03、宣武区

  【天宁寺】

  在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北魏孝文帝创建,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弘业寺,唐开元时又改天王寺,金代名大万安寺。元末寺毁于兵火,殿字无存,明初重建寺院,宣德(一说正统)时改称今名。现存殿字为清代重修。辽代在寺庙后院添建一座砖砌实心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总高57.8米,建于方形平台上,塔座为须弥座,有斗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座。塔身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尤等纹饰,形象生动,相传塔内藏有佛舍利子。

  【牛街清真寺】

  在北京宣武区牛街。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辽统和十四年(公元996年)建,明正统七年(1442年)和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时重修,建筑集中对称,别具格局,主要有礼拜殿、邦克楼、皇月楼、碑亭等。礼拜殿坐西朝东,由三个勾连搭式屋顶和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组成,左右衬以抱厦,古朴宏丽。邦克楼又名宣礼楼、唤醒楼,为重檐歇山方亭建筑,前身为宋、元年问修建的尊经阁。望月楼平面呈六角形,是伊斯兰教寺庙中特有的建筑。此寺建筑上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其细部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的装饰风格,如梁柱间用尖拱形,天花梁往彩画用阿拉伯图案等。寺内保存有一批重要文物和碑刻,其中元至无十六年(1280年)和二十年的两块阿拉伯文墓碑,及明弘治九年(1496年)用汉阿两种文字刻的《敕赐札拜寺记》碑,为研究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先农坛】

  在北京宣武区永定门大街西。为明、清两人帝王祭祖先农神的处所,建于明嘉靖年间。坛为砖石砌阶方形一层,长宽各约15米。高1.5米,四面出陛各八级。坛扎有正殿五间。供奉先农神牌位,东房为神库,西序为神厨,西北为宰牲亭,神库和神厨之南各有井亭一座。民国初先农坛一度改为城南公园,三十年代初东南角辟为体育场,北部则成为市场及街道。祭祀先农的坛,只是其中之一。南部原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的山川坛,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为天神、地祇二坛。现存主要建筑有先农坛、观耕台、神仓、太岁殿、庆成宫等。

  【观耕台】

  在先农坛太岁殿东南。台方约16米,高1.5米,南向,东西南出陛各九级。台面明代为本制,清代改为方砖铺■,四围砌芦绿琉璃砖,合同绕以白石护栏,台前为耤田一亩三分,明清两代每年三月上亥日皇帝来此扶犁亲耕,三公九卿从耕。皇帝耕后即上台观耕。台北面有具服殿五间,为皇帝亲耕和祭祀先农时更衣处,1927年改力诵幽堂。台东北是神仓,圆彤,为收藏耤田谷物之处,仓前有收谷亭,后为祭器库。

  【太岁殿】

  在先农坛东北。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正殿南向七间,祀太岁神,东西配庑各十一间,东庑把春秋季神六位,西序化夏冬季神六位。前有拜殿七间。殿旁有蛰龙井,为明代山川坛旧井。

  【庆成富】

  明代先农坛的斋宫,清乾隆时改今名。正殿和寝殿各五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正殿前出月台,台基周围有石护栏,三面出陛各九级,皇帝亲耕后,在此犒劳扈从臣僚茶果。月台前设日晷和时辰牌亭。

  【报国寺】

  在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北。建于辽,明初塌毁。成化二年(1466年)因周大后之弟吉祥在此出家,重修旧寺,改名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寺西院为顾处士词,词把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系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何绍基、张穆等人集资修建。顾炎武在京时曾在此居住。

  【顾处士祠】

  见“报国寺”。

  【松筠庵】

  在北京宣武区达智桥。为明嘉靖时杨椒山(继盛)的故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改为词堂。祠内有谏草亭,杨两次批评朝政的谏言草稿,都刻在亭内石碑上。

  【杨椒山祠】

  见“松筠庵”。

  【法源寺】

  在北京宣武区法源寺后街。是市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多刹。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诏令立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建成,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改名顺天寺,明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进行修葺,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始用今名。寺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大遍觉堂、藏经阁及东西廊庞等组成。悯忠台存有历代原藏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辽《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官舍利函记》最为重要,台外山墙上还嵌有清翁方纲复刻的唐“云麾将军碑”残住础、《法源八咏》及《心经》等,都是研究寺史的重要资料。耘源寺在历史上是一座名刹,宋钦宗被掳曾囚居寺内,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曾作策试女真进士的考场,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谢仿得被拘在此绝食身亡,清时则以花木幽胜著称。1955年重修,现为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

  【南堂】

  在北京宣武区前门西大街。北京最古的天主教堂。清顺治七年(1650年)天主教那稣会教士德意志人汤若望在利玛窦所建经堂旧址上营造。堂前至今保存着顺治十四年(1657年)《御制天主堂碑记》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徐日异保卫天主教碑》。除大堂外,相传还建有天文台、仪器室、藏书楼等,后为地震和火灾所毁。现存建筑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顶为拱券形,正面有精致的砖雕,柱顶有木刻浮雕馏金花纹。祭台上悬挂着大幅圣母马利亚油画像。外观宏敞,加上镶嵌着彩色玻璃窗,更显得富丽堂皇。现为北京爱国教友的宗教活动中心。

  【陶然亭公园】

  在北京宣武区西南隅。因陶然亭而得名。辽时为京都郊壤。元代在此修寺建庙,明、清时曾辟为窑厂。陶然亭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初名江亭,悬挂在山门内檐下的金字木匾上“陶然”二字系江藻遗墨,取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意。江藻所撰“陶然吟”石刻镶嵌在亭南壁。清末后,渐趋荒芜。1952年全面整修,凿东西两湖,堆土成山,栽花植树,辟为公园。园内慈悲庵,为元代古刹。1954年又从中南海移来云绘楼、清音阁两组古建筑,更添公园古雅清幽的景色。其后陆续开辟标本园和月季园,新建水谢、凉亭、石桥等。近年又在园中建成了以亭为主景的百亭园。

  【慈悲庵】

  旧称慈悲院。在陶然亭公园内。建于元代,清时曾几经修茸。庵为四合院式建筑,东、西、南、北诸殿各三间,南殿为前殿。内存辽寿昌五年(1099年)《慈智大德师佛顶尊胜大悲陀罗尼幢》、金天会九年(1131年)《观音甘露破地狱净法界真言幢》。陶然亭在庵内西侧。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

  【琉璃厂】

  在北京宣武区和平门外。辽时为海王村。元明时曾设琉璃窑厂,因有“琉璃厂”之称。清初古董商开始在此经营,乾隆时已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解放后这里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驰名中外的荣宝斋及中国书店和文物商店的许多门市部如文奎堂、邃雅斋、宝古斋、庆云堂等先后在此设立。过去,书家、名士如何绍基、陆润庠、康有为、华世奎、翁同龢、梁启超、沈尹默等都曾为书铺、文物店题写牌匾,后又有当代书家为萃文阁、悦雅堂、怕肪斋、振衰阁、温玉斋等商店题匾。名人书写的牌匾给人以文苑意境的清雅古朴之感。1982年琉璃厂文化街整修重建。新建后的街道两旁,铺面店堂青砖灰瓦,砖雕彩绘古色古香,更具有浓厚的古代街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