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苑 > 史话 > 桥...

来源:王桂华11的日志发布时间:2014-08-22 15:03:39
导语: 家乡处在江南水乡,河沟交叉,湖塘丛横,出门就是桥。“行十里路过十座桥”这是童年故事中的情节,其实生活中行十里路何止过十座桥?现在的桥不仅仅是承载着它的交通使命,更重要的是展现它的风貌、雄姿、华丽;它是科技的展示,智慧的象征,建桥师的艺术品;它又是城市中的明珠,美化环境的风景,旅游线上的景点。  县城中心的漕河上就横跨着良长桥、北门桥、北新桥、南新桥、南门桥、龙山一桥、龙山二桥,城北有中桥、祁巷桥、...

       家乡处在江南水乡,河沟交叉,湖塘丛横,出门就是桥。“行十里路过十座桥”这是童年故事中的情节,其实生活中行十里路何止过十座桥?现在的桥不仅仅是承载着它的交通使命,更重要的是展现它的风貌、雄姿、华丽;它是科技的展示,智慧的象征,建桥师的艺术品;它又是城市中的明珠,美化环境的风景,旅游线上的景点。
  县城中心的漕河上就横跨着良长桥、北门桥、北新桥、南新桥、南门桥、龙山一桥、龙山二桥,城北有中桥、祁巷桥、连城桥、春风桥、西庄桥,城南有下丘桥、三洞桥、九里桥、白龙荡桥、向阳桥、西岗桥、姑嫂桥,城东有电胜桥、思母桥……今天要写的就是这座思母桥,不写它的华丽——它并不华丽,也不写它的雄威——它更不雄威,写的是对它的疑惑!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水泥桥,但它的前身却是一座石拱古桥;它有一个使人疑惑不解的原名——西施墓桥。
  任何一座古桥都有它的历史,桥名也有它的来处和去处,犹如成语有它的典故一样,可西施墓桥就不一样,至今没人讲得清它的身世,这西施是古代越国的西施还是吴国的西施;是上层领域倾国倾城的西施还是当地村夫小家碧玉的西施?是范蠡带着西施北上逃难,为了个人前程摆脱累赘,途中安弃于此,还是当地哪个小财主自认为自己的女儿有三分姿色就唤其谓西施?这个问题就像西施后来的下落不明一样的说不明白。
  任何一座古桥它的桥名都不会随意更改,它记载着历史,历史也记载着它,人们的记忆中也记载着它,除非刻意要更该,犹如李明博把汉城改为首尔一样。西施墓桥已是三改其名,六十年代前它的桥名就是西施墓桥,后来大概是四个字叫起来拗口,就把“西”字丢掉称“施墓桥”,七十年代初改为“思墓桥”,九十年代初有人觉得这个名字不论不类,好像有人整天在思念棺材,后来就改成今天这个“思母桥”。其实这个桥名也是不伦不类的,历史上并没有哪个孝子在这里为思念母亲造过桥,九十年代更没有哪个孝子在这里为思念母亲造过桥。
  小时候的记忆中,西施墓桥位于县城东门外三里路,这里杂草丛生,阴森幽静得可怕,天黑后女人不敢从这里路过,男人单身路过这里也是汗毛倒竖鸡皮身生。这里一条小河宽三十米,是古运河支流的支流,也就是古漕河的支流,由漕河向东南方经长荡湖、滆湖入太湖,西施墓桥横跨小河上,石拱桥,桥洞跨度八米,桥面跨度二十米,石板阶梯型,桥中央铺着斜坡条石,可推独轮车,两边桥头墩压缩了河面,河水流经桥下时打着漩涡,在汛期时,桥北面与桥南面水的落差很大,农船很难通得过,大人是不让我们去那里玩的,说那里有鬼作怪。河的东岸边有个黄土墩,高八九米,周边三亩多地,上面长满灌木毛草,六十年代末,那里办了个小砖窑,没多久土墩就没了,还透支了三米多深,也没发现有值钱的东西,烂棺木破瓦罐到是有,但这些东西在那年代田埂边河滩旁到处可见。在桥的东边有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叫西施墓村,在八十年代末拆迁了,村基上早建起了大片的厂房。
  现在西施墓桥已到了城的中心,石拱古桥早变成了交通和观赏为一体的现代化桥,白天人流车往,晚间桥上华灯绽放,市民在桥上散步纳凉,桥东岸边几公里长的休闲緑化带亭台楼阁,晚饭后闲步在桥边,早已听到优雅悦耳的越剧、锡剧清唱从亭阁中传来。站在桥上手扶栏杆,向东瞵视着高高的巴堤雅国际大酒店,在酒店旁同时冒出了六幢三十层的大楼,看那景观,谁会知道在它身下是那个昔日的黄土墩呢!当年轻的朋友看到桥头“思母桥”的隶体大字时,他会知道这曾经是叫“西施墓桥”的石拱古桥呢!当年老的朋友看到这平整宽阔桥面,华丽壮观的高楼,美丽如画的城市他还会去想念那杂草丛中的石桥、不敢涉足的土墩和那曾经守墓的村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