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的中国机务人
比赛现场,团结协作的国航代表队。李开颜 摄
参赛队员需要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与精湛的技艺。王浩 摄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航领域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中国在世界先进航空维修技术方面与美国等传统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小——我国航空公司连续两年参加国际飞机维修技能大赛,并取得多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便是有力的证明。
在掌声与荣耀之后,认真务实的中国机务人回归原点,重返工作岗位,但他们的故事并未远去,那里有个人成长奋斗的经历,也有赛前赛后一个个紧张、难忘和感动的时刻……
在今年的比赛中,李辉获得两项个人冠军,其中一项还打破了赛会纪录。李贞 摄
李辉 南航深圳分公司机务员
功到“冠军”自然成
“比赛考的都是日常熟练掌握的,比如导线制作考试项目,就是在一个硬币大小的范围内,精准地定位26根线的位置,然后将6根自己制作的导线插进裁判指定的导线孔内。”在今年举行的第九届国际飞机维修技能大赛(简称AMC)中荣获两项个人冠军的李辉,把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归结为实际工作中的维修经验。
李辉今年33岁,对飞机维修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2004年他从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来到南航深圳分公司从事飞机维修工作。工作后,他仍然坚持学习,2009年,他在职攻读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凭借不断的努力与进步,他脱颖而出,逐渐成为行业精英和国际大赛的佼佼者。
机务维修相当于“飞机医生”,日常要负责飞机航前航后的检查维修,通过观察和借助机器来发现飞机是否有故障,发现故障及时修复,以确保飞行安全。“维修飞机工作环境恶劣,要经得起雨打风吹,还要忍受夏日的高温与冬日的严寒。很多时候是夜间工作,生物钟都颠倒了。”
正是因为在日常工作中的精益求精,李辉成长为一名维修技术尖兵。去年11月,他参加了南航飞机维修精英挑战赛,获得机轮拆装和飞机电源排故两个单项冠军,总成绩夺得机电组冠军。今年,他和另外4名同事代表南航前往美国参加AMC,和美西南、美联航等国际一流航企同台竞技。
“AMC是全球机务维修中的奥林匹克,23个比赛项目全都是机务维修领域最重要的项目。”在赛前两个月的集训期间,李辉平均每周只休息半天,每天晚餐后便主动进行晚自习,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最终,李辉荣获两个单项冠军,他所代表的南航团队获得了国际组冠军以及总排名第四的好成绩。“这个成绩的取得既是日常工作的积累,也证明我们南航的维修技术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毫不逊色!”李辉自豪地说。
马杰 国航Ameco航线处经理
从压力中冲出的“黑马”
去年4月16日,美国时间10时,马杰又看了一眼手表,他和队友们乘坐的大巴堵在了迈阿密市闷热而拥挤的大街上。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四,交通拥堵的情况在迈阿密很少见。颁奖典礼快开始了,马杰望着窗外默默无语,此时他怎么也想不到,1个小时后会有那么大的惊喜。
这一天是大赛闭幕式,国航代表队首次参赛就以总成绩第三并摘取6项大奖的强势姿态,成为39支代表队中最大的一匹“黑马”。
马杰作为国航代表队的技术指导,在颁奖现场激动到眼圈泛红。这位平日里掌管着上百名机务人的硬汉,能游刃有余地指挥国航宽体机队及空客机队每日的维修运营,但在谈到过去100天的赛事准备时,却用了迷茫和压力两个词。
“接到这个任务特别突然,因为我们之前从未参加过国际综合性赛事,经验为零,心里没底,感觉迷茫。”马杰回忆起当初听说要带队去美国参赛时的心情。
2014年10月,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简称Ameco)作为选派国航参赛选手和组织备赛工作的承办单位,从生产一线选拔了5名参赛选手,同时派出了4位技术老师、1位英语老师和1位生产部门的老师组成训练小组。由于能获取的比赛资料非常有限,有些项目的描述很模糊,选手和老师一同研究比赛项目,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只能凭经验摸索和模拟考点。
培训课程从去年1月中旬全面启动,历时3个月,选手对技术重点、难点和细节等进行梳理,在保证动作规范和操作精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速度。
“到3月培训结束,我的心里有底了。”马杰说,他心里有几个基本的目标:代表中国出战不能给中国人丢脸,代表Ameco出征要展现Ameco机务人的实力和素质,去争3个有望获奖的单项。
领奖台,马杰没有站上去,但他内心的激动不亚于任何选手。“那时压力终于释放了,像是一块悬了许久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让马杰感触最深的是通过这次比赛看到了中国机务在国际维修领域的位置。“比赛项目的操作程序和我们的实际工作很相似。美国是有近百年航空维修历史的航空大国,从参赛成绩看,我们击败了来自美国本土的多个老牌强队,拿下全场第三名,无论个人能力、综合素质还是临场判断力,中国机务人都具有国际一流水平。”
王瀛 国航Ameco工程处维修工程科经理
当“法规”遇到“英语”
在去年的国航代表队中,有一位皮肤白皙、身材微胖的选手,他叫王瀛。他独立承担了5个笔试项目,成绩将直接影响到团队的总成绩。
没有比赛经验,也没有详细的比赛大纲,备战期间,留给王瀛的只有上千页的英文书籍和技术资料。他白天处理工作,下班后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复习。春节、周末、清明,他一个人在大学校园找间教室,一看就是一天。
几个月的准备就为了赛场上的15分钟。王瀛的第一个笔试项目是“FAA 8130-3适航批准文件”。一页A4纸,若干道选择题,却涉及上百页的法规内容,考查的是选手对法规和技术文件的综合理解能力。王瀛只用9分钟就答完了所有题目。当天中午吃饭时,裁判向他和队友们走来:“你们是国航代表队吗?你们的FAA 8130-3项目做得非常好。”听到裁判给出这样的评价,首次参赛的王瀛和队友简直不敢相信。
成绩公布了——王瀛的答题全对,打破了这个项目的赛会纪录。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在国际大赛上充分展现出自己在法规理解和英语方面的实力。
适航法规和维修手册是机务工作的基础,王瀛对中国民用航空局、美国联邦航空局和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法规非常熟悉。与他共事多年的曾义国说:“每当有新法规发布,王瀛总是在第一时间将其研读透彻。比如,前年中国民航局刚颁布了CAAR26部手册,同事们就惊奇地发现王瀛对其的认知已经‘入木三分’。后来得知,在CAAR26部手册颁发之前,他已将美国联邦适航当局的FAR26部手册熟读多遍,并在CAAR26部手册颁发后,将两部法规进行了详细比对。”
2006年,王瀛被中国民航局华北地区管理局授权为维修监督委任代表;2008年,他又成为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首批获得DMDOR(改装设计委任单位代表)的工程委任代表,代表民航局进行限定范围内的改装设计批准工作,这是他实力的证明。
除了身为“可移动的法规宝典”,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还有一个习惯——坚持用英文书写、交流。他经常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英文是我吃饭的家伙。”
平日的“较真”,让时鲁峰的排故准确性一直名列基地前茅。王浩 摄
时鲁峰 东航昆明维修基地技术支援与运行控制工程师
没求证的事不能全信
接触过时鲁峰的人,常常用“实诚”来评价这位汉子:不清楚就是不清楚,哪怕了解一大半也绝对不会说自己知道。“这算是职业习惯吧!我觉得干机务工作不能靠猜测,自己没求证过的事就不能全信。”时鲁峰说。
时鲁峰从事飞机维修工作14年,其中13年在航线部门。无论是从事航线维修,还是技术支援,他都是基地有名的排故专家。
2010年,东航云南分公司出了一架“很妖”的飞机,这架波音737-300飞机在短停报发动机火警的测试中总是通不过,但是当飞机在航后停下来进行排故时,测试又是正常的。有人判断是探测器有问题,也有人判断是导线有问题,时鲁峰什么都没说,反复检测每一个部件,最后发现短停与航后最大的差别在于发动机的温度。
热胀冷缩影响最大的当属那些包裹着绝缘层的导线,因为绝缘层与导体的热胀率不一样。时鲁峰开始一段段地触摸发动机舱里的导线,最后发现了其中的玄机,原来绝缘层冷却后压缩使断开的导体又接触上了,实际上导体段已经断开。
日常工作中,时鲁峰严格避免误拆,排故准确性一直名列基地前列,这为他赢得了出国参赛的机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