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行业 > 人物 > “平安水鬼”郭文标...

“平安水鬼”郭文标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王倩 宁宇发布时间:2015-04-03 15:12:26
导语:平安水鬼郭文标他是一个渔民,却成为海上搜救的知名志愿者。他是一个勇士,却因义务救助惹了诸多“麻烦”上身。他是一个丈夫,却惹得妻子满腹牢骚,终日担忧不已。他是一个父亲,却常责令年幼的儿子照看衣物,下水救人。他是一个英雄,却无辜遭人谩骂殴打,忍受委屈。他是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的“平安水鬼”郭文标。在这个渔船众多、海况复杂的辖区,义务救助不收取分文,一干就是30年。所谓善,心地仁爱,品质淳厚。一路披荆斩棘,...

平安水鬼郭文标

他是一个渔民,

却成为海上搜救的知名志愿者。

他是一个勇士,

却因义务救助惹了诸多“麻烦”上身。

他是一个丈夫,

却惹得妻子满腹牢骚,终日担忧不已。

他是一个父亲,

却常责令年幼的儿子照看衣物,下水救人。

他是一个英雄,

却无辜遭人谩骂殴打,忍受委屈。

他是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的“平安水鬼”郭文标。在这个渔船众多、海况复杂的辖区,义务救助不收取分文,一干就是30年。所谓善,心地仁爱,品质淳厚。一路披荆斩棘,支撑他走到今天的正是“善”这个纯净的字眼,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郭文标的救人故事,不需要更多雕琢,是真实情景的再现。郭文标发自内心的善,是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惠海泽航,人本至善”搜救文化的缩影与生动展现。他与他的海上民间救助站,作为搜救力量的一个单元,与政府搜救力量共同筑牢海上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成为服务国家三大战略实施的坚强“后卫”。

善之追源——勇气

善良,源于骨子里的执着刚毅,体现在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敢无畏。无论海上风浪有多大,郭文标的救助船只要出了港就绝不中途打道回府。哪里有危险便冲向哪里,他从不畏惧惊涛骇浪,也从不向狰狞的死神低头。

初见郭文标时,站在记者面前的他身材不高,却很结实,皮肤晒成黑红色,头发有些蓬乱,声音沙哑却洪亮,手掌因长期海水浸泡而肿胀,关节也比常人要粗的多,笑眯眯的眼角有三道深深的皱纹,舒展开时竟露出原本的肤色。与郭文标握手,记者心里一紧,因为他的手心、手背满是伤疤,不忍直视,就连鼻子下方也有一道深深的疤痕。

“这些伤疤都是怎么留下来的?”记者小心翼翼地问道。

“水下救援需要拖缆绳,被贝壳或铁板划破、脚踩在钉子上,受伤是‘家常便饭’,数不清有多少疤痕了,剃胡子时也常把伤疤弄破流血。”郭文标不以为然地笑了笑,眉宇之间透着执着无畏。

15岁那年,郭文标第一次救人。大浪突然袭来,把年逾五旬的老渔民郭家喜卷入海中。正在一旁帮忙拖船的郭文标想都没想,丢下缆绳便冲入水中。呛了好几口水后,身高只有1米4多一点的郭文标连拖带拽地把老人拖上了岸。

“害不害怕也被拖沉?当时根本来不及想,只想着我要是不救他,他就死定了。”郭文标说。

一生救一个人都不容易,30年来,郭文标以这种“来不及想”的态度,挽救了700余条生命。无论时间多晚、距离多远、天气多恶劣,只要接到电话,郭文标就会立刻出海救援,从不推脱。台风时节,大海如同咆哮的怪兽,救人随时有可能把性命搭进去。

多年来,郭文标养成了一个特殊的习惯,睡觉的时候从来不盖被子,而是把衣服盖在身上,手机就放在枕边,一接到求救电话,穿上衣服就走。他说:“洋面上救人跟陆地上不一样,时间就是生命啊,我早一点出去,遇险的人就多一点希望。”

平日里的郭文标仗义,温和,极好说话,可真到了救人的时候,他的犟劲儿就来了。风浪再大,郭文标的船只要出了港就绝不中途打道回府。

2005年8月,“麦莎”台风袭扰石塘,12级的台风来临,郭文标冒死驾船营救被困在跨海大桥下的林应祥等4人。台风肆虐,平日驾船几分钟就能到达的遇险地点,郭文标却在海上颠簸了三四十分钟,自己的小船一度被浪打得垂直竖在海面上。即使命悬一线,倔强的郭文标也从没想过退却,最终成功地挽救了4名渔民的生命。

除了救活人外,胆大的郭文标还经常帮遇难者家属打捞遇难者遗体。邻村有人专门捞尸体,出去一趟就是8000元,要是捞着了,收费高达3万元。而30多年来,郭文标打捞并掩埋遇难者遗体,不收任何报酬。

“您看到那些尸体不害怕么。”记者不禁问道。

“最开始肯定害怕,但慢慢地就不怕了。老爸以前常跟我说,做人要对得起良心,见到尸体捞回来,他的家里人也会感激你。”郭文标淡然地说道。

善者不辩,他从不争论谁勇谁怯,只在风浪来袭时冲锋上前,抢救生命,在死神的狞笑前从不低头。冰冷的海水,不能冷却他那颗为每个陌生生命牵挂的心。

善之探索——灵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脑袋灵光、思维活跃的特质深深根植在郭文标的基因里。他勤于思考,用心摸索更有效的救人方法,不仅提高了救人的成功率,更是被渔民亲切地喊为“地”主,因为一张精确的暗礁分布图就在他的大脑里。

台州海域船只往来密集,岛域众多,水域环境复杂,发生事故概率较大;加之近海水域较浅,大型专业救助船舶无法进港救助。在这样的情况下,渔民一有状况,便会想到被称为海上平安热线的郭文标。因为他的救助服务不仅24小时随叫随到,而且救人经验丰富。

有一次,小沙头村的一家三口出海捞螃蟹时船舶触到礁石上,母亲掉入水中。“刚捞上来时她还睁开眼看了我一下。但石塘的风俗是人捞上来后死在岸上不吉利,当时我劝他们要先想办法恢复体温。可是,她的家属不听,非要把人送去医院,结果在路上就活活冻死了。”看着救上来的人因救助措施不得当而死掉,他很痛惜。从最初的用棉被包裹保温,到用电热毯加热,再到用吹风机吹落水者的躯干,这些年,郭文标一直在摸索更有效的救援方式。

当地渔民都知道,郭文标还有个因绝活得来的外号——“地”主。每当船只触礁遇险,哪怕船老大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方位,只要描述出礁石的形状和周围海区的大致特征,郭文标便能准确地说出这块礁石的地理坐标和周围的海域情况,大大节省了出海救援时间。

现代海上救助依赖于卫星定位和先进设备,而郭文标的脑袋里却装着一张学不来也拿不走的暗礁分布活地图。茫茫大海,没有一寸一厘属于他,而他,却凭借着经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愿意为救人而不停摸索研究的钻劲儿,成为了最熟悉这片海域的人。

善之包容——大气

有一种善,是发自真诚的内心,不需要回报,也无关他人的态度。满身伤疤、救人挨打、赔钱造船……郭文标不在乎,因为他认定,救上来活人,活人感激他;救上来死人,死人保佑他。

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愣头少年,到如今眼角皱纹纵横的憨厚好人,30多年来,郭文标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不休的夜晚,数不清多少次死里逃生,记不得救起了多少条性命。

外伤,一目了然。而耳膜出血、喉咙因有息肉而咳嗽、又僵又硬的脖子、骨裂过每逢阴雨天气便会隐隐作痛的肋骨……更多的内伤伴随着郭文标每日每夜,不曾与家人提起。

令记者没想到的是,郭文标最严重的一次受伤,竟然是因救人而挨打。

那是2010年5月7日,一艘渔船在距离温岭100多海里处倾覆,郭文标带着海上民间救助站的成员赶往现场搜救,在海上连续作业5天。5月12日,抱病下海的郭文标多次潜水搜寻,找回6具遗体,1具遗体失踪。失踪船员的亲友竟指责郭文标没有认真搜寻并找到遇难者遗体,情绪失控下动手殴打郭文标,造成郭文标头部受伤、腹部挫伤,足足在医院躺了一个星期。

伤在身上,痛在心里,郭文标气得躺在病床上直流眼泪,带病救人,不收人家一分钱,还被痛打一顿,冤啊。

而一出院,郭文标没时间烦恼,没时间抱怨,准备就绪又出海救人了,他实在太忙了。

“发生这种事情,你有没有想过放弃,不再从事义务救援?”记者替他不平。

“人在做,天在看。我帮人家、救人家,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感激我也好,痛骂我也罢,不去理睬。”郭文标说。

有人做好事,图名;有人做好事,图利。而郭文标,不但冒着危险出力救人,还搭上自己的钱财,千方百计地去想办法

以前,郭文标只有近海施救的小船,遇到远海的险情,经常需要挨家挨户地登门借船,才能出海救人,回来再自掏腰包把油钱付给船主。

借船,“碰钉子”是常有的事。

自己花钱造船救人的念头,由此萌生。2009年,郭文标自己投入40万元,又向5位船东借了100万元,加上银行贷款,终于建起了可以随时出发救人的42米长的救助船。而这些钱,原本是用来买新房子的积蓄,妻子埋怨他,他从来都是一声不吭,默默地坚守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便是救起更多的人。

“又赔钱、又出力,文标呀,义务救援你能坚持几年?”曾经有人担心他放弃,这样问道。没想到,一干就是三十年的他说:“只要我能爬起来,还有力气,就会去做。”

自私的人说,你能给予我什么;善良的人说,给予是我唯一的念头。一个没有高学历、高文凭、高大身材,甚至不识字的渔民,朴实无华,却有着大海般宽广的胸怀。

善之延续——和气

一个人的善,可以感染身边的人。一群人的善,可以形成一股正能量,绵延永续。家人由委屈抱怨到默默支持、被他救起的人加入民间救助站去救人……郭文标用自己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抚平了家人的怨尤,带动了更多人的善举,点亮自己,也温暖周围。

郭文标倒贴钱去救人的行为,最初是不被身边人理解的。

那时,妻子会骂他傻,跟他闹,怎么也理解不了冒着生命危险、吃亏也要救人的行为。“我就去看一看、看一看……”郭文标总是这样哄妻子,然而,到了现场他便换上潜水服,直到完成任务才打个电话回去报平安。

儿子也对他有不满情绪。有一次郭文标去接年幼的孩子放学回家,儿子竟然问他,你是路过的,还是特意来接我的。因为,儿子知道,每当接到求助电话,父亲便会扔下他,扭头而去。

“谁不想自己的丈夫平安归来?哪里有危险,他不但不避开,反而冲到风浪里去,我真是揪心呀。他总要确保自身安全、不亏钱才行啊。”妻子庄文华聊起不管不顾的郭文标,担忧不已。

是啊,有多少见义勇为的英雄,被无情的大海夺走了性命。

如今,对“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郭文标,妻子由委屈抱怨到默默支持。郭文标出海时,妻子便在家负责接电话,根据险情需要,立即安排平安救助站的成员出海,并为他们准备好食物、衣物等给养。

善人者,人亦善之。

2007年,郭文标担任站长的海上民间救助站成立了。目前,救助站14名成员、6条救助船。而被他给予援手的人,也加入海上民间救助站,去帮助更多的人。

“那是2005年夏天的晚上,我的右脚被渔网卷进去,盆骨骨裂,郭文标用了2个多小时赶来救援,把我送去医院,一分钱也没收,过后还来医院看望我。”海上民间救助站成员刘标回忆道,正是这次经历触动了他,让他涌起感恩的心,参与到日后的救援中来。

除了义务救援外,作为道德模范,郭文标还肩负着榜样示范的重担。每到双休日或寒暑假,温岭市内的学校便会组织学生到救助站来参观郭文标的救助船,听他讲说不完的救人故事,把积德行善的力量发扬光大。

郭文标作为民间力量参与海上搜救,是对“险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搜救精神的弘扬和诠释。多年来,政府部门给予了他多方面的支持,鼓励他坚持救援。“他救人不计报酬的奉献行为,是对政府部门专业骨干搜救力量的有效补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激励着人们自愿投身海上搜救。”台州海事局副局长郦海勤如此评价道。

总有一种力量,令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

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善良”。

这种力量,来自于郭文标,一位目不识丁的渔民,在狂风巨浪、生死边缘时搏击沧海,在是非谣言、误解讽刺中坚守初心……当许多人站在自私的石礁上,望不见救援船只驶来时,是他始终以德报怨,用无私奉献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行为,阐释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涵义。

让我们向英雄致敬!

□记者手记

英雄背后,不应承受之重

在温岭市石塘镇窄窄的街道上,随便拉住一个行人,便能准确地指出郭文标家的位置。没错,他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的事迹在耳边响起,络绎不绝。但只有他和他的家人知道,称赞与褒扬的背后,他们吃了多少“哑巴亏”,付出了怎样的艰辛,经受了多么大的委屈。

正是由于委屈,采访他的妻子庄文华时,她削着手中的芹菜,背过身去就是不愿意理睬。而郭文标,像个孩子一样杵在她身后几米远的地方摇了摇头,望着倍感尴尬的记者,眼中满是歉意、无奈和委屈。这一幕,让记者心里一颤,似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平日里的郭文标,是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坚守着自己义务救援的初心。

英雄之苦,在于重于泰山的经济压力。郭文标每年要承担海上民间救助站的工资发放、救助船出海救援的柴油费和维护费等多项支出。尽管每年各级政府部门所给予的补贴共计30多万元,但这些数目对于庞大的支出总和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仅2014年,郭文标就倒贴了180多万元,现在银行里还欠着400多万元的贷款。过去,郭文标靠给过往船只“解叶子”一次一两百元的辛苦费补贴家用。但自从被称作“海上110”后,渔民认为道德模范义务服务是应该的,“解叶子”也不给钱,拖船搭进去的柴油费更被视为理所应当。

英雄之苦,还在于超越能力范围的责任风险。郭文标是人,不是神,义务救助本是出于善心的行为,而渔民似乎认为,出了事就该找他救援,无论实际条件是否允许,他都必须管,还得管好,有一条船找不到、有一个人救不上来,就要追究他的责任。出了闪失,悲痛过度的家属竟对郭文标横加指责,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出力不讨好”的次数多了,英雄也会难过。

英雄之苦,更在于流言和误解侵袭而来的精神压力。树大招风,有谣言说郭文标救人,政府奖励了30万元,自己揣兜里了。妻子庄文华追问起郭文标钱的去向,他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没过几天,又传来政府奖励郭文标一条船的说法,而那条船,是他自己花费60万元造的,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郭家的日子总是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名气越大,流言越多。郭文标粗枝大叶可以不往心里去,但妻子庄文华却无法不在乎,因此,她不喜欢记者报道丈夫的事迹,不想离宁静的生活渐行渐远。

人前,他是光荣的英雄,先后获得“海上特别勇敢奖”,全国道德模范等无数称号,大家的褒奖声和掌声此起彼伏。人后,褪去光环,他却是一个有着诸多苦水只能默默吞咽的硬汉,是一个对家人不够尽责而心怀愧疚的丈夫。

他最大的心愿,不是得到名与利,而是身边人的一份支持、渔民设身处地的理解、众人肯定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