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行业 > 人物 > 大师之道——记中交上......

大师之道——记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周海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侯建峰 阮伟 林娜发布时间:2014-08-28 10:08:03
导语:多眼看大师三十年水运勘测设计研究求真务实,努力创新业绩卓著,深水航道领军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吉余周海是个勤奋好学,不断要求上进、充实自己的人。——周海博士导师、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 严以新求真务实,勇于开拓,谈吐诙谐,处事细致。——周海老师,浙江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研究所所长 孙志林周海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积累丰富,思路清晰,思想活跃,团队领导能力强。——原上海航道局总工程师、中交...

 

多眼看大师

三十年水运勘测设计研究求真务实,努力创新业绩卓著,深水航道领军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吉余

周海是个勤奋好学,不断要求上进、充实自己的人。
——周海博士导师、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 严以新

求真务实,勇于开拓,谈吐诙谐,处事细致。
——周海老师,浙江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研究所所长 孙志林

周海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积累丰富,思路清晰,思想活跃,团队领导能力强。
——原上海航道局总工程师、中交上海航道院院长 乐嘉钻

周海是有思想,透明率性,科学严谨,不拘泥于固定模式的创新型航道领军人。
——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 田淳

周海是个优秀的管理者,而且在专业方面不懈追求,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型领导。
——长江口航道局工程管理处处长 朱剑飞

他是一个为梦想矢志不渝的人,为技术一丝不苟的人,为企业心无旁骛的人,为员工设身处地的人。
——中交上海航道院党委书记 张群

求真求新,河口治理践行者;问道悟道,深水航道逐梦人。
——中交上海航道院综合办主任 阮伟

大视角、大智慧、大创新。
——中交上海航道院项目经理,局首席专家 季岚

周海是专注于航道的勘察设计大师,高瞻远瞩,追求卓越,积极乐观。
——中交上海航道院项目经理 胡殿才

       2014年3月,经过长达半年的报名、审查、选拔和公示,周海荣获“全国水运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是世界河口整治史的突破。没有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建设,如今的“黄金水道”就无从谈起。历史选择了周海担当该工程的先锋官,既铸就了12.5米水深的深水航道,也铸就了周海的大师之道。


悟道:高考1978

        悟道,是周海担当大任前的修行。
        1974年中学毕业后,周海放弃了留在上海从事一份安稳工作的机会,毅然上山下乡,到安徽农村插队。农村的生活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经过两年努力,周海考取了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
        “填报专业时,自己并没有多想,因为父母都从事船舶设计研究,对‘海洋地质地貌’专业倍感亲切。”周海说。
        “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特别珍惜读书机会,学习很刻苦,去图书馆晚自修还要抢位置。杭州大学的冯怀珍、张志忠等老师,来校讲学的华罗庚,他们的治学态度对我影响很大。”周海如是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
        周海是班级的团支书,经常组织同学开展一些班级活动。因为酷爱摄影,还是学校的主力摄影师。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对长江口的絮凝泥沙标本进行显微照相。
         “没有显微照相仪器,又必须将显微镜下的长江口取样来的细颗粒絮凝泥沙标本形象展示,可是我有显微镜和照相机。”周海说。
       一个暑假的时间,周海反复地尝试用各种接头将显微镜和照相机进行链接,最终他终于拍出了令自己满意的照片。而就是这些照片中的“主角”——或絮状、或团状、或链状的泥沙,成为了周海一辈子研究和工作的主要对象。
        1982年,周海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航道局科研所工作。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港扩能虽成为必然选择,但寻找深水良港的新港址却非常困难,周海参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就是上海新港址选择。1989年,浦东外高桥一带的深水岸线引起了关注,但这片水域此前在海图上被标示为“危险区”,可为何标示?究竟有何危险?却难觅答案。
        周海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外高桥“摘帽”的现场勘察工作中,终于真相大白:该水域并不存在战争遗留的炸弹,而是水下地形复杂。结合地形和史志资料,最后确定这里曾经存在一个人工修筑的海塘,而由于海塘的存在,水流结构发生变化,河床比其他地方要深,事实上反而有利于港口建设。
        外高桥电厂码头成为了入驻外高桥的第一座码头。如今,外高桥不仅是上海港的重要港区,而且在此设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在利用宝钢成品码头港池建设集装箱码头的项目中,在“八五”对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攻关研究中……都有着周海摸爬滚打的身影。
        “那个时候为了采集数据,在船上一待就是十几天,菜吃光了就用酱油拌饭吃,能把饭吃下去就好,就怕晕船连饭都吃不下。”周海回忆说。
        “挽起裤腿,走到江边浅滩,捧起一把泥水,用手搓一搓,咂吧咂吧江水的味道,再用鼻子嗅一嗅,调动身体所有的感官来感觉长江泥沙。”周海就凭着这么一股钻劲成长着。


问道:畅通长江口

       敢问长江路在何方?周海孜孜探索。1997年,周海担任上海航道院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设计项目总负责人、总体设计院总负责人,开始了其问道长江口的职业生涯。
        治理长江口,打开拦门沙,开辟深水航道是世界级难题,即使是发达国家的相关领域专家到了长江口也只能望江兴叹。
       “如果一期工程8.5米的水深挖不出来,要拿航道院是问,拿周海是问。”时任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麟如是说。
        长江口的宽度达90公里,来此处考察的外国专家感叹道,“这哪里是河口,分明是海!”而受潮汐、径流、波浪、泥沙等影响的长江口自然条件十分复杂。
       如何在高可动的粉细沙河床上屹立一座守护航道的大坝?采用何种护底结构才不会像“铁牛沉河”一样被滚滚的江水淘空?成为了摆在周海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柴排”一度成为选择,但柴排的原材料是树木梢料,全长169公里的堤坝如果采用柴排,对环境的损害太大。
       根据国内外的建设经验,周海率领的团队结合长江口的特点最终设计选用以土工织物为主要材料的“软体排”作为护底结构。这就好比给坝底铺了一层柔性的垫子,江水淘刷河床,软体排会自然变形紧贴河床保护坝底地基。
       筑堤的材料随即成为又一难题。抛石筑堤是传统的做法,但工程用量大,上海石料又缺乏,全部采用抛石堤难以实现。
       针对长江口地区砂多石少、砂廉石贵的特点,周海及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采用袋装砂结构筑堤技术。在对充填材料、袋体规格、反滤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实验后,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此种结构的造价相对抛石结构降低了一半左右。比经济效益更为显著的是背后巨大的环境效益。
       在施工中,根据河口航道治理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的特点,周海率领团队提出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的理念,把现场监测、试验研究、设计优化和施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保障了工程顺利实施,实现了航道水深目标。
        仅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一期、二期合计创新就达到74项,其中与周海领衔的总体院直接相关的创新38项,二期工程完工后的2006年其直接经济效益达113亿元,三期完工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是一项没有负面效应的伟大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这样评价。
         从外高桥“危险区”摘帽到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从1982年到2010年,从项目一期到三期竣工,从水深7米到水深12.5米,从江河小船到5万吨级海轮,周海始终与长江相连,将自己的设计管理深深植根在长江的泥沙中,将自己的才学和精力毫无保留地贡献。


论道:“画龙点睛”长江梦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成就了周海,论道长江,他心有梦想,胸有成竹。
       周海领衔的上海航道院为打通“黄金水道”咽喉锁扣的长江口作出了杰出贡献,此项目的顺利竣工激起了社会各界将深水航道向上延伸的愿望。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就长江流域发展提出了使“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应’”的建设目标。周海也承担了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总体设计工作,该工程建成后,5万吨级货轮可直接开进南京港,“黄金水道”的“黄金效应”将更加显现。
       “虽然我们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但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技术难度同样很大。由于该河段流经中国人口最为密集、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需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经济布局,此外,江水行洪、自然保护区、农田水利灌溉、未来行船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都需考虑,甚至工程可能带来的社会潜在风险都须进行严格评估,这些都在无形中提升着技术难度。”周海说。
       周海带领团队从南京沿江而下,对现场一线进行细致勘察,同时认真听取当地政府、群众代表对于航道建设的意见建议,确保工程建设方案最优,努力做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
       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中,周海创造性地提出“固滩,稳槽,导流,增深”的总体治理思路,组织论证确定了通州沙、白茆沙河段工程总体方案。目前,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一期太仓到南通段已经竣工,二期工程预计2015年底可以实现全线初步贯通。
       参加过长江口综合治理“八五”攻关而没有退休的,目前只剩下周海一人。谈到长江航道未来的发展,周海认为,总体而言长江在南京以下航道建设水深达到12.5米后,在中游和上游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相对于航道的深挖畅通,在长江口建设一个“水水直转”深水新港将会为长江的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
        如果说周海及其团队在解锁长江口、畅通南京以下航道所做的工作理解为“画龙”的话,那么长江口的“水水直转江海联运”的深水新港则是“点睛”之笔。
        周海带领团队在洋山深水港工程、在曹妃甸围海造地工程、在宁波港、舟山港、连云港、深圳港、甚至于南海岛礁等重大项目都大展身手,在长江口再建一个新港,周海信心十足。
       长江口深水新港的建设成为周海的“长江梦”。
       根据设想,在长江口横沙东滩可造陆480平方公里作为上海今后发展的新空间,同时建设20米以上水深的深水新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枢纽港。江轮货物可在此“由江转海”,海轮货物可在此“由海入江”,大型船舶可直接在这里与长江无缝对接。在船舶大型化方兴未艾、长江水深余地有限、上海岸线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该设想不仅将有力巩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激活长江黄金水道的发展活力。


乐道:非典型技术型领导

        乐道是周海的达观与超然,围绕着泥沙周海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异域风情的街景,拣花生的姑娘,满树的鸟窝,原始状态的椰树林,壮美的沙滩,苍凉的古堡……这是周海眼中的尼日利亚。
        2007年6月,周海赴尼日利亚进行项目考察,他写了一篇《走进非洲》的文章与同事分享期间的所见所闻。
       “他把非洲写得太美了,然后我就满怀憧憬的去了非洲项目部,去了之后发现出门需要保镖、生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还面临着疾病的危险,有一种‘被骗了’的感觉。”上海航道院项目经理胡殿才笑着说。
       周海没有说谎,他眼中的非洲就如他笔下、镜头前的非洲一样美,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
       记者采访周海前,他刚结束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航标协会会议。面对一座历史悠久的灯塔,因为第一天的天气不好,追求完美的周海第二天又抽空跑去拍摄。
       “灯塔不仅漂亮,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周海说。
        热心同样是记者采访周海期间听到的一个高频词汇。
        对此,周海说,“尊重历史才能创造未来。”
        逢年过节,周海总是去探望退休的老同志、老专家,平时也总是关心他们的生活,乃至是生后之事周海都悉心照料。对于单位的年轻人,大到房子,小到吃饭,周海也是竭尽所能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一竿子插到底,哪怕是一个数据都瞒不过他。”“他可以一个小时内打六个电话来询问情况。”上海航道院的员工们说。
        周海做事风格细致,总是和单位的技术骨干一起攻关,经常一加班就是通宵。他的同事说,周院长精力充沛,全年无休,一逢节假日就加班。也因为此,上海航道院的很多方案被命名为“中秋版”、“元旦版”等等。
        周海作为专利发明人先后申请了47项专利(含发明专利14项),获得授权专利数为37项(含发明专利4项),拥有软件著作权1项,这些专利和专有技术在国内外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效益显著。 
        周海是个非典型的技术型干部,既有技术型领导对业务的深刻认识,也有放眼未来和世界的宏观视野。
      “海内外市场并重,设计与施工联动,打造国际工程公司。”这是航道院的企业发展愿景。再过三年周海就会退休,他可以放松下来让自己休息休息,但他却为企业思考着未来十年,乃至三十年的发展。
      “虽然海外项目周期长、变数多、但我国港口航道建设的空间有限,必须走出国门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周海说。
        管理型的周院长和技术型的周大师,哪个身份更适合周海呢?
       “我更愿意看到从事技术攻关带领团队服务国家航道发展的周院长,而并不想看到一个忙于行政事务更高级别的周局长。”周海的朋友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田淳笑着说。
         即使面对院长这个行政职务,周海也笑着说,“这是个误会。”
         这应该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院长的行政职务给了周海充分发挥技术专长的平台,而周海精湛的业务素养让院长的管理如虎添翼。
         “静水流深”是对话周海的一种真切感觉,需要用心挖掘他才愿意讲出自己为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很难说周海是为长江而生,但周海的大半生都投入到长江航道的建设工程中。周海身上所透露出来一种品质就如同长江口航道的堤坝,就那么安静地呵护着深水航道的通行,不炫耀、不声张,过往的船舶不知道他的存在,但他却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这让前人难以想象的12.5米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