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苑 > 原创 > 边走边骂”...

边走边骂”

来源:中国船级社实业公司副董事长 程志虎发布时间:2014-07-21 00:00:00
导语:杂谈

    老虎?老狗?!

    2011年9月20-22日,由中国工程院、重庆市人民政府、茅以升科学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桥梁与隧道高峰论坛暨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会议》在重庆君豪大酒店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三百多名桥梁与隧道专家参加了会议,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邓文中院士等二十余名中外院士。本人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参与了22日的“院士论坛”(国际桥梁与隧道发展战略研讨会)。

     高峰论坛,也为老朋友们提供了再次相聚的机会。20日晚上,与孙峻岭、刘行行等几个老朋友,坐在咖啡馆喝茶聊天,相聚甚欢。与以往一样,神聊胡吹之际,总少不了要将对方挖苦调侃一番,最后遭到致命嘲讽的,当然只能是自己。

    这一次,“老虎”摇身一变,竟然成了一条“老狗”。事实上,“老虎”变成“老狗”,并非朋友们的恶意攻击,而是来自于“老虎”本人的自我嘲讽。故事还得从我的老朋友徐捷说起。

    一个月前,在天津与徐捷等朋友聚餐。席间,徐捷非常认真地提出,特别想辞去现在的工作,改行去做一个“职业骂手”,写一本“骂人的书”,专门针对当今社会形形色色让人无比愤怒的人和事,“口诛笔伐,破口大骂”。比如说,“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有关方面一连串的“善后行为”以及对新闻媒体的“封杀”,荒唐之极,让人忍无可忍。再如,“三鹿奶粉事件”、“达芬奇家俱造假事件”、“桥梁垮塌现象”,都是最该骂的!

    “仁兄目光锐利、思维敏捷、骂技高超,期望能够与您共同操刀执笔,完成骂业”,徐捷一下子变得谦虚起来了。

    “有点意思!就给这本书起名叫《边走边骂》吧!”我欣然接受了邀请。

    两人经过一番推敲,初步确定了《边走边骂》的基调:先骂自己,再骂别人。《边走边骂》的第一篇文章,题目也已经想好,《狗咬狗,一嘴毛》,内容则是程与徐互相之间的对骂。先将自己骂得“体无完肤”,然后就可以开始骂别人了。在《边走边骂》的封面上,画上两只正在对骂的老狗。意思非常明白:这两个作者,就是两条喜欢骂人的“老狗”。这样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被骂的人心情或许比较舒畅。骂对了,您就改正;如果骂得过火了,您也别计较,不过是“被狗骂了”。

    “要骂,一定要骂!要骂得响亮、骂得痛快、骂得酣畅!”没等我讲完这个故事,孙峻岭博士居然鼓掌喝彩。 

    “要不,在封面上再画一条洋狗上去?!”我笑着在问。

    “再帮我画一条小狗上去!”未等孙博士回答,《中国桥梁网》美女主编刘行行小姐抢先说话了,似乎有些迫不及待。 

    “又多了一条想骂人的小母狗!”孙博士哈哈大笑。

    “我担心,《边走边骂》封面的篇幅有限,画不下许多‘骂人的狗’。还是把文章交给《中国桥梁网》吧,相信“边走边骂”的队伍将会十分壮大!”行行小姐果真是三句不离本行,为《中国桥梁网》拉起了生意。

    ┉┉

    这两天,每逢会议休息时间,在大厅抽烟的我,总会被一群朋友紧紧包围,《边走边骂》成了热门话题。正如行行小姐所言,《边走边骂》的队伍,正“不断壮大”。

    对此,我非常感慨:居然有这么多人,愿意成为“骂人的狗”。看来,在这个社会上,该骂的人、该骂的事,实在太多了。

    氧化? 腐化?!

    21日晚上,重庆市人民政府在君豪大酒店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参加高峰论坛和纪念会议的中外专家。

    席间,与香港路政署原署长刘正光博士(香港工程院院士)、孙峻岭博士等“几条老狗”,从红酒的“氧化”、酸奶的“腐化”聊起,针对桥梁工程的安全质量问题,又一次演绎了“边走边骂”的幽默内涵。有趣的是,瀚阳公司的小刘、小魏等几个“乳臭味干”的“洋博士”,居然也能“借酒壮胆”,加入了“边走边骂”的行列。

红酒里面有“骨头”,必须慢慢地品,细细地尝,才能体味红酒的真谛。最好用大口径玻璃杯,浅浅地倒上一圈,充分“氧化”后,红酒才有“味道”。酸奶就不一样了,已经过“腐化处理”,打开后要尽快喝,否则就会“变质”。

    大家最关心的,是正交异性桥面钢板各类焊缝的“疲劳与断裂”问题。有些结构因为设计不合理,局部区域的应力集中,最容易产生“疲劳损伤”。在钢结构的制造与安装过程中,焊缝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容易产生裂纹、未焊透、未融合等内部缺陷,更容易产生咬边、凹坑、焊肉不足等表面缺陷,这些缺陷都可能成为致命的“疲劳源”。

    桥梁钢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当“疲劳损伤”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疲劳裂纹”将迅速扩展,导致结构单元“断裂”,也可能造成结构整体“失稳”甚至“垮塌”。由“疲劳”到“裂纹扩展”,再到“断裂”甚至“失稳”,与前面说到的由“氧化”到“腐化”再到“变质”的概念,都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

    事实上,钢结构的锈蚀现象,也是一个由“氧化”到“腐化”的过程。钢铁材料暴露在空气中,必然要与大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Fe2O3、Fe3O4等锈蚀物。尤其是跨越江河湖海的桥梁钢结构,环境条件更加恶劣,腐蚀是造成结构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疲劳”与“腐蚀”常常在某结构单元同时发生,产生“应力腐蚀”或“疲劳腐蚀”,这是是最危险的。

    由“氧化”到“腐化”,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很长,“长”到使人“麻痹”,“长”到使人“不以为然”。最近参加了几座桥梁钢结构工程的评审会议,总能听到个别专家“不以为然”的声音,非常让人担忧。

    事实上,焊接方法自1928年应用于桥梁工程,至今不过80年时间。并且,在这短短80年之中,焊接结构的疲劳断裂事故层出不穷。如今,桥梁的设计寿命大都是100年,个别甚至要求达到120年,但我们只有80年的经验积累。对此,范文理教授痛心疾首地指出:“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至少不要看到我们建造的桥梁,发生垮塌事故”。

    目前,社会上还有一种流行说法,“安全质量问题的背后,一定有党风廉政问题”,很有道理。安全质量问题的背后,是否“一定有”党风廉政问题,只有调查以后才能知道,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安全质量”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安全质量问题,党风廉政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由“氧化”到“腐化”的过程。只是,思想的“氧化”与“腐化”更加隐蔽,危害也就更大。

    对于一个工程来说,主要领导和管理者的“氧化与腐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发生“责任事故”是必然的结果。那么,对一个经济社会来说,当“氧化与腐化”达到一定程度和范围后,后果又会怎样呢?!

    刹那间,“几条老狗”同时陷入了沉思,似乎再也没有骂人的热情了。

    事故?差距?!------对桥梁工程风险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桥梁垮塌事故”频发。从表面上看,“体质先天不足、身体后天失养、生存环境恶劣”,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桥上汽车超载,“压断了腰”;桥下船舶偏航,“撞断了腿”;桥旁无序挖砂,“掏空了基”;桥梁安全运行的风险极大。

    事实上,不断发生的“桥梁垮塌事故”,暴露了我国桥隧工程建设过程中深层次的质量和效益问题。如果仅仅从设计角度去衡量,与国外桥梁强国相比,或许我们在技术上并不落后。以苏通大桥为代表,近年来产生了一批创新的设计案例,堪称经典。如果从施工技术及其装备来衡量,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再进一步从施工组织、项目管理方面去考量,我们的差距则更大。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从安全质量意识、风险管理理念等方面去探究,已不能用“差距”衡量。

    桥梁工程的风险,贯穿于桥梁工程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之中。为此,迫切需要引进基于全寿命风险管理的理念和风险控制技术。

    创新? 变通?!-----理智地对待创新  

    目前,桥梁界对“创新”的追求,似乎有些变味。且不说那些不顾功能性与经济性、刻意追求“最长、最高、最大、最美┉┉”的桥梁结构大有蔓延之势,在施工组织、项目管理方面也标新立异,追求所谓“创新”。

    借我一个胆,我也不敢反对“创新”。只是,出于一个总监的职业敏感,我认为应该理智地对待“创新”。尤其在施工组织、项目管理等方面,我们与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还有很大差距,建立健全“规范化”、“标准化”的项目管理体系、风险防控体系,或许更加迫切。

    郑皆连院士在《桥梁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曾经说过:“桥梁技术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追求新奇、怪异决不是技术创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也是技术创新!” 这些观点,我都非常赞同。

    在桥梁工程中,因为融资的途径和渠道不一,目前流行多种项目管理模式,如BT模式、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等。这些管理模式,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常常因为“职责不清”而产生“扯皮”现象。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一些与现代管理制度格格不入的“传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并且,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善于“变通”,与现代管理制度中近似“教条”的“程序”和“流程”,很难融为一体。

    多一些“规矩”,少一些“变通”;多一些“制度”,少一些“随意”,工程项目管理必须“走标准化道路”。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带有随意性的“变通”,一旦披上了“创新”的外衣,对于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或许就是一场灾难。

    替死鬼?高技术?!——对监理进行“再认识”

    大多数桥梁,设计本身并没有多大毛病,但最终质量达不到要求,关键还在于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施工方案与工艺、施工组织与人员、施工器械、工程材料、施工环境、施工监理、┉┉,都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邓文中院士谈到了工程分包问题,深有感触。事实上,工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风险更大。归纳起来,它们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先斩后奏、不讲程序”、“工艺文件,未经评审”、“质量检验,滥竽充数”、“材料代用、偷梁换柱”、“偷工减料、偷工减序”、“隐蔽工程,敷衍了事”、“自说自话,变更设计”、“层层分包,缺乏控制”、“发现问题,降低标准”。为确保桥梁的安全质量,监理人员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桥梁工程的风险,贯穿于桥梁工程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之中。桥梁在制造安装和建设阶段的风险,不仅来源于项目可行性分析、规范、勘测、设计、设计评审等前期因素,更取决于施工的技术准备、工艺方法、器械手段、材料的试验检测、过程监督控制,以及施工的组织管理、施工监理等。建设阶段遗留的安全质量问题,又将成为营运阶段的主要风险来源。

    工程监理的核心任务是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遗憾的是,工程监理无论是学术地位还是在职责履行方面,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尊重。因为监理费率低、授权不充分以及监理单位的自身原因,监理在工程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一旦出了安全质量事故,监理常常成为“替死鬼”。

工程监理,到底算不算一门技术?!我坚持认为,监理集专业技术、管理技术与协调沟通艺术于一身,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技术,是交叉科学。润扬大桥的总监,由赫赫有名的桥梁专家陈新院士出任,是一个典型案例。

    事实上,监理也需要院士,监理也需要博士,监理行列更需要一大批精通专业、善于管理的高层次技术人员。监理的“三控两管一协调”职能以及在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无一不是高智力、高技术的复杂劳动,凝聚着监理工程师的智慧、热情和汗水。

    为此,我强烈呼吁,社会需要对监理进行“再认识”。我热切地期望,社会各界应该对监理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支持,少一些责难;多一些关怀,少一些冷漠。

    果如此愿,监理幸甚!工程幸甚!!社会幸甚!!!

 

     

上一篇:杯中逸事

下一篇:莫念江湖有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