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
一
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此论甚为精辟,吾以为此乃做人做事之首要,非此难成其事。
天地何以长久?因为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他们自己。圣人何以能成其事,何以能称其为圣人,因为他们能“后其身”“外其身”,不以己利为先,心中无私,凡事以顾大局,自然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戴而成其事。
先人后己,说来容易做起难。人皆有其私,否则人人皆圣人矣。吾辈非圣人,但要成其事,就一定要舍“小私”顾“大私”。看芸芸众生,大多顾其小利而沦为庸人,非他们不明其中之理,而是遇事之时“小私”变“大私”,一叶障目,自以得利,所谓芝麻西瓜之论也。
吾难成大事,但也不甘作庸人,故要常以此论警之。
二
“上善若水”,老子语。老子喜水,以为水德近于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以圣人应“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为不争,故无尤”。
老子观水,取其柔,取其润万物而不与争。七“善”评水论人,谓之为“不争”。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故无怨尤。所谓水滴石穿,君子之品,圣人之德,吾辈难及。
吾也喜水,但今观水,柔性尚在,然暴谑之性常露峥嵘,吾敬之畏之。常想,以老子之智慧,为何只观其一不观其二?百思不得其解。一日,恍然悟之:老子之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水自柔;而今人不善故水亦难善之,载舟亦覆舟,人之过!
现人势利,常听人“上善若水”挂于嘴边,取水于旺财,水旺财旺,于取利处置水景,然有几人知水之德水之品?不知老子见此有何感想?!
吾以为,“上善若水”可俗解为:做人要厚道。
三
老子希人“至虚极,守静笃”,至虚守静,禅亦倡之,然要达到,何其难!虚静之态,常人难达之,只因物欲名利,诱惑重重。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几人可为?不知其雄而守其雌,愚也。知其雄而不愿守其雌,迷也。只有在“知”之前提下而“守”,方能“复归于朴”。朴者,道也,返朴方能归真。
人须至虚守静,方能心清目明,心清目明,方可“归根”“复命”;至虚守静,亦可益寿延年。吾以为,当今之世,诱惑实重,常只见其利未见其害,应常以其害而警之,要善“知”善“守”。虽不敢妄言“至虚守静”,但亦可身性皆修。
四
老子讲“有无相生”举例曰“埏(sha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器皿有了中空的地方,才能作器皿之用,房屋有了四壁内的空间,才可居住。“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相伴,正因“有”“无”的辨证统一,才发挥其作用。
然世人常只见其“有”忘却其“无”,只见有形之“有”之“利”,未见无形之“无”之“用”。就由如人,如只有其躯壳而无其精神,何用之有?做事亦是,若只重形式而不管内涵,此无用功也。
企业亦如是,如只重眼见之“有”,而忽视企业理念精神之“无”,不能长久矣。
五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此言与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理,均言善者为师,不善者为善者鉴。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尊师重道,老子孔子倡之。然世风日下,“虽智大迷”者众,吾悲也!
六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理很简单,然几人能参透?福兮祸所伏,几人能明白?金玉满堂富贵而骄之时,也是其自取其咎之时。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然能做到者寡。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色者,功名利禄等世上之一切诱惑也。世人大多摹权贪财,居功贪位,知进不知退,善争不善让。岂知泰否相参,福祸相位,古来长盛者有几人?既是天之道,应遵之!如张良,紫柏山结草为庐,修身练道,如欧阳修,“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宠,归来白首笙歌拥”。
七
苏辙悟《老子》曰:“目不自见,故能见物;镜不自照,故能照物。如使自见自照,则自为之不暇,而何暇及物哉。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皆不争之余也”,精辟之言!无“我”才能为“我”,无“私”方能成其“私”。
“生为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万事万物皆有其性,可助其长,不可据其己有,可组织引导,不可主宰,此为玄妙深邃之德,违此德必难成事!大自然不能违,违者必谴,看如今沙尘,洪水,海啸。。。何不是天谴;人亦不可主宰,主宰者不过是意淫而已,想蒙古铁骑,何曾主宰世界?美军大兵,又奈世界几何?
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世上视宠辱为生命者众,物欲社会,功利世界大多如此。然“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然也,没有身何来患?生命诚可贵呀!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看似简单,几人能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然不知足不知止者众,大多不知何为足?何时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生命高于一切,生命贵于一切,无生命何以论道?无生命何以成事?然爱惜生命应知“知足之足,常足矣”,吾辈应醒悟之。
九
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心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然名利人皆逐之,桃园世上有否?腹可实,骨可强,然心未必虚,志未必弱。人均知穷则思变,岂不知饭饱亦可生余事,为富尚可不仁。
老子之说,吾疑之,远古尚可,今难!难!难!人心不足,世风不古,物欲横流,伪道横行,人性之恶,谁之过???
十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今人常引用之.小鲜者,小鱼也.烹小鲜,忌勤翻动,否则,鱼碎也.治国如也,政令常变,则民无所适从.故韩非子<<解老>>有曰:"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意即为政者,切勿朝令夕改,当以无为之态,行有为之事.吾深以为是.
吾亦以为,"烹小鲜"亦可作做菜之解,治大国如做小菜,要得美味,油盐酱醋葱姜蒜,火候等均得考虑之.否则,菜无味也,也即老子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反之,烹小鲜也若治大国,若只观眼前之菜,终是农家小菜,难登大雅.若想菜品新而盛,必宏观考虑之.胸无大海,终是小溪.
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若治大国.二者并不矛盾.大处见小,方能长大之;小处见大,方能精而大.不知老子以为此解可否?
十一
道理道理,人皆言之,然有几人知何为道?何为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妙之又妙,几人知晓?
韩非子《解老》中解释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道理”之出处想必在此。
“道德”一词,更是源于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论道,称之为“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论德,称之为“德经”。道为万物之母,德乃道的作化原理。道通过德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道的表现为德,有道就有德。道乃事物发展之客观规律,德乃得道后个体的修为和表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俭朴,诚信,谦下为三基德,修有此德才能返朴,返朴之后才能任自然;能任自然才能顺自然之道而行。
今人有德乎?
十二
古之得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具有豫(谨慎),犹(警惕),俨(庄严),涣(洒脱),敦(淳朴),旷(旷达),混(浑厚)之品。“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得道者不自满,故能去故更新。古往今来,得道者几人?连老子都叹曰“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老子都不敢称其为得道,何人敢称???
然既难成道,可悟道,学道,论道,道可道,道亦道,“朝闻道,夕可死矣”。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智者不惑”,吾辈悟道,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