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苑 > 原创 > 万安千载洛阳桥...

万安千载洛阳桥

来源:作者:郭晓萍 张国镇 胡长福发布时间:2014-09-15 15:34:00
导语: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城东13公里,是世界上尚存最大的海港梁式古石桥,誉称"海内第一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1987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宋元时期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它就是交通要道,同时也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古越族人。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城东13公里,是世界上尚存最大的海港梁式古石桥,誉称"海内第一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1987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宋元时期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它就是交通要道,同时也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古越族人。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而迁徙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一带的中原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看到泉州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洛阳桥"因此而得名。

  

  桥与书俱丽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五年(公元1053年)4月至嘉??四年(公元1059年)12月,历时6年零8个月,耗资1400万钱(约合1万4千多两银子),全部由民间捐资。洛阳桥原长360余丈(1160米),宽1丈5尺(4.61米),桥墩46座,两侧有500个石雕刻扶拦,28尊石狮,石亭7座,石塔5座,规模宏大。石刻武士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了700棵松树。桥的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碑刻,就立于祠内,被誉为撰文、书法、雕刻"三绝"。
  洛阳江位于泉州洛江区和惠安县交界,古代则是闽、粤北上的陆路交通要道,现今仍然是福州、泉州、厦门往来必经之地。当时水阔流急,没有建桥以前,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
  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沉入江中,船主为了祈求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遂洛阳桥亦称"万安桥"。
  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公元1041~1048年)郡人李宠??石作浮桥,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蔡襄出任泉州太守,其间主持改建成石桥。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谥忠惠,福建莆田人。18岁时中了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曾任端明殿学士,民间称为蔡学士或蔡端明。官至礼部侍郎,宋仁宗曾御笔亲书"君谟"两字特召予之。??道中(公元1165~1173年)赐谥"忠惠"。蔡襄博学多才,能文工诗,还精于书法,为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一生著作颇丰,有《蔡忠惠公文集》30卷、《荔枝谱》、《茶录》等著作传世。
  蔡襄《万安桥记》碑刻。计二方,此碑位于洛阳万安桥南蔡忠惠祠内中厅,蔡忠惠塑像前右。碑高295厘米(以下略去厘米二字),碑座高68,宽210,厚68,通高363,碑宽1 6 3 , 字径1 9 × 1 8,6行,行13字。竖刻正书。上碑系宋刻原碑, 碑石色深, 下碑为现代就原刻重镌, 碑石色浅。上碑终于"求"字,下碑始于"诸"字,全碑仅153字,内容为:万安桥记(上碑)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累址于渊,酾水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下碑)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碑文精炼简洁,文笔优美流畅,书法精湛绝伦,受到极高的评价。宋朱熹说:"诵公之功兮,万安有碑,楷法草书,独步当世,文章青史,见重列夷。"《皇宋书录》说:"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南宗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书法第一,洛阳桥与吐谷浑词,皆大书之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太守拟牒建桥

  洛阳桥兴建的整个过程充满了浓厚的传奇色彩,在泉州地区以及台湾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传着许多有关洛阳桥的民间故事。
  相传远在宋仁宗时代,那时洛阳江上没有桥,仅用小船渡人。有只千年的乌龟精,化为一个船工,在江上渡人,每渡到一半,即兴风作浪,沉船害人。一天,乌龟欲作怪时,忽闻道:"船内有蔡大人在,千万勿作恶",顿时风平浪静,小船安然渡过了彼岸。惊魂甫定的搭客争问哪一位是姓蔡的,结果,只有一个孕妇说他的丈夫姓蔡,她就是蔡襄的母亲。她待蔡襄长大了,告诉他这一段经历,要他努力求取功名,将来建桥造福百姓。
  蔡襄中了状元后,留在京城做官,却未能回乡兴建洛阳桥。有一天,他伴着仁宗游御花园, 忽然灵机一动, 就悄悄用蜂蜜在芭蕉叶上写了"蔡襄蔡襄,本省做官"八个字,仁宗抬头看见黑压压的蚂蚁排成字阵,不觉顺口念道"蔡襄蔡襄,本省做官",蔡襄听了,赶忙跪下谢圣恩,因为皇帝是金口玉言,说出来的话不能更改,就只好让他回省做官了。
  蔡襄回到家乡,就开始筹划建洛阳桥,但是困难重重,钱款一时无法筹齐。观音菩萨知道了,就摘下一片荷叶,把它变成一个年轻貌美的少女,划一只小船,离岸不远泊着,声言谁用铜元掷中她就做谁的妻子。消息一时轰动全城,许多豪绅纷纷往她身上投钱,结果都没有投中,这样子她得了一船又一船的银钱,给蔡襄作为造桥资金。
  筹足了钱,工料也买好了,万事俱备,只是潮水退不尽,没法下基。桥墩奠基受到挫折,太守蔡襄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忽然梦见一位白发苍苍的仙人指点他" 龙宫递榜,求助海神",急忙披衣拟牒,请求海龙王助一臂之力, 退潮三日, 好下桥基。写好黄牒后,便坐堂问左右吏役:"何人下得海?"恰巧有一位叫夏得海的衙吏,一听传唤,赶忙回答:"小人夏得海!"当知道太守要派他把黄牒送入海底龙宫,暗自叫苦,只好硬着头皮奉命而去。他边走边想,若要下海,定难生还;如不履令,也难保身家性命。索性沽了一壶酒,喝得酩酊大醉。跌跌撞撞来到海边, 醉倒在沙滩上。此时正好涨潮,他仿佛被波浪带入水府,朦胧中只见美丽的龙宫公主捧出玉液琼浆??哪知一觉醒来,手中的黄牒不翼而飞,手心上却赫然写个"醋"字。夏得海莫名其妙,慌忙踉踉跄跄跑回府衙向太守禀报。蔡公正在为桥基难奠愁眉不展,一见"醋"字,顿然大悟:
  "醋"字拆开来不就是廿一日酉时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时辰!蔡襄转忧为喜,立即差人在四城门头张贴布告,谕令洛阳江两岸民众和造桥工匠,火速做好奠基准备,海潮退去后,就留下了这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