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为笔 绘京津冀铁路枢纽总图 ——记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秦宝来
“以前的铁路枢纽总图,都是按照行政区划编制,比如,北京铁路枢纽总图、天津铁路枢纽总图……而这张图,是第一张打破行政区界限、将京津冀核心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统筹规划的枢纽总图。”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秦宝来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指着墙上的《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感慨地说。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一体化是先行领域。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编制一张京津冀一体化铁路规划图——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到了秦宝来手上。经过多年的思考梳理沉淀,2016年他开始主持编制这张“总图”;2019年,“总图”获京津冀三地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批复,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以“疏”为“进” 规划货运大环线
以“疏”为“进”,以“减”提“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落实到铁路规划上,怎么解?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让在北京中转的货物列车从‘外边’走,因此规划了环北京的货运环线。”秦宝来在“总图”上画了一个环,指出一条绿色的“环京货运大环线”。
这条“大环线”,主要是结合京津冀核心区各城市发展规划,对路网车流进行优化调整,逐步疏解、弱化北京货运中转功能,实现各方向货流在北京外围快速通过。
又回到北京市区,他点出紧贴西五环路的丰台西站,谈起对这个站的设想。
丰台西站是京津冀区域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连接京广、丰沙、京沪等8条铁路干线,承担华北、华东、中原、东北等方向的货车中转和货物集散任务,也是华北地区中欧班列“路网驿站”、晋煤外运主要通道。
秦宝来介绍,结合“大环线”规划,铁路部门将在津霸线上择址新建路网性编组站,逐步弱化丰台西站路网功能。
今后,除了北京自身必需的物资,大量煤炭、“白货”等将直接沿着“大环线”绕过北京,北上、南下、出海,看似远了,实则效率更高,更好服务京津冀产业发展互补互促;疏解货运的同时,还能腾空枢纽内部线路能力,更好服务市民通勤出行。
巧思连脉 方便换乘暖人心
讲完“物畅其流”,秦宝来指着图上北京、天津、石家庄、雄安、大兴等一个个熟悉的地名,讲起“人享其行”的客运规划。
“比如在雄安,我们规划的铁路线非常多,京雄城际铁路已经开通,雄忻、雄商、石雄线已经开工,津雄线已做规划。”秦宝来补充解释,“像雄商线,雄安到河南商丘,是京港(台)高铁的一部分;雄忻线,雄安到山西忻州,是京昆高铁的一部分。有了这些高铁线,雄安新区周边高铁网将逐步完善。”
“最终,京津冀这些热点城市之间将至少有两条客运线相连,并顺畅融入全国路网。”秦宝来说。
路网顺畅了,换乘体验也关乎出行效率和幸福感。“总图”上的天津站,是秦宝来的“得意之作”。
“天津站一共4层,地面层是高铁,地下一层是出站厅和换乘厅,地下二层是地铁2号线和9号线,地下三层是地铁3号线,通过扶梯,实现了垂直连通的‘零距离’换乘。”秦宝来解释,“天津站是个既有站,京津城际铁路引入时启动改造。规划阶段我就想,这个站应该和地铁站做成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同步规划、建设、开通,流线清晰,换乘方便。”
这一构想顺利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京津城际铁路、火车站同步运营,地铁站相继开通,并与城市公交紧密衔接,四通八达。秦宝来的设计成果,获天津市“海河杯”优秀设计特等奖。
提质扩能 赋能京津冀出行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既有超大城市,也有小城市,铁路枢纽应如何布局?秦宝来的想法是:车站选址尽量惠及更多人,车站流线和中转尽量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
“老百姓要坐车方便,大城市高铁站一定要进到市中心,比如说北京南站;小城市和县城设站则要兼顾周边,比如说唐山滦河站,兼顾15公里范围内3个县城,客流量就比较多,客车频次也高。”
关于车站流线,秦宝来认为,要让旅客出行方便,一定要精心规划设计。比如高架落客,坐汽车到高铁站,一下车就能进车站。再比如快速进站通道或者地下候车厅,从地铁出来,直接在地下层进站。
第三个因素是中转,买不到贯通运营的车次时,需要换车。现在,多个火车站设置了逆向闸机,通过站台上的扶梯或电梯上行,刷逆向闸机,直接到达候车室,再从另一个进站口检票进站,换乘流线简洁高效,旅客体验感极大提升。
目前,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已超过1.1万公里,高铁对地级市实现全覆盖,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京津之间30分钟畅达。
秦宝来正带领设计团队开展研究“十五五”铁路规划。其中,对“轨道上的京津冀”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他在琢磨三个关键词:“一是‘补齐短板’,盘活既有路线,提升网络韧性;二是‘多点发车’,提供更多乘车选择;三是‘大站快车’,更好服务通勤。”
看着墙上的“总图”,秦宝来又习惯性地陷入了思考。
下一篇:贵平高速“重磅呈现”智能建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