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雄声屏障工程获 “2021年重点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示范工程”称号
12月20日,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传来喜讯,由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京雄城际铁路全封闭式声屏障工程被认定为“2021年重点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示范工程”,这是该工程获评“安徽省重点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后,在生态环保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磅荣誉。
京雄城际铁路全封闭式声屏障工程航拍
全封闭降噪技术,给高铁戴上“耳机”
近年来,“降噪耳机”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逐渐走近大众视野。以耳机的“降噪声”理念为延伸,高铁建设者们创新设计了全球首个适用于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的全封闭式声屏障工程。
与常见的高速公路降噪声屏障不同,京雄声屏障的外观更像是一条架在高铁上的隧道。工程主体结构采用435榀圆形钢梁,各钢梁间通过柱间支撑及系杆附属结构形成稳定单元;建设者根据相邻立柱间实测距离尺寸制作安装金属声屏障单元板,并采用定型封堵件对底部缝隙和梁端间隙进行封堵,避免气流产生“间隙振动”,形成了“隔音隧道”的全封闭结构。当列车180~38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通过,产生的噪声在穿透金属声屏障单元板时,经由铝合金壳体内嵌入的吸音材料吸收过滤,损失值可达19.0~21.1dB(A),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达到了良好的隔声降噪效果。
主体结构效果
独特的“隧道”全封闭式造型、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高铁列车“无声”通过居民区,为国家战略干线——京雄城际铁路固霸特大桥段戴上了一副“降噪耳机”。
智能化施工工艺,向工地污染“亮剑”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的重要一环,京雄城际铁路的建设备受各界关注。中铁上海工程局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优化施工工艺,提升工程质量,以实际行动践行节能减排、绿色施工,向工地污染“亮剑”。
机器人自动焊接技术
据悉,声屏障创新采用装配化施工工艺,将属于大断面构件的主体结构拆分为三个节段构件,在远离居民区的标准化工厂进行集中焊接加工,之后将加工过的主体钢拱架运至改造后的制梁场进行智能化二次组拼。一方面通过工厂化施工实现临时用电集中布局,降低生产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项目部在加工过程中引入低噪声设备、智能焊接机器人、焊接烟尘净化及废气处理设备等先进技术,有效减少噪声、废气排放等二次污染,将施工生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不仅如此,我们利用BIM技术进行节点优化设计,运用预埋件精准定位技术保障施工精度,通过风洞模拟、数值仿真、有限元分析技术及400万次疲劳试验等手段确保工程质量全面达标,最终实现了节能节材、降本增效。”项目总工程师张腾飞说。
科学化施工组织,为人地关系“献策”
“京雄声屏障工程结构设计新颖、降噪声效果明显。”这是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巡视员常仲农于今年5月7日对工程实地勘察调研,并走访北落店村村民后作出的论断。
不仅在设计方面是“全球首创”,京雄声屏障工程的施工建设在国内外也没有“前车之鉴”。为此,建设者们化身“先驱”,创新方式方法、科学组织施工,让“近城”高铁完美“静音”、“零距离”服务群众,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地关系和谐的“双赢”。
钢梁整体式安装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项目部采用桥位整体运输方式将加工后的成品圆形钢梁运至现场安装,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农田和居民用地的影响;同时,积极沟通协调居民作息时间与施工作业时段,并安排专人现场旁站监督,坚决杜绝违规噪声污染及环境问题。在文明施工方面,项目部严格要求作业人员按需领取设备材料、及时归还多余物料、分类定期处理废料,多措并举做好现场监管,切实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声屏障施工期间,未收到一次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问题投诉,且依托工程建造关键技术,使258户沿线居民免于征拆及苗圃退耕,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保障了沿线居民生活质量,为杭绍台城际、津兴城际及沈白铁路的全封闭式声屏障建设提供了有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