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太一线牵晋冀 车轮滚滚上太行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西边海拔逐步渐升,走向了黄土高坡,东边则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大山就像一道屏障,耸立在北京、河北、山西和河南4省市间。对于古人来说,望着天堑般的太行山,内心起着怎样的波澜?
曹操在《苦寒行》中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太行之路能摧车”。
曾经,车行太行之难“殆非人力之所能为”。如今,车行太行之便“确属人力之所能为”。
主线全长约68公里的石太高速公路,东起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西至山西省阳泉市,通车近26年来,向西连接能源储量丰富的山西、陕西,向北、向东连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东西通道中的重要动脉之一。
创新模式引港资
改革开放初期,华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却受制于能源供应短缺;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又没有像样的路供车辆通行。当时,连通河北、山西两省的只有一条双向两车道的307国道。货车司机从太原运煤到石家庄,短则两三天,长则一周,路上要备足棉被、水和食物。
经济发展等不起,修建一条高速公路迫在眉睫。这项任务最终落在了河北省道路开发中心的肩上。1989年,为期3年的“移山”考察启动;1992年夏,石太高速公路作为交通部“八五”重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然而要太行山“让路”,并非易事。由于石太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穿越山岭重丘区的高速公路,没有先例可循,在许多方面,建设者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石太高速公路项目概算投资约12亿元。然而当时百业待兴,资金筹集成了“老大难”。为解决资金问题,河北省道路开发中心决定破除一家唱主角的局面,前瞻性地引进民营外资。
当时改革刚刚步入正轨,高速公路属于新项目,投资前景尚不明朗,外资企业多数采取了观望态度。为了引资,河北省道路开发中心曾派出工作人员,一整天站在307国道边数车流量,以此测算高速公路运营前景,便于与外资谈判。
直到1994年,石太高速公路终于成功引入香港一家公司投资,采取TOT(移交—经营—移交)模式进行建设。此后,河北掀起高速公路建设高潮,相继建设了唐津、京石、京张、保津等高速公路项目,都借鉴了这种融资合作模式。
征服地势“大落差”
“原则上来说,一条线路,直线距离最好,但是不见得过得去,可能有河流、矿产、高压线路等阻碍,所以我们的选线标准是选最好走的地方。”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原副厅长杨国华介绍,太行山路有个特点,过了娘子关,到达山西境内才相对平坦。石太高速公路经过的这一段,却是有着几百米高差的高山险谷,由于纵坡落差较大,给道路选线带来了很大挑战。
不同于现在,过去选线只能徒步丈量。为此,工程技术人员数次进山,一步步走,一寸寸记录。从选线这一步开始,各种困难接踵而至。
由于高山陡峭、低谷交错,很多施工材料难以运输到场。项目组只好就地取材,河道里的沙、高山上的石,都成了修路原材料。但土石混填导致石头之间有缝隙,无法确保压实度。
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又成为摆在项目组面前的新难题。
当时,河北省道路开发中心研究了3种办法:一是通过测量标高,观测沉降量来控制压实度;二是将土石混填路段作为过渡性路面,通车后,再通过自然沉降进行修补;三是通过在路基上打孔、注浆的方式,把缝填实。三种办法反复实验、修正、再实验、再修正……迄今为止,这些土石混填路段从未出现过一次事故。
历经3年,这条横穿太行山最艰险路段的“巨龙”,被雕琢出了模样。1995年10月18日,石太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石太高速公路建成之前,307国道的日均车流量约为4000辆次。而建成当年,石太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就达1.6万辆次,每年经石太高速公路运出的煤炭多达2.6亿吨。
培育成熟经济带
路通了,获益的群众越来越多。
26年里,石太高速公路见证了太多的变化——沿线建成了成熟的经济带,鹿泉经济开发区、井陉矿区等沿线区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石家庄市井陉县依托紧邻石太高速公路的区位优势,建成多个省级煤炭市场,年吞吐量达130万吨,年交易额13亿元,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炭集散地之一。
始建于汉代的千年古镇井陉县天长镇,依托石太高速公路发展起旅游业,成为省级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园区入驻企业近30家,年利税达23亿元。
利用沿线苍岩山、锦山、仙台山等自然风景,秦皇古驿道、井陉窑遗址、井陉旧城城墙、西部长青休博城等综合性景观,以及天长古镇、于家石头村等古遗址人文旅游带,让当地群众迎来幸福新生活。
凭借无可替代的直达性和天然优势,石太高速公路成为沟通冀晋两省乃至东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公路走廊之一,承载着更多期冀与信心绵延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