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天山路通向亚洲所有地方”
天山有着全世界最为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其显著的“湿岛”效应保障了区域内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独特的生态资源不但使其成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而且东亚、北亚、西亚、南亚的古代文明也都与之息息相关。近日,记者就天山的历史文化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
全国政协常委、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资料图)
丝绸之路存续的命脉
记者:天山作为世界著名山系之一,它有哪些地理特点?
牛汝极:简而言之,天山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维度。天山处于北纬40°—45°,与温带气候带一致,适合人类生存和迁徙;又因为其东西走向的横向延伸,可以使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西风环流能够长驱直入天山东端。二是高度。天山平均海拔4000米,在雪线之上,可以高空截水,成为高山固体“水塔”,从而形成灌溉天山南北绿洲和草原的水源。三是长度。天山绵延2500多公里,是亚洲中部最长的山系,其大致相同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孕育了相同相近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及其文化传统,由此决定了天山南北的历史板块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开放性。
记者:天山的地理优势明显,这也是它能够成为沟通东西方交流的基础。
牛汝极:因为有积雪,所以有天山水流以及天山绿洲和草原,所以有人类活动和道路联通,也有了东西方的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流,从而推进了文明传播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天山就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亚洲活动的中心,那么天山就是亚洲的心脏。因此可以说,天山是丝绸之路存续的命脉。
天山(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为什么说天山没有阻隔南北交流,反而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
牛汝极:天山山脉从地理上看,一方面具有划分北方草原和南方绿洲的屏障和界标的意义,另一方面起到了连接南北的黏合剂的作用。历史告诉我们,天山南北的居民始终存有渴望交流的愿望。可以看出,天山不仅是两种经济文化圈的边界线,同时也是接触线、交汇线,两种生活圈之间相互支持、互市交换推动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天山山脉还起到了引导草原游牧民进入绿洲,并使之转变为农耕民族的作用,从而构成了亚洲文明的轴心。
农耕游牧的生命线
记者:天山的游牧经济非常发达,但由于游牧经济本身的脆弱性使然,因此物质交换就显得尤为重要。
牛汝极:游牧经济有一个特点,其经济形态非常单一。整个游牧社会可以说就是跟着畜群走,这种单一的经济就必然产生问题,相当脆弱。农耕经济在传统时代叫“自给自足”,游牧经济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游牧经济能够独立的存在,但是它对于农业社会的依赖性,要远远强于农业社会对游牧的依赖性。游牧人群必须从农业人群那里得到必需的东西,必须要跟他们周围农业人口进行一些交换。为了确保和加强与农业地带的联系,就必须加强对农耕地区的政治统治和控制,保护其贸易线和商业圈。这就是游牧国家发展和拓疆的动力和原因。
张广达先生曾经提出,恰恰是游牧民族充当了历史使者,沟通了欧亚内陆两端的交通,促进了物质文明和思想交流。看来,从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起,亦即游牧部落与人类其他群体分离以来,草原游牧民族和农耕定居民族的相互交往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双方的交往体现了双方的相互依赖,因而双方的多种多样的交往方式,便构成了古代和中世纪历史中内容丰富的篇章。可以说,天山是南北农耕游牧社会的生命线。
马背民族的游牧生活(摄影:赵芮芬)
记者:历史上的游牧帝国与欧亚草原息息相关,他们的壮大与消亡有哪些规律性?
牛汝极:我们知道,最早的游牧人群实际上是由西向东扩展的,如早期斯基泰人从黑海以北然后由西向东移动。但是在斯基泰人以后反反复复出现的都是游牧帝国在欧亚草原的最东端产生,如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蒙古等,游牧帝国产生以后,到其强大的时候,其势力就向西扩张。游牧帝国瓦解以后,这些游牧人也向西迁徙。
可以说,游牧帝国强大了就往西迁徙,失败了也往西迁徙,这几乎就成为一个惯例。我们看到整个欧亚草原的历史,在斯基泰人以后,它的活力好像老是在东部,游牧帝国是在东部形成的,形成以后就向西扩张,失败了就离开东部草原往西走,不断地持续这样的一个过程。游牧人的这个东西往来的通道大多是经过天山的北道完成的。
记者:我们再回到天山,它对于当地的生业形态主要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牛汝极:天山山脉对于山北的游牧民族来说起到了将其政治势力推向南方的作用,而对于山南的绿洲民族来说则是通向北方进行贸易的道路。这座山的一个作用就是引导草原游牧民族流入绿洲并使之转变为农业民族。从地理上讲,天山山脉一方面具有划分草原与绿洲两种地带的屏障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具有连接南北的黏合剂的作用。
亚洲文明的“十字路口”
记者:对于整个亚洲而言,天山处于何种历史地位?
牛汝极:从亚洲大陆整体来观察亚洲动态,可以说,天山路通向亚洲所有的地方。古代亚洲具有代表性的势力,全都与天山路相联系,并以此十字点为中轴而进行活动。东西交通、农牧交往构成了无数的“十字路”,并产生了世界的几大文明。没有天山,就没有玉石之路、陶瓷之路、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进一步可以说,没有天山就没有世界东西方和南北间的文明交流、交换、交融。
当然,文化的交流、文明的汇聚不仅仅依赖地理因素,还取决于相关地区、国家及部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关系。地理因素在解释历史现象上也是有局限的,因为有些历史现象仅靠地理因素说明不了欧亚内陆古代文明汇聚的内涵和深度,有时也回答不了不同的部族或群体对文明的借鉴、取舍和选择。有时候,决定对外来文化取舍的往往是不同群体适应自身发展水平需要的动力。人类总是在争取满足自身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之中创造着自身的历史。
上一篇:高速光伏公路
下一篇:雪域高原“滑动”欢乐冰雪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