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引领各行业发展 专家支招港口企业该咋做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互联网+”将引领各行各业的转型发展。对于港口企业来说,如何适应并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思维,对港口这一传统行业进行改造,运用“互联网+港口”促进经济运行模式的改变,是当务之急。今日本网发布我国一些港口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并邀请业内专家建言献策。
连云港港:移动互联网助“智慧”发展
“几乎所有的港口职工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我们的目标就是将这些智能手机以及各类移动工业终端充分利用起来,为港口生产经营服务。”连云港港通信公司总经理王兴好介绍。移动互联网技术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两大领域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已成为连云港港转型发展、建设“智慧港口”的一个战略抓手。
“不管我在哪里,只要装上这个APP就可以通过这部手机了解公司的全部情况,包括码头生产甚至整个大楼的用水用电等。”集团董事长白力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由集团通信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化APP软件。
在该港,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广泛应用。如今,职工可通过手机终端随时随地了解掌握全港的工作动态,还可通过手机终端随时随地掌握码头生产进度,监督安全,港口客户远在万里也可通过手机终端掌握码头货物和作业情况,了解货运市场动态。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连云港港口生产逐步走向智能化、信息化。
码头生产方面,其自主研发的大型件杂货码头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拓展,一改从前单纯人工录入数据的旧模式,现场作业理货人员通过使用手持终端,实时采集和反馈码头现场的场地、货物、运输工具等信息和作业结果,大幅提高了港口件杂货码头生产调度效率,同时卡口、公安、船货代公司以及货主等又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货物数量、位移等相关信息,作业效率和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在企业社交方面,连云港港开发应用了“云之家”企业微博和“RTX”企业实时通讯两个软件,目前已开通近2000名员工账户,日均消息推送千余条,已成为集团职工日常信息沟通和工作协同的重要工具。
对外服务方面,连云港港口集团开发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已稳定运行多年,极大方便了港口客户提高业务效率,节约自身成本。目前,为了向港口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业务办理手段和更良好的客户体验,通信公司正在加速推出“iPort港务通”港口电子商务移动应用软件,将现有“一站式”服务的功能全面移动化。
大陆桥国际航贸网是连云港港口集团多年着力打造的港口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我一直都在关注“大陆桥国际航贸网”,现在只要出货我都会关注这个网上的信息,也特别期待这个网站能够提供更多的业务服务。”一位货代公司老板表示。
据悉,目前该平台已与银行接洽合作,商谈企业间网上支付安全保障措施以及三方责任与义务,不久的将来,轻松便捷、安全高效的网上支付将成为现实。孙子安
青岛港:“互联网+”引领战略转型
4月2日,青岛港智能化码头合资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这是青岛港实施互联网战略不断向码头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青岛港依托港口物流链,构建了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打造海道网、客服中心、跨境电商平台等互联网新模式,实现了与海关、国检、船公司、货代等众多相关方的数据共享,并成为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之一。
在国际海运领域已进入运力过剩的新常态下,青岛港以打造一个物流行业的垂直型电子商务平台为使命的海道网应运而生,海道网的出现将整合港口物流信息资源、船公司资源及场站资源,使目前的物流市场更加规范,行业信息更加透明,让原本传统繁重的业务流程体系在网上变得智能化、信息化,从而大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例如在业务量繁多的中日航线运营中,内陆的货主可以通过海道网进行比价,轻松选择适合自己船期、运价的代理和船代。
面临“数字化”市场竞争,去年8月,青岛港成立客户服务中心,从干散货入手与客户建立互动,掌握货物最新信息,通过互联网对干散货市场动态的分析、判断,从而吸引货源,开发客户。未来,青岛港还计划构筑起“干散货、件杂货、油品和集装箱”四大功能板块服务体系,全球各地的客户通过互联网就能即时了解到最新行业资讯和动态。
同年底,青岛港结算中心也正式投入运营,开启了出口集装箱港杂费结算新模式。目前,结算中心共采集到包括场站、船代、货代等640个公司的客户信息,拥有近2000个注册用户,现有缴费客户150多家。结算中心主任张英明介绍,未来还将继续增加收费项目、结算对象、优化系统设计,引导客户网上缴费习惯的培养,从而掌握‘咽喉’式信息,用‘互联网战略’抢占前沿阵地。
3月20日,搭载跨境电商直购进口商品的中韩高速客货班轮“新金桥5号”靠泊青岛港,并在大港海关顺利通关,这是全国海运跨境电商直购进口的“第一单”。除第一批跨境电商试点上海、重庆等5个城市之外,广州、青岛等也相继获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未来还将继续增多。青岛港受益地理和行业优势,提出构建港口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生态圈,这是青岛港“互联网战略”中的又一步。
“我们将形成覆盖港航物流领域的系列软件产品,联通或整合各类资源,为港口、船东、货主、代理、运输企业及监管部门提供个性化、全方位、一站式信息服务,打造国内港航最具影响力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青岛港国际信息中心主任张蕾表示。
青岛港还将把互联网技术和思维运用于内陆港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并抢占先机。青岛港新疆内陆港系统现已实现与新疆国际内陆港的信息“无缝直通”。
□专家视点 “互联网+”行动,只有主动与被动的选择 徐凯 真虹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结合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现各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以发掘产业中以往被忽视的“长尾”价值,实现产品、服务和模式的创新,构建全新的产业生态圈。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开始引发各行业的产业革命。“互联网+港口”构成联通港航物流业的电子商务,从而再造和改造了原有港口服务模式,使港口服务模式从原有的链条式变为平台式,是一种扁平化的过程。
“互联网+港口”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将港口内部的生产操作主体直接显现在平台上,使港口经营者更容易感知货主和船公司等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港口服务更加贴近市场;另一方面,过去港口服务更关注于大客户的商业模式将被颠覆,中小型客户的需求将通过这一平台而被整合和放大。这里的“整合”是指将小需求积聚成大需求,“放大”是指港口将可以借助于该平台提供面向中小客户的订制式服务,从而激发中小客户对港口服务的需求。
港口之于互联网,没有“是与否”的选择,只有“主动与被动”的选择。在港口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固守传统的港口经营管理思维方式不但拯救不了已有传统业务和传统经营模式,难以实现港口转型,而且会在港口市场竞争中为那些采用了“互联网+”的挑战者创造机会。
因此,港口拥抱“互联网+”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其实质就是要使港口由海运物流链条上的空间节点升级为信息服务节点。
在港口内部的联系上,将互联网向传感网延伸,形成港口物联网,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实时在线跟踪、监控、统计和查询。通过数据流的有效组织和融合,可以整合码头的信息资源,实现港口大数据平台和码头作业调度的云计算平台,多个码头可以共享云计算服务,实现码头作业运营的标准化和智能化。
在港口与外部的联通上,实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有机整合,将港口物流、电子口岸、支付结算、信息查询变为平台之上的多种应用和服务。构建和主导港口服务供应链生态圈,盯准核心环节发挥平台作用,不取代产业链上的任何角色,也不盲目拓宽自身的业务范围,而是实现与港口供应链服务商的共赢共生。
尽管“互联网+”对港口转型升级将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还需进一步观察,但可肯定的是,“互联网+”是实现“智慧港口”的基础,也是信息化时代港口转型升级必然选择。
(真虹,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徐凯,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信息研究室主任)
下一篇:2014年中国PSC数据年报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