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共享经济"项目层出不穷 多数已沦为"鸡肋"
2017年,“共享”这个词出现在了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中。共享单车的成功让各地的投资者们蠢蠢欲动,纷纷“陷入”了“共享模式”,试图来“瓜分”共享市场的大蛋糕。随之,共享雨伞、共享睡眠仓、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KTV,甚至共享候车马扎、共享溜娃单车都成为了投资者所谓的“共享”项目。
市场多种共享产品沦为"鸡肋" 网友:共享经济已变味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7年8月,北京街头出现了一种“共享马扎”,此马扎与普通马扎无异,仅多了一个二维码,扫码后即进入一家公司的微信公众号。马扎只需扫码便可使用,并不需要注册和押金,共享马扎已经在北京各大人流聚集的地方实验性投放,解决人们最后10分钟的休息等待问题。但据记者了解,“共享马扎”在使用过程中一大半不翼而飞。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共享马扎”严格来讲并不算“共享经济”,而是把马扎作为一个载体,实现推广和广告的目的。
就在日前,上海出现“共享家族”新成员:共享溜娃车,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了解,目前已经在上海投放了500辆,且注册用户超千人,该产品可不缴纳押金,使用相对便捷,但是小推车的安全和卫生问题收到了广大用户的质疑。
北京中关村出现的“共享睡眠舱”在日前被警方调查,目前这家公司在京的16处共享睡眠仓均已停止运营,内部空间无防火措施、无需身份登记等问题使其面临拆除。
......
共享经济引发的一连串共享产业链让公众很难适应,特别是一些产品作为共享产品,无疑是“鸡肋”。很多朋友曾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吐槽称,感觉什么东西都可以共享,共享经济已经变味。也有很多网友质疑,这些所谓的共享,实际上就是变相的产品“营销”。
专家:共享经济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仅有少数可以生存
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文雁兵就曾公开表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共享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资本与科技相结合的产品在改变民众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哄而上的无序发展、资源浪费、影响公共秩序甚至触及法律红线等问题,值得警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所谓共享经济,需满足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闲置资源、使用权、连接、信息、流动性。而共享经济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最优匹配,实现零边际成本,要解决技术和制度问题。
专家介绍,共享经济的本质即为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现如今,很多冠以共享之名的产品,并非共享经济。中国政法大学李俊慧教授对此表示,有些打着共享经济之名的服务,并不具有可持续性,短时的资本助推只能维持一时的繁荣。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吕泓臣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共享经济本质上和其他经济模式并无区别,它是技术发展和大众共识的必然。他认为,新领域的开始总是伴随着规则不健全、经验不丰富等种种缺陷。所以,前期探路的都是先驱者,能生存下来的只是少数。
共享经济探索良性运营模式 重在构建相应的法律法规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必然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共享单车的逐渐成熟也是在多次试验中摸索而成的。8月初,交通部在内的10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对于共享单车发展中的痛点问题和乱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可见法律制度的构建,对于现阶段共享经济的野蛮生长来说显得极为迫切。
李俊慧教授举例,共享睡眠舱其实就是打着“共享”旗号的产品,本身属于旅馆业服务,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取得相应的准入许可。
《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指出,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建立科学有效的分享经济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平台企业垄断行为的监管与防范,对损害消费者权益、侵犯知识产权、不公平竞争等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营造新旧业态、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同时,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许多分享经济平台在利用分享经济思维实现创新创业时,缺乏公共数据资源的支持,企业发展遇到现实瓶颈,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快数据开放共享。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潘海啸教授则表示,共享经济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推动,未来共享经济比较好的运营模式是:政府与企业合作。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