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化 > 观点 > 桂林:南流江的黄金航......

桂林:南流江的黄金航运史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赖晨发布时间:2021-09-15 10:39:33
导语: 位于桂东南的南流江,在历史上曾经有过重要的地位,它曾经为北部湾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不但是古代著名的水上丝绸之路,而且在抗战时期,它是大西南的一条运输大动脉。那么,宋代的南流江的航运,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历史沿革 南流江,古称合浦水,发源于广西北流市大容山最高峰莲花顶北面的草甸溪涧,向南流经玉林、博白、浦北等县,最后到达合浦,注入北部湾。南流江全长287公里,流域面积9704...

 

    位于桂东南的南流江,在历史上曾经有过重要的地位,它曾经为北部湾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不但是古代著名的水上丝绸之路,而且在抗战时期,它是大西南的一条运输大动脉。那么,宋代的南流江的航运,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历史沿革

    南流江,古称合浦水,发源于广西北流市大容山最高峰莲花顶北面的草甸溪涧,向南流经玉林、博白、浦北等县,最后到达合浦,注入北部湾。南流江全长287公里,流域面积9704平方公里,每年年均流量166平方公里每秒,是广西南部独自流入大海诸河中,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丰富的河流。

    据容县旧县志记载:“(大容山)高五百余丈,周围千余里,其四周无所不容因名大容山。”又说:“盛夏有霜,分九十九涧。”它容纳了千峰万仞,千沟万壑,万顷森林,可谓“一峰相送一峰迎”“峭壁泉声睛亦雨”,大容山涧众沟多,水丰水溢,永不枯竭为我们汇成了一条通畅无阻,光照几千年的“水上丝绸之路”。

    南流江离开大容山后,居高临下,不择曲折,斩关夺隘,峰回路转,一路携无数涧水,汇聚跌宕,奔湍汹涌,挥洒出山,穿越北流、玉林、博白、浦北、合浦的千里沃野,注入北部湾,与波涛万顷的南海融为一体。

    回顾历史,秦前不知多少年,南流江日夜向南流,但江之两岸,都还是荒蛮之地。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统一南方,展其雄才伟略,派兵凿通灵渠,沟通湘漓二水,把中原与南越勾连串通起来,秦军顺水直抵合浦,将疆界推进到南海之滨。

    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征集楼船十万,水陆并进至合浦征讨交趾(今越南)叛乱。西汉后期,开凿湘南峤道,从此,中原通过南流江至岭南的交通畅通无阻,中原的货物能运到岭南,并且通过合浦港运往东南亚,外国的朝贡者也通过这条水道进入中原。因其繁荣的贸易活动,使处于南流江入海处的合浦成为西汉王朝的重要港口。至此,合浦港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到唐朝时,合浦由越州改名为廉州,因为南流江的便利,合浦港仍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且当时的合浦港还没有设置市舶使,课税低,桂东北兴安县的灵渠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从而使水上交通更为畅达,吸引了大批中外商人的到来,促进了合浦港的发展。

隋唐以后,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巨大的船只沿南流江航行已很困难。因此外商一般从合浦沿海到达海门港(今廉州镇至冠头岭)—带,汇集于廉州镇,然后换小船沿南流江北上,南流江乃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海上贸易的发展超过了唐代,是我国海洋贸易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在世界海洋贸易史上可以与同期的阿拉伯海洋贸易相媲美,两者可以并称为九世纪至十三世纪海洋贸易双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宋朝制定了积极的外贸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得力的外贸措施,以促进与海外各国之商务关系。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即市舶司由一个增加到十个。宋代在广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泉州、密州、上海镇、秀州华亭县、秀州通惠镇、江阴等设有市舶司(市舶务),即共有十个市舶司(市舶务)。宋朝对那些能招诱外商来华贸易、增加政府收入或负责搬运香药的官吏,多授予官爵或其他奖励。官职的高低则依他所招诱的舶舟和抽解货物价值的多寡而定。官吏招徕外商多的,政府也有赐宴给以慰劳。

    在大宋帝国奖励海上贸易的时代背景下,南流江的航运价值得以大大提高了。

海盐漕运

    北宋年间,朝廷在桂东南设立廉州,作为对外互市的地方。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廉州盐场发展迅速,成为宋代漕运海盐的集散之地,从而促进了南流江和廉州港的航运发展,南流江成为广西食盐、粮食漕运的重要运输干线。

    北宋在南、北流江流域设置的州,有容州(今广西容县)、白州(今广西博白)、郁林州(今广西玉林)、廉州(今广西合浦)。南宋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所设州县有所变化。绍兴三年(1133),在南、北流江流域设置的州县为:容州领普宁、陆川、北流三县;郁林州领南流、兴业二县;白州领博白一县(由南昌、朗平、周罗、龙豪、淳良、建宁、博白七县合并而成);廉州领合浦、石康二县。

    廉州依山傍海,海岸多沙土,盐碱地尤其多,加上当时盐业技术从煮盐法改为晒盐法,盐业成本日益缩小,从而推动了廉州盐业的发展。大宋帝国在合浦沿海建有大规模的盐场,设置白石、石康两大盐仓,成为海盐集散之地。并在石康设置石康县,且于此设立长沙盐署,负责十九个州的盐运专卖。

    据《岭外代答·财计门·广右漕计》记载:“凡请盐之州,曰静江府、融、宜、邕、宾、横、柳、象、贵、郁林、昭、贺、梧、藤、浔、容州,各以岁额来请。静江岁额八千箩,融二千七百箩,宜四千三百九十,邕七千五百,宾二千五百,柳三千五百有奇,象三千,横二千七百,贵三千一百有奇,郁林三千,昭三千九百,贺五千,梧二千,藤二千五百,浔三千,容三千。凡五万八千二百箩有奇。按此文原本有错简,今移正。取其息,以八分归漕司,二分归本州。又海南四州军及钦、廉、雷、化、高,皆产盐州军,昔卖漕司二分盐,亦以八分息归漕司。通前十六州,请盐于十万仓者,凡七万余箩。绝长补短,漕司岁得钱六十五万五千六百余缗,而岁支钱七十三万二千余缗,又以向者存留盐本钱充之,每箩八百足,七万余箩,当得七万余缗省,以补漕计。”

    其实,当时由廉州经郁林每年运八万箩盐抵桂林静江府,转卖给湖南,每箩纳税五缗(一千文为一缗,以绳子穿孔成串)。广西每年得额外盐税四十六万缗,可见南流江干线漕运的规模之大。

    清代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会要辑稿》也说:“郁林州水路可至廉州,其处亦有回脚盐船。自廉航海,一日之程,即达交趾。若由此途,则从静江(桂林)而南二千余里,可以不役一夫而办。”

    从上述史料可知,当时廉州的海盐可以通过陆路和南流江的水路直抵郁林,可见当时交通的便利和廉州海盐业的兴盛。这些海盐运往郁林以后,通过北流江运往广西各州,包括静江府、融、宜、邕、宾、横、柳、象、桂、郁郁林、昭、贺、藤、浔、容州等地。海盐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南流江内河航运的发展,使之成为了从滨海地区通向广西内陆各州的黄金水道。

朝贡之路

    据明朝林希之撰写的《钦州志》记载,宋时安南(当时为越南李朝政权统治)使者多从合浦或钦州入境,乘船经南流江入郁林(今玉林),经郁林至北流一段陆路,再乘船经北流河至藤县下梧州,转入桂江、漓江而上,又经兴安运河(灵渠)入湘江,转长江、运河而下抵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

    在宋代,郁林(今广西玉林)是南流江上游的一座重要的城市。南宋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重修郁林州城记》对玉林城的形势和地位作了这样的评价:“郁林为州,由岭以南亦一都会。南连雷化,至于琼管;西接廉钦,达于横山;为海道之蔽翼,桂林之藩篱也。地平广而无险,水纡回而不深。况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于此聚居。所赖以固者,城池而已。”据此可见,当时的南流江上游的玉林城已是南连雷州、化州、琼崖(今海南);西接廉州、钦州;以合浦为出海口,远至安南;北通桂林的重要交通枢纽。随着内地与海外贸易往来的增多,玉林城成为纵贯湘桂南北的水路交通干线南段的中转站和桂东南物资集散中心,集散物资尤以食盐和粮食为大宗。

    换言之,由于南流江航运的发达,地处南流江上游江畔的郁林成为桂东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都会,交通枢纽了。

    南流江还是安南使者北上中原朝贡的首选之路。《钦州志》详细记载了安南使者的回国的路线:“安南入贡所过州县,差夫数百,多自静江(今桂林)水路至容州(今容县),又自北流遵陆一百二十里(按实调约60里)至郁林,自郁林州水路至廉州(今合浦)。”此处所记虽系玉林城建成之后南宋时期使客经行情形,但事实上北宋初期或自唐代即已基本形成了这种交通形势和交通状况。

    这说明:“南流江——北流江——西江——桂江——漓江——灵渠——湘江——长江——运河”,这条水陆通道成为宋代安南使者入贡的必经之路了。

    总之,南流江的航运推动了廉州、郁林等城的兴起,也标志着宋代桂东南沿海经济与社会的飞跃发展。

造船技术

    早在隋朝,壮族的造船业就已经比较发达了。钦州酋长宁氏族人宁赟墓志铭说,他于隋大业元年攻打林邑国时,乘坐的战舰是一艘很牢固的楼船:“公策运在标,权以楼船五鹚,偏师檄队,得溃彼豺狼。”

    据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器用门·舟楫附》记载,宋代岭南主要有以下几种船:一是大型的木兰舟;二是藤州;三是小型的刳木舟(独木舟)。

    巨舰木兰舟是从大宋帝国开往柏柏尔人建立的“木兰皮国”(即西非摩洛哥、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等地的穆拉比特王国)的巨型商船:“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这种木兰舟的大小大致跟神舟相仿佛。还有一种更大的木兰舟:“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或不遇便风,则数年而后达,非甚巨舟,不可至也。今世所谓木兰舟,未必不以至大言也。”巨船可容千人,船舱内不但可以养猪、酿酒,还装备了“机杼”,开设了“市井”。

    因为木兰舟载重量大,不惧巨浪而忧浅水,所以适合在深海航行,是当时往来于东南亚等地的商船。

    《岭外代答·器用门·舟楫附·藤舟》记岭南一带有一种穿藤捆缚船板的藤舟。“深广沿海州军,难得铁钉桐油,造舟皆空板穿藤约束而成。于藤缝中,以海上所生茜草,干而窒之,遇水则涨,舟为之不漏矣。其舟甚大,越大海,商贩皆用之。而或谓要过磁石山而然,未之详尔。”这种藤州,不用铁钉、桐油,用藤条穿系木板联结而成,并以海上所生的茜草晒干,塞窒缝隙,茜草遇水则膨胀起来,缝隙被填充得十分严密,船不会漏水。因为藤船未用铁,所以就算经过磁石山附近也不用担心翻船。

    岭南地区保留了刳木为舟的传统。《岭外代答·器用门·舟楫附·刳木舟》说:“广西江行小舟,皆刳木为之,有面阔六七尺者。虽全成无罅,免繻袽之劳,钉灰之费,然质厚迟钝。忽遇大风浪,则不能翔,多至溺。要不若板船,疑有脱文。虽善不能为矣。钦州竞渡兽舟,亦刳全木为之,则其地之所产可知矣。海外蕃船,亦有刳木者,则其为木,何止合抱而已哉!”这种独木舟只适合在江河或近海航行,一遇到大风大浪就会沉溺,无法远洋航行。但由于其使用一整块木料挖成的,免除了各种繁杂的工序,成本低廉,性价比高,成为在风平浪静的江河之中常见的船只。南流江流域的玉林、博白等干支流远离海岸,风浪较小,在宋代,独木舟仍然穿梭在河网之中。

    木兰舟、藤舟和独木舟的结合使用,使得岭南地区的航海和内河航运活动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南流江流域内应也与岭南地区造船、航运的情况类似,通过木兰舟、藤舟和独木舟等运输工具,将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及海外各国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从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