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 新闻 > 西方为何开始向中国学......

西方为何开始向中国学习改革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王义桅发布时间:2019-09-19 11:01:44
导语: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这是阿拉伯圣训。现在,西方也效仿阿拉伯了。 起先是羡慕。《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前些年指出:“当现实有需要的时候,中国领导人可以修订法律法规、制定新的标准,改进基础设施,促进国家的长期战略发展。这些议题在西方国家的讨论和执行,需要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后来是刺激。西方前政要不断吐真言,赞赏中国的同时不忘激励现任西方领导人。前些年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表示,中国的持续成...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这是阿拉伯圣训。现在,西方也效仿阿拉伯了。


    起先是羡慕。《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前些年指出:“当现实有需要的时候,中国领导人可以修订法律法规、制定新的标准,改进基础设施,促进国家的长期战略发展。这些议题在西方国家的讨论和执行,需要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后来是刺激。西方前政要不断吐真言,赞赏中国的同时不忘激励现任西方领导人。前些年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表示,中国的持续成功发展不仅解决中国问题,也为西方走出困境提供启示。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也说,中国从贫穷到自立、从贫穷到繁荣,实现着中国梦,走出了中国路。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对解决中东地区的贫穷、失业、教育和科技落后等许多问题都有着积极启示、激励作用。


    如今,西方不只是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不仅学中国做法,而且学习中国改革了。比如,不久前特朗普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国家委员会,并补贴千亿美元给脸书、谷歌等私企搞5G。欧盟学习中国的产业政策,日本学习中国“一带一路”……


    西方为什么要选择学中国改革?学什么?这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学?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西方之衰与中国之盛,西方之疲与中国之旺,形成鲜明对照。不是不好意思学,而是不学都不好意思了。


    在超大规模社会推行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不仅成功实现连续40年没有爆发经济危机,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顶梁柱,让西方刮目相看。中国还有所作为地提出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实际上西方提不出来的倡议和理念。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背后中国的战略意图是什么,种种因素也推动着西方学习中国。这种学习动因也源于担心来自于中国的竞争。想要去搞清楚中国下一步想干什么,或者中国过去成功的密码,为了更好对付中国——师华长技以制华。


    为什么学中国?还有一个原因是西方缺主心骨。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政策,不断退群,糟蹋美国软实力,美国建制派急,美盟友也急。


    学习中国什么?首先学中国治理,其次学中国创新,再者学中国制度。


    先说学习中国的国家治理,比如说新疆问题,实际上他们很惊讶,为什么中国能做到。就业、脱贫、反腐、贫富差距,西方也遇到这些难题,想借鉴中国经验。


    再说创新。中国的改革已经不再是什么国际接轨,而是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选择,甚至是文明的创新。比如,中国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很快。默克尔近日来到武汉,前两年去深圳、成都,都是中国创新活跃之都,不仅是去寻找投资的新机会,也在学中国的数字革命。


    还有是学习中国政策和制度。去年第73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组织联大边会,请笔者介绍“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对外援助。欧洲曾学习中国的文官制度,现在对中国的户籍制度也很感兴趣。


    非常吊诡的是,西方越想学中国,越不谦谦虚虚的,还骂中国——骂的正是想学的!换句话说,他们指责中国的,恰恰是他们最觉得中国的竞争力所在,希望中国改掉,以便维持西方的竞争力。比如,欧盟将中国定位为“制度性对手”,推出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希望将我“一带一路”收编;美日澳也在印太地区搞基建、民生,学习中国产业政策,抵消“一带一路”影响。


    西方在学中国,实际上是学习西方遗忘的东西。学中国,是学自己,是回到初心。产业政策、国有企业、补贴等,哪个不是中国从西方学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中华,哪个不是西式概念?China也是西方概念。


    西方基督教文明、市场经济模式、治理模式边际效用递减,甚至穷途末路了,不得不学中国改革。甘心也好,不甘心也好;主动也好,被动也罢,都在借鉴。学习本身是一种创新,而不再是一种模仿。学习不只是一种美德,还成为竞争力的来源。


    西方学习我们,我们有些不自在,担心被忽悠、被超越,这很正常。我们仍在向世界学习,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改革和完善我们的制度,实现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自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先生惊呼“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到40年前邓小平同志断言“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在中国成为融入主流国际社会、抓住全球化机遇来释放制度活力和人民创造力的不二选择,制度竞争力的来源在于改革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模式、国际规则都在变,没人敢自诩绝对正确。全球化不再是一个既定条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改革既是重塑中国的国际比较优势,且本身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比较优势。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从近的说,是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各方面尖锐挑战;从中的说,是重塑中国的国际比较竞争优势;从远的说,则是奠定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地位。一是国内问题多多,借鉴中国;二是怕被中国赶超,紧盯中国,这是西方学习中国改革的动因。


    事实上,西方学习中国改革较停留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仍然不多,精神层面更稀罕。真正的中国改革精神西方怕是学不了的,那就是“苟日新,日日新”的文明底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其实是他们最需要学习的。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很好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从东学西渐,西学东渐,到现在的东西互鉴,甚至超越东西,包容南北,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我们真诚希望世界不分东西,不分体用,不分学渐,而是文明互鉴、文明创新,超越意识形态和传统价值观分歧,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