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建设交通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交通人不懈努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重大成就,许多指标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如何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交通强国内涵、价值目标、整体框架、发展重点、实现路径等该如何理解?本网特别邀请行业专家、大型交通企业代表、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读报告、理思路、谈感受,从专业视角畅谈建设交通强国,敬请关注!
——编者
交通·产业·空间 支持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
张国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将产业转型升级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放在一起提出,明确了交通强国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关系,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建设交通强国从本质内涵上讲,不但要交通自身强,不只是在国家发展中交通的地位强;交通强国也不仅是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水运、管道乃至信息网络的强,更要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网络体系的强。交通强国更意味着要强国家,要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既不是传统经济体系,也不是新的产业体系,而是新的经济生态系统,融合了动力体系、主体协调体系以及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内容,交通基础设施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交通体系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相伴而行。未来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他山之石:
现代交通与发达产业互为支撑
农业现代化与交通强国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离不开发达的现代交通体系作为支撑。
荷兰长期雄踞世界花卉市场领先地位,每天8时,阿斯米尔鲜花准时出现在纽约、伦敦以及东京街头,高效的交通物流系统是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物流与运输组织上,荷兰有两点比别人占先——高效的拍卖市场确保花卉产品在出口商收到并准备运输时仍然非常新鲜,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可靠的运输业确保在整个运输期间花卉依旧保持新鲜。对此,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交通强国”建设要在高端有保障。
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的农产品生产与物流以“大生产大流通”为主要特点,各类产品产地集中,形成了玉米、小麦、大豆、蔬菜、水果等专业化生产区域,背靠高效的物流组织推行直销模式,由产地直接运送到超市的农产品高达80%,批发市场销量仅占20%。以蔬菜为例,产品由田间采摘以后,经过预冷—冷库—冷藏车—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的运输链条,到达消费者手中,物流环节损耗率仅有l%至2%。对此,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交通强国”建设要在中端有支持。
新型工业化与交通强国建设。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货物的流通一直是薄弱环节,我国的综合物流成本是欧美日韩等国家的两到三倍,单个环节运输成本并不高,成本高主要集中在整个物流体系、仓储、服务等环节上。接下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需要现代化的、高效的、高水平的、高性价比的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作为支撑。
在丹麦,马士基作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公司,与当地以及周边国家跨国公司组成强大的供应链组合,将北欧产品运到全球各个角落。以宜家为例,马士基承揽宜家在全球29个国家、2000多家供应商、164家专卖店、10000多种家具材料的物流任务。质量可靠、流通有效、成本控制、价值优化、相互信任,作为生产者的宜家和作为运输者的马士基已经形成牢不可断的“纽带关系”。这种强强联合不仅仅是业务需求的匹配,更在长期范围内促进彼此增长。对此,我国的“新型工业化+交通强国”建设应该形成这种品牌捆绑和跨国组团,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现代服务业与交通强国建设。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的顶端,随着各种产业利润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关键环节集中趋势日益加快,服务业发展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占据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以及组织资源和整合链条的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别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支撑,形成创新的点子和想法并付诸实施。各类要素的聚集,产生的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算术结果,而是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效应。面对面沟通的需求无法替代,思想交流比物质交流更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服务业对交通运输体系的需求不仅没有削弱,很多方面,如对高效率、高速度的需求还在大大增强。
遍观美国、英国、法国,以纽约、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在现代全球服务业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世界城市,很大程度上都以其机场在世界航空网络中的显著位置为标记。可以说,航线拓展到哪里,纽约、伦敦的金融影响力就能够覆盖到哪里;航线拓展到哪里,巴黎的时尚与文化就能够拓展到哪里。未来,我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指标是机场的网络建设、吞吐量等,中心城市在全球的竞争地位将和城市机场等航空网络在全球的地位紧密相关。对此,我国要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就必须要构建高效的、与时俱进的民航体系。
创新思路:
交通、产业、空间高度协同
在产业升级方面,只有将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生产效率更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才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提升,产业结构效应成为基本特征。其次在转型方面,产业间协同的逆向带动作用日益重要,农业现代化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产业部门所提供的肥料、农业机械、物流配送、仓储设备乃至金融服务;制造业的高端化和竞争力提升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而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产业细分中逐渐剥离出来的。
生产性服务业日益贯穿于企业上、中、下全产业链过程,是工农业和服务业之间相融合的关键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两类,一类是从工农业生产过程和部门中独立出来的外围服务,一类是仍然处于工农业生产过程和部门中的嵌入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也是工业化的重要构成。工业化不等同于工业发展,它是一个伴随着工业不断升级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构建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是其应有之义。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更是因其所具有的深度关联性、广泛渗透性和高度创新性等特征优势,对进一步深化产业分工、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产业集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支撑工业不断升级的关键环节。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
产业的升级转型和要素的空间转移,带来了综合交通需求的差异化和多元化。交通运输成本相应地从经济成本变迁到时间成本,体现为从经济成本到时间成本的成本光谱,相应地与不同类型产业与不同类型运输成本相匹配,高附加值的对应于时间成本,低附加值的则对应于经济成本,相应类型的产业区位集聚与相应类型运输成本的交通设施布局的空间协同也遵循这一基本规律。
按照不同类型的集聚产业和交通运输成本的敏感度相关性,可以划分为资源、资本和信息三大集聚类型,分别对应于经济、经济与时间兼顾以及时间三类运输成本。交通系统与产业聚集的空间协同包括:水运和货运铁路主导的交通方式可提供低成本运输,在港口与铁路货站周边集聚的是资源型产业;汽车和公路运输可实现门到门的运输,可以兼顾运输的经济和时间特性,对应于主导集聚资本型产业;航空和高铁主导的高速交通系统可以实现人的高效、快速流动,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信息集聚型产业对时间成本敏感度高,而对经济成本敏感度较低。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中央商务区发展成功与否与空港等交通设施关系密切。
下一步着眼于抢占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制高点,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把握产业集聚与运输成本之间的互动机制、产业集聚规律和空间结构优化与综合交通体系之间的空间协同关系,做到交通、产业和空间三要素的高度协同,全面提升产业组织和空间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然选择。
制度保障:
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突出发挥市场作用。建设交通强国,要处理好有为市场和有效政府的关系,平衡发展过程中的已知和未知因素。要把简政放权、提高效率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打破行政性垄断,创新监管方式,防止市场垄断,支持统一要素流动市场建设,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以交通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深化交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建立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建设交通强国,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全局,抓住交通作为组织产业、空间的手段,协调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积极发挥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以交通做牵引发展的龙头,促进产业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向可持续竞争优势发展,合理安排产业、交通、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功能融合,做到让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新时代建设交通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为方向,适应新时代阶段性变化,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要求,把交通发展与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协同进步,不断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
均衡发展公平服务克服“瘸腿病”
习江鹏
系统谋划均衡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要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这既是对交通运输行业过去成绩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未来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
那么,何谓交通强国?笔者认为,要更加强调质量强,建设交通强国必须注重交通发展的平衡性和运输服务的公平性,旨在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在各领域、各地区、各群体间的充分平衡发展。应具备三大要素:
在技术装备上突显现代智能。建设交通强国离不开先进设施装备和技术的支撑。一是在高铁、地铁以及海底隧道、大型桥梁等运输通道的建设上必须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二是在民航、铁路运输,公路客货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应整体谋划无人驾驶技术变革;三是在交通状态信息监测、交通救援及安全预警等方面必须实现超远程指挥和智能化。
在人才队伍上彰显工匠精神。高精尖专业人才和高素质交通队伍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一方面必须拥有一批在交通各个专业领域技术精湛、理念超前、敢于创新的专业化人才梯队;另一方面必须拥有一批素质过硬、作风一流、态度积极的高水平管理队伍。
在政策管理上体现综合一体。建设交通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于超前谋划、精于系统思维、重于落实推动。笔者认为,建设交通强国不能只追求技术装备上达到国际领先而在行业管理中落后保守;建设交通强国不能只聚焦大中城市交通而忽视小城镇和农村交通的发展;建设交通强国不能只强调在高铁、高速公路等某一方面的发展壮大而忽视均衡发展导致的“瘸腿病”。
努力提高软实力
我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交通大国,接下来,交通运输行业应当坚定信念、找准差距、准确定位、创新举措,重点从装备、队伍、服务、管理入手,加快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技术装备高端化、管理方式智能化、政策制度一体化。
强化交通行业技术装备科研创新,做到装备强。重点在海底隧道、跨海大桥、交通救援等高难度装备,交通智能控制和调度指挥系统,监测定位与无人驾驶技术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路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际一流并具核心竞争力的交通运输装备技术体系,强力打造建设交通强国的“利器”。
强化交通队伍专业素质能力提升,做到队伍强。加大交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增强交通运输相关专业院校的综合实力,加强国内外交通类专业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自主培养、培训改造、挖掘提升等途径,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部门和相关企业人员的锻造提升,在技术、能力、素质等方面打造建设交通强国的“铁军”。
强化交通运输服务民生能力提升,做到服务强。增强交通运输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生产生活的能力,要站在需求者的角度改进交通运输的供给方式和能力,让全社会和所有人都能充分享受到交通运输发展成果,走普适化、均衡化、大众化的交通运输服务之路,强力塑造建设交通强国的政治觉悟和服务理念。
强化交通运输综合管理体系完善,做到管理强。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的同步协调,努力做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同步,交通运输装备生产和使用的同步,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的同步,努力提高建设交通强国的“软实力”。
总之,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是要让所有人都享受到均等化的交通服务、体验到交通带来的便捷和舒适。借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一句话——建设交通强国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作者系陕西交通运输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陕西省靖边县政府副县长)
加强创新完善标准 蓄力交通企业“走出去”
王传霖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交通强国为题中应有之义。话很短,但是意义和内涵非常丰富。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想富,先修路”,这个理念在全国推广并深入人心,经过近40年发展,中国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交通网,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多,地形、气候复杂多样,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就排到世界接近100位。这个国情放到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高速公路、铁路通车里程,现在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但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受地形、环境、经济等各类因素影响,交通仍不够方便。
现在国家提出建设交通强国,从交通建筑施工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个“强”起码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交通强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大的层面,是整个社会要服从国家统一部署,循序渐进推进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企业的层面来说,一要保质保量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安全、质量管控,保证不出残次品,要以建设交通强国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来认真对待每一座桥梁、每一座隧道、每一段路基、每一条公路、每一条铁路,建就要建精品。二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锻炼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学习,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在竞争中维护市场秩序,为下一步中国企业“走出去”积蓄力量。三要培育一支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交通大计,人才为先。无论是服务国内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还是交通建筑施工企业走出去,都需要一支能征善战、技术高超的人才队伍。
第二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上水平、上层次,占领制高点、掌握话语权,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国家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这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诞生了很多超级工程,比如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京沪高铁,以及最近上镜率较高的港珠澳大桥等。这是我国交通强起来的一个缩影和表现。
在当下,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一是进一步抢占市场制高点,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在新工艺、新工法、新装备上实现新的突破,把我们以前不能干、不敢干、干不成的活儿干好、干精,创造更多享誉世界的超级工程。二是加快形成和完善中国标准。在市场竞争的法则中,谁掌握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我们以前在这一块是弱势,因为很多工程没有涉足,没办法形成标准。但是,现在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很多方面都在做前人、外国人没做过的工程,在标准制定方面自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有了中国标准,中国制造才能更好地转化为中国创造,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
第三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走得稳、走得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倡议很关键的一环就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无论是北上、西进、东出,还是南下,都需要庞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中亚地区,高山、大漠、戈壁轮流阻隔,东南亚,水网、原始丛林密布,山脉绵延千里,这些地理上的困境对交通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无与伦比的挑战,但也是千年一遇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上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十分广阔。这就要求,中国交通,无论是政府、社会、行业和企业,都要在目前做大的基础上,加快做强。在推动政策落地、标准制定、装备制造、人才培养、工法工艺总结上要先人一步,吃透“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部署、新政策、新规划,完成企业的市场布局。从而在交通领域形成“一带一路”倡议全产业链的配合。这种产业链一旦形成,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和成型,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作者系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