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来回坐的不是公交是寂寞
12月9日,江西省分宜县一名老太投了20元乘坐公交车,坐了三四个来回没下车,问话也不答。司机便载着老太到分宜县公安局城西派出所求助。经民警了解,老太儿子、儿媳平时工作忙,只身一人在家感觉孤单,于是坐人流量大的公交车打发时间、排解寂寞(12月10日《江西日报》)。
老太靠来回坐公交打发时间,容易与年轻人发生拥挤、碰撞,还会浪费本来就紧张的公交资源。坐公交解闷的做法并不可取。但是我并不敢对老人说三道四。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精神赡养问题值得思考。公交车都能帮老人排遣寂寞,晚辈、社会为何不能给老人带来快乐呢?假如社区能健全老年人娱乐设施,子女能够经常关心老人,或者为老人找个伴侣,她或许不会对公交车如此依赖。老太来回坐的不是公交而是寂寞,老太坐公交打发时间实际上给子女与社会上了一堂精神赡养课。
独生子女时代,人口老龄化加速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万人,占总人口的8.9%。而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增加到16%。
如何让独生子女时代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也是摆在政府与社会面前的一件迫切任务。当然,政府有责任完善养老政策,为老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健全老年人娱乐生活设施,但是养老责任不能全指望政府来承担,从亲情的角度讲,政府的关爱不能取代晚辈的孝顺。我认为,在独生子女养老时代,除了政府要未雨绸缪,周到安排社会化养老服务,弥补家庭成员照料不足的矛盾外,我们还应该唤起独生子女一代敬老意识。
面对银色浪潮,给老年人提供物质、医疗保障无疑很重要。但是,晚辈对老人尽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照顾好老人的饮食起居,关心老人的心理需求,尊重老人的权利,同样很重要。老人除了需要物质赡养外,更渴求精神赡养与亲情关怀。可是,有的子女把赡养老人理解为物质供给,而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老人渴望精神赡养的例子并不少见。老人坐公交解闷不过是其中一例。据报道,有的父母因为子女长时间不回家,设立探望奖;成都一位老人花10万元为陪伴他的小狗举办葬礼;北京一位老人因保姆要回家过年而跳楼自杀;大连一位老人因为孤独在家摁马桶玩……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如果晚辈不常回家看看,平常不打电话嘘寒问暖,不仅会受到道德谴责,还可能违法。虽说孝道不宜强迫,但是把精神赡养列入法律范畴,体现了对老年人精神权益的尊重。子女无疑应该常回家看看,抚慰老人那颗渴望亲情的孤寂之心。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父母需要花费多少心血与汗水,这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子女用一辈子的真心来报答。一首“常回家看看”曾让多少人为之动容,我们是否会想到自己对年老父母的愧疚之情?是否会想到自己垂垂老矣之时,谁来关心我们?
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关心老人有时显得力不从心;不可否认,给老人赡养费,请保姆照顾老人也是一种孝心,但是金钱与保姆代替不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不管怎样,我们不能遗忘孝道,独生子女照料老人更是责无旁贷。我们没有理由不与父母交流。如果我们工作在外,不能常回家看看,至少要经常鸿雁传书,电话问候,节假日回家看看,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团聚。如果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更应该常回家陪陪父母,与父母谈工作,聊生活,承担家务劳动,及时弥补亲情。不能让老人忍受空巢之痛,到公交车上寻找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