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铸就丝路新辉煌
65载栉风沐雨,65载砥砺奋进。65载执著追梦,65载成就斐然。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在交通运输部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甘肃交通运输部门克服经济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诸多困难,开拓进取,借着西部大开发的春风,抢抓交通运输部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的机遇,加快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公路建设成就篇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生态环境脆弱,且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公路建设起步晚,但呈现出了后发赶超的良好态势。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
1992年甘肃第一条高速公路天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1994年建成通车。仅长13.5公里的天北高速公路开创了甘肃建设高速公路的先河,甘肃高速公路从此实现零的突破。
1998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肃交通运输部门抢抓机遇,积极筹划项目,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力度。1978年甘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仅为2799万元,而2013年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建设资金翻倍增长。从1999年开始,交通运输部门充分利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加大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先后建设了巉口至柳沟河、柳沟河至忠和、兰州至白银等20多条(段)高速公路,至2005年,甘肃建成高速公路15条(段),里程达1006.63公里,成为全国第18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的省份。2007年底,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总数达21条,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而到了2013年,雷家角至西峰、营盘水至双塔、金昌至武威、武都至罐子沟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3000公里。2014年,随着成县至武都、临夏至合作、瓜州至敦煌3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通车总里程还在向前不断延伸。目前,国家两条最主要国道主干线连云港到霍尔果斯公路和丹东到拉萨公路甘肃境内已全部实现高速化,甘肃已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通往边疆地区和西北内陆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大通道。
全省实现所有县通二级公路
由于甘肃经济欠发达、历史欠账较多,国省道大规模改造升级起步相对较晚,至2009年,甘肃全省86个县市区中仍有31个县未通二级公路,二级以上公路只有3368公里。
2010年,省委、省政府抢抓国家延迟取消西部地区二级公路收费政策的机遇,正式批准公路部门实施《全省所有县通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在2012年以前全省所有县城所在地通二级及以上公路。甘肃公路部门启动了甘肃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县城通二级公路工程,大力实施县通二级公路建设“三步走”战略,至2013年底,全省建成二级公路7369公里,实现了全省所有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同时,利用地方融资平台和设计施工总承包制这一新的建设模式,开工建设甘谷至渭南镇至麦积公路和宕昌(南河)至迭部二级公路,其中,宕迭二级公路已于今年建成通车。根据甘肃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今明两年全省计划改造国道2000公里,其中今年将建成二级公路700公里、新开工二级公路1000公里,二级公路建设进入甘肃交通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
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1.56万公里
60年前,甘肃农村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农业运输主要靠人背畜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对过去甘肃农村公路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后,甘肃加快农村公路的投资和建设,农村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近年来,甘肃14个地州市全面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至2013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56万公里,98.5%的乡镇和58%的建制村都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全省9700多个建制村的近900万群众走上了沥青(水泥)路。
2012年,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在甘肃定西召开,交通运输部将甘肃省86个县中的58个县区纳入扶贫规划,此举进一步加快了甘肃公路建设步伐。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东乡县调研时要求:“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甘肃省委、省政府做出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战略部署,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率先启动了交通扶贫攻坚行动和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实施交通扶贫攻坚的目标,即到2013年底,实现全省6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94%的乡镇、67%的建制村建成农村客运站,通班车率分别达到99.8%、89%。到2016年底,实现全省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建成农村客运站,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94.5%的建制村通班车。其中,作为先行示范的1市11县(兰州和通渭、东乡、临潭、礼县、华池、会宁、甘谷、崇信、肃南、民勤、肃州),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18年底,实现全省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
高速服务成就篇
从1994年的13.5公里到2013年的3000公里,近20年间,甘肃高速公路发展迅猛,以省会兰州为中心呈放射状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与此相适应,甘肃高速公路收费设施和服务区相继建立,至2013年底,全省路网共设有164个收费站和32个隧道管理站、984条收费车道(其中ETC车道90条)、40对服务区和14对停车区。
甘肃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负责全省高速公路收费运营管理。其前身为2002年12月成立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运营管理中心。2011年4月,“甘肃省高等级公路运营管理中心”正式更名为“甘肃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主要负责全省高速公路的资产、收费、隧道、监控、服务区管理和机电系统、标志标牌、基础设施的维护以及应急救援、调度指挥、交通战备保障、交通信息发布等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2012年,省高管局在宝天高速公路收费管理所启动“微笑宝天、温馨高速”活动,取得良好效果。2013年,在全省推行“微笑在宝天、满意在高速”文明优质服务专项活动,树立了甘肃高速良好窗口形象。
在多年积淀的基础上,近两年,省高管局统筹协调收费运营、公安交警、卫生医疗、公安消防、武警交通、社会治安、广播电台、气象、养护、路政等多方资源,建立联动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打造多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全方位保障高速公路各项服务工作,努力构建“品质高速、平安高速、智能高速、畅通高速、满意高速”。当前,在甘肃省调度指挥总中心,省卫生厅医务坐席、省公安厅警务坐席已进驻这里,和监控人员协作,共同开展高速公路事故救援工作。该综合服务体系还有一整套智能系统作支撑:高速公路全覆盖式外场监控系统、多功能视频会议系统、隧道监控系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GPS定位系统等。
应急救援成就篇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高原交会地带,地震、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交通应急抢险压力大。为此,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组建了国防交通专业保障旅,制定完善了各项应急预案,提高了应急保障能力,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甘肃陇南地区也成为重灾区之一,沿途公路桥隧遭受严重损坏,9条国道、24条省道的3490多公里路段被毁。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紧急行动,按照“内保陇南、外援四川”的方针,在全力投入陇南抢通保畅、抗震救灾的同时,根据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迅速抽组公路抢修突击大队,支援四川灾区,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率先打通国道312线由松潘至茂县通道,以最快的速度抢通被地震损毁阻断的公路,用忠诚和热血开辟出了一条通往川北的“生命线”。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也因此赢得“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甘肃交通运输部门在第一时间奉命组建道路抢修突击大队,千里驰援,昼夜兼程,筑路搭桥,抢险救灾,成为青海省外第一支到达玉树灾区的专业道路抢修队伍。
2010年甘南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13年甘肃定西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灾害发生后,甘肃交通人合力攻坚,用最短时间打通通往灾区的道路,为各路抢险救援人员和物资进入灾区赢得了时间,提供了交通保障。灾难面前,交通人出色的应急抢险、保通保畅的精神和实践,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道路运输成就篇
甘肃道路运输起步较晚,1949年,全省仅有汽车1866辆,其中国营营运汽车131辆,且汽车车型杂、配件不足,能行驶的不多。通过对报废汽车的抢修,当年全省投入营运的国营客货汽车增加到286辆,完成货运量28万吨。由于汽车不多、运输能力有限,当时全省80%以上的物资运输由畜力车、牲畜完成,道路运输处于“马车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道路运输事业蓬勃发展,通过对运输结构的调整,道路运输条件、运输能力、运输规模显著提高,汽车运输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运输方式。至2013年底,全省营业性车辆已达32.31万辆,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3.35亿人和212.01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达4.51亿吨和811.21亿吨公里,全省道路运输实现产值456.9亿元,增加值211.5亿元,增加值约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36%。
道路运输站场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底,全省等级客运站888个、货运站43个,从事道路运输业91480户、从业人员54.67万,从事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80800户、从业人员35.15万,从事客货运站场经营业610户、从业人员7691人,从事机动车维修业8238户、从业人员4.86万人,从事汽车性能检测经营户35户、从业人员511人,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362户、从业人员10946人,有效提升了道路运输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道路运输客运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底,全省开通客运班线4677条,平均日发班次23244个,其中跨省班线403条,延伸到了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市班线772条,快速客运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区。全省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177条,平均日发班次18026个,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到99.84%,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87.72%。
现代物流业不断发展。2014年,兰州市全力启动了13个大型区域性城际货运中转物流园区建设。目前,榆中定远物流园区、霖磊物流园、货运北站、水阜物流园、五矿钢铁物流园已开工建设,和平毅德商贸城、货运西站、金大物流园、东川物流园区、货运南站、九天物流园、西果园货运站、中川机场空港物流园正抓紧开展前置手续办理、土地平整等开工前准备工作。
水运建设成就篇
2014年6月10日,甘肃省水运部门在兰州开通兰州港至十里店码头全长6.6公里的水上公交巴士,投入32客位船舶8艘。二期工程已在计划当中。至2014年6月底,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达1356公里、通航里程为928公里,其中七级以上等级航道429公里,占通航里程的46.2%。
甘肃地处内陆,属非水网省份,建国前,甘肃黄河航道基本靠天然航道行船,在自然岸坡靠岸。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境内江河中也仅有近十公里的通航航道。改革开放以来,黄河航道历经多次改造,取得了显著成就,水运运输业也快速发展。目前,全省拥有27条营运航线、52道渡口,水路运输经营户80家,其中水路运输企业(单位)37家、个体运输经营者43户。兰州、白银、陇南、临夏4个港口有生产用泊位67个,内河营运船舶共有442艘。全省共建117处农村公路渡口码头,改造索渡塔架46个,建设候船亭80个,各重点码头、渡口都实现了视频监控。水上监管、执法工作和搜救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3年以来,甘肃实施了黄河大峡库区航运建设工程、黄河白银段航运二期工程、乌金峡库区暨龙湾至南长滩段航运项目和临夏吧咪山码头等水运建设项目,全省五级航道通航里程达到323公里。兰州、白银、临夏、陇南四大港区已初具规模。
机场建设成就篇
2014年9月29日,兰州至乌鲁木齐至迪拜的甘肃首条国际航线开通,架设起了甘肃通往中东的空中丝路。随着甘肃机场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航线逐步得以开辟。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民航局《关于加快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省政府和国家民航局《关于加快推进甘肃民航发展会谈纪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为甘肃加快民航机场建设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机场建设的良好机遇,落实省政府机场建设投资承接主体,于2009年3月经省政府批复,成立了甘肃省机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履行全省民航机场投资、建设和管理职责。公司成立后,先后启动了全省10个机场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建设任务,特别是2011年8月29日,金昌金川机场的建成通航,结束了甘肃近30年未建新机场的历史。
甘肃民航机场布局逐步实现了由“疏”到“密”、机场运营由“弱”到“强”的转变。目前,甘肃已完成嘉峪关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庆阳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及金昌、张掖、夏河三个机场的建设任务并顺利通(复)航;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庆阳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和陇南成州机场控制性试验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敦煌机场扩建工程、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项目、平凉机场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同时,甘肃省机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国家把兰州列为低空空域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推广改革试点为契机,与多家通用航空企业集团进行了多次洽谈并签署了相关项目意见书。各运营机场也与国内多个城市建立了空中快线,张掖机场自2011年11月建成通航以来,目前已开通直达兰州、西安、重庆、广州、敦煌等地的航班,截至2014年9月13日,张掖机场今年旅客吞吐量已达3.7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