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化 > 实践 > 软文化提升科研硬实力...

软文化提升科研硬实力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钱民峰 谌业良发布时间:2014-10-22 12:24:00
导语: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梦想之舵、精神之钙,更是发展之魂。一个单位的发展要想获得持续动力,文化的保障作用不可缺少。近年来,坐落于渤海之滨的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天科院”)围绕科研生产中心工作,用各种内容充实、形式有效、载体丰富的文化凝聚人、鼓舞人、引导人,尝到了文化建设的甜头。平台文化+以人为本=事业发展凝聚人2013年5月3日上午,天科院报告厅内,10名平均年龄仅为35岁的青年...

 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梦想之舵、精神之钙,更是发展之魂。一个单位的发展要想获得持续动力,文化的保障作用不可缺少。

       近年来,坐落于渤海之滨的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天科院”)围绕科研生产中心工作,用各种内容充实、形式有效、载体丰富的文化凝聚人、鼓舞人、引导人,尝到了文化建设的甜头。

平台文化+以人为本=事业发展凝聚人

       2013年5月3日上午,天科院报告厅内,10名平均年龄仅为35岁的青年站在了镁光灯下,从院长张华勤手中接过了聘书,他们便是院首批“青年首席专家”。

       根据签署的《责任书》,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他们将挑起更多的科研重担。这也意味着,历经启动、广泛调研、正式出台、发布学科方向、接受报名、组织答辩、内部公示、正式命名等各个阶段后,酝酿已久的青年人才培养制度正式推行。

       “如果说科研是立院之本,那么人才就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院长张华勤告诉记者,千方百计为员工搭建成长的平台,是院一直思考的命题。

       每年10月,天科院都会举行博士论坛或青年论坛,前者侧重于科研知识的共享碰撞,后者注重科研过程、科研方法的分享。此类经验交流、知识分享的论坛,在其他单位也并不少见,但天科院有着鲜明的特征——院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出席并点评,青年人参与者众多。

       “自己来天科院后的最大感受,是院对年轻人成长的重视和关心。”海岸河口研究中心的年轻博士解鸣晓告诉记者,刚从校园里走出的年轻人,无法一下子争取到大课题,院内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会有意识地向年轻人有所倾斜。

       今年上半年,海岸河口研究中心撰写的《海岸河口工程研究论丛》第一期10部著作出版发行,解鸣晓的著作《波流耦合下淤泥质海岸水沙运动三维模拟》名列其中。据了解,著作出版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院党委书记李卫平亲自联系出版社。丛书出版后,获得了《中国交通报》和部网站的报道,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以人为本的理念还体现在对科研条件建设的一贯重视。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中心的胡健波毕业后一直关注无人机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此前天科院并无此方面的探索,更无相应设备,正是在他的申请下,天科院购置了价值达上百万的无人机,为他的科研探索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保障。如今,胡健波已能熟练地使用无人机开展科研工作,并在8月21日召开的中国环境科学学术年会上,作了“无人机航拍技术在环评项目现场调查中的应用”专题演讲,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正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经过几代人努力,天科院赢得了诸多荣誉,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天津市文明单位”等称号,院海岸河口研究中心今年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50余人荣获全国及省部级劳模、优秀科技工作者,28位同志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近5年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55项,成为了一支名副其实的科研“国家队”和水工“排头兵”。

16字精神+50则故事=优良传统鼓舞人

       有形的东西变化更替快,精神财富却可以永存。上古的生产方式和物质财富早已在现代社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却仍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院党委书记李卫平介绍说,长期以来,天科院党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把打造积极向上的文化作为院中心工作的重要保障力量。

       40年前,为响应周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第一代创业者从五湖四海来到渤海之滨,在荒无人烟的盐碱之地开始创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从一开始就注入到了天科院的血液之中。

       40年后,经过总结提炼的“天科院精神”和搜集整理的天科院故事终于出炉,成为了献给天科院40岁生日的最好礼物。

       据介绍,此次提炼“天科院精神”主走“群众路线”,其征集过程是:首先由院党群、工会、共青团组织全体员工发起了“征集天科院精神”活动的倡议,并在内网开辟“天科院精神征集”专栏;经过院职工积极建言,和课题组整理汇总,32条具有代表性的建议脱颖而出;最后,经过全院职工在内网的踊跃投票、党委审定等过程,“求真务实 自强不息 团结协作 开拓创新”正式成为了“天科院精神”的内容。

       对这16个字,天科院人有着自己的理解: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探寻事务的本质,潜心钻研,把握科研客观规律,这是天科院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努力向上、永不松懈,是天科院不断进取的力量和源泉,院内团结互助、支持配合,对外同舟共济、合作共赢,这是天科院发展的坚实基础;与时俱进、敢闯敢为,是天科院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4月,承载天科院40年风雨记忆的《我和天科院的故事》内部书籍在院内“出版发行”,集合了员工约50则故事。打开书本,既有刚来盐碱之地的辛酸回忆,又有发展壮大的自豪之感,更有老同志弹指挥间的岁月感慨:

       1975年调入单位的孟革老先生回忆道——篱笆门朝北开,进入院内,看到右侧是煤堆、左侧是一片荒草,送我来的同事诧异地说,这也算是一个单位?

       原党群办主任冯军填词一首《沁园春·四十周年感怀》,其中写道——望创业之初,露天试验,木板为居,海滩荒凉。风餐露宿,科学严谨,敢叫江河换靓装……三生愿,数天科院人,谱写华章。

       在院工作40年的老员工郝品正则发出了“时间都去哪儿”的追问——院内路平了,试验厅多了,亲栽小树成材啦,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临建棚,亲建模型煤、水、沙,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成果可靠呀。

       一则则小故事记录了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片段,语言朴实却又饱含深情。这笔无形的精神财富,会随着这本《我和天科院的故事》一直传承下去,成为激励后人的不竭动力。

润物无声+精细制度=先进文化引导人

       在天科院,人手一份《天科院文化手册》。当你打开手册,100多张笑脸映入眼帘,将天科院人乐观、豁达、开朗的精神风貌演绎得淋漓尽致,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文化是一个单位的灵魂,融入在工作的各个环节。文化落地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固化以制。”在天科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建光看来,要做好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通过实实在在的有效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为此,天科院设立了专门的科研软课题,梳理、总结天科院文化,《天科院文化手册》则是其成果之一。该手册全面介绍了院的基本概况、发展历程,阐释了院发展的价值追求、理念追求和精神追求。

       手册含有《职工道德行为规范》一章。规范分为职工基本素质规范、各岗位职工行为规范和办公场所规范三大板块,各岗位职工行为规范又细分为领导干部、科技人员、经营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精细程度不得不让人叹服。

       此外,天科院党委还出台了《文化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天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未来五年院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目标等。

       文体活动是开展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在2013年10月举办的职工运动会上,700余人的单位,参加活动人员达到了600余人。这其中的秘诀在于,为了鼓励员工多参与,组织者特地设置了若干个适合职工参与的趣味运动项目,例如全民健身的广播体操、团体定点投掷、拔河等比赛。每年年终迎新春联欢会,更是一次员工文化聚餐,会场布设简朴但气氛热烈,各部门自编自演文艺小品,在让人开怀的同时,也对一年来工作生活进行了总结回顾,憧憬未来。

       而在平时,天科院工会成立的十二大协会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包括球类、游泳、书法、垂钓、摄影、集邮等,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在庆祝天科院成立40周年的书画大赛中,60多人先后投稿,择优向全院职工展出,并结集出版。

       职工之家建到每个项目部!针对长期在外的项目部职工,天科院为改变驻外员工精神生活贫瘠这一现状,力争在每个项目部建设“职工之家”。

       为了统一品牌形象,天科院还启动了VI视觉识别系统工程。名片、信封、便签、传真、院旗、门牌、路标……凡能采用统一识别标志的地方天科院尽力做到了全覆盖。

       “统一的形象对内可以焕发员工新精神、激发员工归属感,对外则可以展示单位新面貌、树立新形象。”高建光表示。

       文化是种涵养,更是种力量。大到国家、小到单位,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总在无形中催人奋进。用事业发展凝聚人,用优良传统鼓舞人,用先进文化引导人……作为一家科研单位,天科院在发展过程中不忘文化建设,将“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天科院精神”如春风润物般渗透到每位员工的心灵世界,为科技创新这一核心主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