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化 > 观点 > 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

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核心

来源:文化部部长蔡武发布时间:2014-09-28 09:15:00
导语: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和广大网友的关注。3月10日下午,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在中国网络电视台接受了中国网络电视台和中国文化传媒网的联合专访,就人们普遍关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做了回答。 文化部部长蔡武(右)接受中国网络电视台和中国文化传媒网联合专访主持人:各位网友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和广大网友的关注。3月10日下午,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在中国网络电视台接受了中国网络电视台和中国文化传媒网的联合专访,就人们普遍关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做了回答。

 

文化部部长蔡武(右)接受中国网络电视台和中国文化传媒网联合专访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这里是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的演播室。今天我们中国网络电视台和中国文化传媒网联合直播这一期的会见新闻界高层访谈。

  今天的中国文艺创作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举世瞩目。

  今天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对外以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有声有色,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有目共睹。

  说到这些,我想大家应该已经能够猜到,我们今天邀请到的重量级嘉宾了,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先生,欢迎您蔡武部长。

  蔡武:各位网友你们好,非常高兴两会期间和关心文化的网友见面,交流文化工作情况,回答大家关心的文化建设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促进我国文化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主持人:谢谢蔡武部长能够接受我们今天的现场直播。对于老百姓来讲,他们对文化的感受应该是最深刻的,因为文化就在身边,尤其是最近几天,中国美术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了,这段时间,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已经成为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我们想知道,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今年这样一个时刻,畅想未来的5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文化部都有哪些规划和部署?

  蔡武:在两会期间,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了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的一些重大举措。比如说美术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政策,是在国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基础上的新举措。除了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还有新扩建的国家博物馆正式试运营,“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作为复馆的重头戏免费向社会开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政府文化部门来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第一位的任务,我们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政府职责。

  在文化建设中,一方面抓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公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在配置资源的市场领域,大力振兴文化产业。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主要的一个方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有了一些建设。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我们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建设的发展,要适应大的社会背景,满足人民群众在信息化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还有,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建设被提到空前的地位,我们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强国,中华民族要真正实现民族的复兴,只有经济的高速增长还不够,一定要有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而文化建设就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核心。因为文化有一个功能,就是要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所以文化建设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成为重中之重。

  这些年来,我国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我们确定的原则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它是要以政府为主导,以政府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不断建设相应的设施,覆盖全国城乡,要不断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不断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促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方向转变。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十一五”期间,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即国家级、省、市、县、乡、村六级。比如说博物馆、文化馆、农村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还有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都在老百姓身边,使老百姓在很小的半径范围内,不出5公里、10公里,就可以参与文化建设、文化创作、文化活动。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要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抓。大体上还要抓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打牢,建立设施网络,初步实现全国省、市、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三级以上标准,这是硬件方面需要做的事情。

  另外,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已经建设完成了,还有拾遗补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的设备配备、内容填充、专业人员配置,以及长效机制建设,需要进一步下工夫去抓。另外,我们还要加快地市级的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改扩建步伐。现在一个地市级的城市,有的图书馆体系还不健全,有的博物馆体系还不健全,有的文化馆体系还不健全,我们要进一步把这些建设好、扩建好。

  农村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了90%多,那么剩下的百分之几,可能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属于边远地区、边疆地区、山区和贫困地区,需要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争取把它百分之百地建成,因为公共文化服务最大的特征就是均等化。在我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我们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要特别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落后地区投入更大的力量。

  还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经费保障、优秀文化产品普及和推广等机制,因为群众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我们要根据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最优秀的文化产品、群众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及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输送下去,使大家能够接受这种服务、享受这些产品。比如我们的公共图书馆,要实行总分馆制,没有演艺场所的地方,要通过流动舞台车加强流动文化服务等。

  还要加强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因为我国文化设施过去分散在不同的领域里,除了博物馆、图书馆属于文化部主管以外,大量公共文化设施在不同的领域里,我们建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的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来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农村文化的建设布局、规划和管理,要实行城乡统筹,要和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统筹。

  举一个例子,如教育系统,农村一大批中小学由于农村结构、布局变化,村里小学校整合到中心校,原有校舍空下来,这个校舍我们希望利用起来,作为村文化活动中心。已经结合起来的地方,试点效果非常好,我们正在和教育系统联合研究怎样更好地把几十万所农村中小学空出来的校舍作为农村基层文化活动中心来使用,这就是资源整合了。

  另外就是要实施重大的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把公共文化工程建设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高效、网络全面覆盖的优质工程。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建设了近10年,资源总量达到105TB,在全国城乡建立了县中心,有几十万基层服务点。政府购买全国优秀文化资源的版权以后,把资源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推送到农村,只要在基层服务点有电脑,有终端可以上网,就可以调用公共文化信息。

  主持人:免费的吗?

  蔡武:免费的,有电影、电视剧、图书资料、信息资源,还有农业科技知识,还有中小学教学辅导材料,全都是免费的,非常实用,覆盖面也很广。而且在有的地方,比如辽宁省借助有线电视、IP电视网络,农民在自己家里就可以进入信息网络,这就是数字化服务。我们正在全国进行一个试点工程,叫做公共电子阅览室。针对网吧管理中出现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内容管理等方面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在各级文化机构(图书馆、文化馆等)设置公共电子阅览室,来为低收入群体网民、农民工提供免费上网场所。

  我刚才参观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设施,其中有游戏频道,以后我们可以合作,这是我们要实施的创新服务模式的重大工程。还有我们要大力加强基层的文化队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活动起来,一定是要有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比如说乡镇文化站,2个到3个固定工作人员,他们是多面手,他们要辅导基层民众开展文化活动、歌咏活动、舞蹈活动、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要提高这一批专职、兼职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目前全国专职文化工作者有24万人左右,兼职的300多万人,我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争取把这支队伍的骨干都能够培训一遍,直接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主持人:要培训300多万人?

  蔡武:差不多,366万人的业余文化队伍,24万人的专职队伍,将近400万。我们下一步工作,要专门发一个关于县级基层文化工作的意见,编制规划已经都有了,我们正在做这个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研究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我们在全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研究和示范区的建设,在一定的区域范围里,把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资源整合起来,使之体系化、制度化,使它真正成为一个高效运转、可调控、技术很先进,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的完整的服务体系。这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甚至最重要的内容。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刚才提到均等化,并且提到农民工的问题,现在有一个调查数据说,相比过去,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许多,但是离他们的实际需求仍然有很大差距,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怎么样得到保证,怎么样使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

  蔡武: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城乡统筹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调查中发现,大概每年有1.5亿农民工,他们是工人,但他们的农民身份没有变;说是农民,但已经脱离农村,从事工业和城市建设。1.5亿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们进到城市里工作,基本上享受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城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他们又有相当的距离,这种距离不仅有空间的,而且还有其他方面的。原来的设计思想、准入条件等都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1.5亿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问题,实现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电视、参与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满足他们的基本多元化文化需求,是一个重大课题。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做了调研,我们高兴地发现,农民工进城过程中,他们所在的企业、社区已经想了很多办法,加上我们的文化体系,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给他们提供了一些条件。他们所在企业有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我们文化部门也有这样一个社会责任,要关注这个问题,要帮助相关的部门,来解决这个问题。

  今年初,我们把全国优秀农民工的优秀节目调过来,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搞了一场慰问农民工的演出,节目主要由农民工表演,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们希望能够跟相关部门,比如农业部、人社部、农民工工作办公室等一起合作,建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全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建设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在关注农民工经济待遇的同时,一定要切实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要唤起全社会树立尊重、理解、保护农民工的意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角度,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引导,强调用工企业在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社会责任,同时唤起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局面,这是第一点。

  第二,发挥好现有文化体系公益性特点,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加大开放力度,为农民工提供内容健康、符合农民工特点的文化产品。组织文艺团体在休息日为农民工进行专场演出,为农民工提供优惠的文化产品服务。

  第三,希望城市以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管理纳入社区管理范围,对他们和其他市民无差别对待。

  主持人:融入到社会里面?

  蔡武:融入到社区中间来,开展文化知识、法律知识讲座,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度,同时促进农民工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交往、融合,这是比较理想的一个方面。

  最后我们还是要创新服务方式,研究农民工文化需求特点,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特点,甚至还有不同的地域特点的农民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比如在江浙一带农民工集中的地方,给他们唱秦腔,他们就接受不了,可以给他们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在河南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听听豫剧,这样就是有针对性。

  总之,我认为在构建城乡统筹,构建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1.5亿农民工,占我们国家人口的1/10多,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应该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责任,应该是我们所有使用农民工企业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主持人:让我们听着也感觉看到了希望。您刚才也提到了,将来可能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动漫频道、游戏频道有合作,这涉及到很多网民非常关心的动漫和游戏的话题,在未来一个阶段,文化部对于完善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制作生产中国动漫游戏经典,还会有哪些重大举措?

  蔡武:动漫产业确实是我们国家文化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最有前景、在国际化趋势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大概在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几个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怀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动漫、影视动画、动漫舞台剧、新媒体动漫、动漫衍生产品等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都是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文化部作为牵头单位,“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按照国务院部署,积极引导,注重实效,重点从三个方面积极完善动漫产业发展。

  第一,抓政策,抓规划,完善动漫产业的公共政策平台。我们即将出台国家“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纲要,这个纲要为动漫发展制定了一些原则,我们要按照原则,制定“十二五”时期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动漫基地园区、会展交易发展的措施和办法。然后研究完善我们现在动漫企业税负、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税收优惠、动漫产业进出口关税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动漫基地园区在全国现在已经有好几个了。文化部和天津市政府合作,在天津中心生态城建设的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基地马上要开园了,将会有近100家动漫企业入驻。我们正在和北京市政府合作要建一个动漫游戏城,地点在石景山区,现在正在规划。

  第二,抓精品,抓导向,打造原创动漫扶持和推广平台。中华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内容,怎么样变成动漫产品,这需要我们下工夫。

  主持人:技术带来了革命,但是最终要填充的是内容。

  蔡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最丰富,我们要把自己的资源用好,生产、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中华文化精神、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动漫产品。我们实施国家动漫精品工程,对具有品牌化、市场化、产业化开发前景的动漫创意和产品,在创作、生产、开发、宣传、推广、营销、出版发行,乃至于出口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三,抓骨干,抓项目,推动建立动漫产业公共孵化平台。积极协调各方,改善服务,调整结构,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还要建立一种退出机制、淘汰机制,重点建设和完善几个真正具有研发、示范、孵化功能的动漫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倾斜。为全国动漫企业提供开放的信息交流、产品生产、产业合作、技术研发、人才服务、国际交流的高端服务平台。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的动漫产业,动漫企业已经很多了,但是大多数都规模比较小、比较散,这样的企业,每一家如果要独立来完成整个产业体系的建设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没有合力。

  蔡武:需要提供公共平台,搭建信息交流、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政府引导的相应平台,这些平台作为孵化器,吸引企业到这里来,从而能够整合资源,提高水平,最后逐渐地形成骨干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就做大了。

  主持人:把这个平台变成高速公路,让更多的企业在这上面跑。

  蔡武:改变我们国家动漫现在原创能力比较弱、制作水平比较低,而且比较散的状况,这是我们要做的。另外,要抓好基础,提供更加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我们要研究国际上动漫产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特别要加强动漫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动漫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发,还要制定产业标准,如动漫标准,建设动漫信息和作品的公共素材库,以及加强在高等院校的动漫学科建设。现在动漫都是依托于过去的美术学院,当然漫画是动漫基础,那么思考与高新技术、信息化技术结合,在我们院校里加强动漫学科建设,编写高质量教材,培养一些高端的创新人才,这些方面都是政府可以做的,但是这不是政府办企业,也不是政府办动漫企业,而是政府要对动漫产业的发展发挥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政策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主持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那么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在文化事业投入方面有什么打算?

  蔡武:这几年,中央财政对于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很高,呈两位数增长,我们过去文化事业底子比较薄,欠账很多,总量仍然显得不足,所以我们在每年的两会开会的时候,都呼吁各级政府要更加高度重视对文化的投入,包括两个部分,首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必须要政府投入,这上面一定要舍得花钱,建设覆盖城乡的博物馆体系、图书馆体系、文化馆体系,实施重大惠民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流动图书馆服务工程,以及送戏下乡,也包括我们给农民一个月免费送一场电影,这些都必须政府投入。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财政对文化部本级的事业投入和由文化部牵头的文化项目在地方文化项目投入,两个投入翻一番,初步规划相加起来60多亿元,这是过去不可想的。

  还有其他的,大概有四五个项目。我这儿有一些具体数据。“十二五”期间重大文化项目和工程,目前已经明确了5年资金安排总量是初步确定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资金70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资金8亿元,全国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服务能力建设12.5亿元。国家艺术基金过去没有,是新设立的,一年安排20亿元,数量很大。落实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免费开放,补助31亿元,比2010年增长72%,这个增长幅度出乎我们原来的意料。

  其他一些工程,如现在正在推动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对县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之后,作为扶持政策,每个团配置一辆舞台车,全国有几千个县级院团,这也是一种鼓励措施。

  总体来看,中央财政在“十二五”期间,对于文化事业投资大大加强。文化产业不存在政府投资问题,而是政府制定更好的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各种各类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领域来,政府发挥调控和鼓励政策措施。

  主持人:2010年,全国金融机构整体中长期贷款回落,文化产业成为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新增长点,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联姻,这是2010年取得的成效之一。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现在都取得哪些成效,未来有哪些规划?

  蔡武:文化产业发展,很大制约因素是融资比较难,大部分文化企业固定资产比较少,而我们国家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不完善,很少有抵押,所以很多银行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近年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布以后,文化部大力推动同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合作,现在已经和六七个国家级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是要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瓶颈问题。

  目前有几个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第一,2009年以来,文化产业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和银行机构建立机制之后,去年6月份,文化部扶持的30多个重点项目成功地获得了将近130亿元的贷款支持。其中还有14个重点项目,同时获得了中央财政贷款贴息补贴,这是一种支持。

  第二,我们开通了一个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了文化企业信贷申报评审系统,今年2月份成功地受理20多个项目,涉及金额38亿元,15亿多元已经落实。在文化部和国家银行之间合作的示范带动下,16个省区市文化部门和当地银行机构开展了文化产业信贷合作。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其中显示文化产业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全年累计新增276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61.6%,这都创造历史的新高。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

  去年16家文化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包括旅游、演艺、影视、出版和文化新媒体等,为文化产业融入资本市场起到了示范作用。

  另外,政府主导和民间自行发起的各类文化产业基金设立,也是可喜的现象。不完全统计,现在已经募集和已经准备设立的文化产业基金金额已经达300亿元了。我们有好几个省设立了10亿元、20亿元,甚至100亿元左右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这也是一个直接融资的非常好的渠道。

  第三,建立金融服务体系。一些银行机构针对文化产业的特点,陆续推出适合文化企业的信贷产品,目前银行已经开通了通过版权质押,上海、成都、沈阳、合肥、广州、武汉等地相继成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这也是新事物,为文化产业投融资集中进行专业性投入。文化部、保监会及3家试点保险公司合作,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了,已经有保险公司推出为著作权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这是对于文化产业界的非常利好消息。

  “十二五”期间继续落实中央九个部委关于振兴文化产业指导意见精神,逐渐细化指导意见内容,调动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开发更多的适应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扩大文化产业投融资规模,拓宽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或者发行企业债券,鼓励文化企业并购、重组,逐渐做大做强。

  还要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文化产业担保制度,还有评估、质押交易制度,在全国搭建这一类平台,培育信用担保文化类资产的金融服务机构,现在这方面在搞试点,北京正在做。

  鼓励设立一批实力较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逐渐地形成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资本市场体系。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的条件下提出振兴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起点比过去一些传统产业要高,所以一开始必须是规范化的。另外,我们国家文化市场的特点非常明显,必须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我的看法,今后文化产业发展可能是国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过程,国有并不一定占数量多数,要看控制力、影响力。从增量部分发展来看,可能以社会资本为主要动力。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刚刚提到16家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了,如果在境外上市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只是融资了,同时还具有文化“走出去”的意义。

蔡武:企业在境外上市以后,进入资本市场,还要争取进入产品市场、消费市场,这是文化“走出去”很好的途径,也是我们文化产业要借鉴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因为文化的发展是和文化交流密切结合的,不可能关起门来,不但有“走出去”,也有“走进来”双向交流,现在正加大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大中国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合作。

主持人:这方面有什么规划?

蔡武:这是我非常愿意讲的一个话题。上世纪80年代,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合并到文化部,两个部级机构合在一块儿,对外联络是文化部很大一部分业务。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实际上也是我们对文化软实力一个很重要的建设。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具体的措施。

一个是中央把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列入我们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中间,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十七大报告就提到,要加强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这是我们指导思想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我们在对外文化“走出去”思路上,找到一条非常清晰的发展思路,坚持官民并举,大力加强官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时,加强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另外,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除了国家这一级文化交流活动,地方的对外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

我举一个例子,今年春节期间,我们有一个“欢乐春节”品牌,在全世界一些主要城市推介春节文化,使外国朋友们理解、认识、了解、触摸中国最典型春节文化,我们今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间,在世界63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有多个艺术院团、几千名艺术家,在当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春节活动,包括演艺、庙会等,泛及亚洲、欧洲、北美。去的演艺团体、文化团体,大部分是地方上的,地方的积极性非常高,官民并举。

我们过去文化交流,主要是政府出钱,免费派一个团出去执行任务,在那儿也是派票,也是免费,这是必要的文化交流。但是只靠这个不行,现在国际文化交流用商业演出、商业展览方式,其实可能更有效,你派票人们有可能不去,如果是自己掏钱买票,肯定要去。坚持公益性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相结合,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坚持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世界各种文化优点,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我们在国外有非常受欢迎的节目,如广州杂技团《肩上芭蕾》这个节目推到国外,非常受欢迎,没有想到到了芭蕾舞故乡俄国、法国,也受到非常大的推崇。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创新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很受欢迎,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发扬的。

另外,对外文化“走出去”,还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机制,很多部门和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有关系。国务院系统里有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还有文化部,这些都是和文化有关的。另外,我们地方也有,体制上相对比较分散。整个对外文化又必须是一个整体的,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走出去”。怎么办?我们建立了一个对外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十几家部委参加,国家批准,文化部作为牵头单位,我们每年坐在一起,对整个对外交流形势、任务、资源分布,分配任务,整合资源,协调步调,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连续3年的“欢乐春节”活动,都是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面部署来做,效果非常好,今年增加到63个国家和地区,大大发展了。

我们国内部门和国外的驻外文化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还有我们的中央和地方的协调机制,使我们可以共同实行对外文化“走出去”战略,都很重要。

我们要制定规划。这次“十二五”规划中,我们专门制定了对国外的文化交流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的规划,设立了若干个大工程,具有科学化、系统化、实践性的特点。

我们要规范对外文化工作,正在走依法治文的道路,我们正在起草对外文化交流条例和管理办法,把它严格起来、规范起来、科学化起来,目的是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水平、质量,取得更好的效果。还有对外文化工作的队伍建设。对外文化工作是一个跨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流有很多特殊要求,那么对这一支队伍的素质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我们现在对外文化工作的队伍在不断地扩大。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国家汉办在国外建设300个孔子学院,需要大量教师和志愿者,成千上万人。这些志愿者派出去,一定要进行一定的培训,要他们懂得对外交流和对外跨文化交流的规律和特征。

另外,我们在国外建立了很多海外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怎样做?推广本国文化,也需要有专业培训。文化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文化竞争,我们不可缺乏既懂文化艺术又懂市场经营、市场开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培训,整体上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来更好地做好对外文化工作交流。

现在我们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签订有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协定,每个年度都要执行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工作网络正在不断地扩大。现在文化部对外交流工作中,小语种干部相当缺乏,讲中文,人家听不懂。我们正在做这方面工作。

主持人:对于国内来讲还涉及到文化传承、保护问题,我们一直在做非遗保护工作,“十二五”期间,非遗保护力度和具体举措会有哪些新亮点?

蔡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系统很重要的职能,因为我们国家是文化资源、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所以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丰富文化资源,提高国家软实力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间,其实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做文物保护,30年以前,就有《文物保护法》,我们国家文物保护工作发展也非常好,规模很大,世界上也有影响。我们最近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已经完了,新发现了几十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现在正在做后期整理工作。整个文物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水平。

更令人振奋的是,过去这些年,在我们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间,另外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工作其实过去就有,我们过去讲的是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后来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国际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结了非遗定义。中国人自己讲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和国际接轨,这个一接轨了不得了,10年间,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世界走得最快、发展得最快。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个民族、普通老百姓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它有好几类,一类是艺术类,如民间音乐、舞蹈等,还有的和民间信仰有关系,如各种各样的仪式、民族活动,有的和工艺有关,如剪纸、泥人张等,还有的与建造技艺有关,如造船技术、造塔技术等。

前不久,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成为国家文化领域第二个立法,标志着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了法律的基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工作,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生产性保护,那些和人民群众生产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技艺类,能够生产产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它们的传承特点,就是靠师傅带徒弟,传承人教给的技艺,像剪纸、泥塑、陶器等等,还有技艺类的造船等,这些要靠技艺传授来传承,而这种传授过程可以生产产品。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能够学会这种技艺,成为技艺的传承人,我们提出了生产性保护,通过设立传习所,带徒弟,出产品,来推动它的保护,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这个工作过程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一是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我们最近正在做,要求各省推荐,严格标准,选择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卓有成效,有典型意义的企业或者单位,命名为国家级示范基地,挂牌子,引导他们发挥示范性的作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方式。

另外,研究生产性保护相关扶持政策,生产性保护企业规模比较小,税负比较重,融资比较难,我们将和相关部门一起组织专家论证。

我们在北京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前年春节期间在农业展览馆举办,其中安徽徽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会十几天,安徽徽墨卖了60万元。不断地做,大家非常喜欢,完全可以发展成企业,通过生产,既使产品得到扩散,同时也使文化技艺得到保存。通过这种办法,需要制定相关的保护性政策,推广先进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新课题,我们虽提出这个概念,但是确实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遵循,需要不断探索、摸索,总结典型事例,在全国推广。

有两件事情给我印象深刻:汶川地震中北川羌族自治县是重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灾后重建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羌绣项目非常好,但地震中受到一些损失,灾后重建重点保护传承人,并以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开发旅游纪念品,羌绣就是最受欢迎的纪念品,当地动员羌族妇女参加,很快形成生产网络体系,获得成功。

河北省张家口市有一个县是剪纸之乡,剪纸做得很好。该县在县城建了一条街,不但把当地剪纸技艺教会大家,还把全国各地最有名的剪纸工匠请来,在那儿落户,年产值10亿元。

主持人:这是生产性保护最好的实例。

蔡武:类似这样的典型,我们要总结它的经验。有一条就是一定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来做,不能作假,不能把手工变成机器生产、电脑制作、克隆,那不行。文化技艺、文化信息蕴含在传统技艺中间,这是保护它的本质,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定要是真的东西,真正的传承人,正宗的产品,正宗的技艺,通过产品推广使这个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另外,我们还要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特别是传习所展示和销售场所,现在成都有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山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我们需要发展会展业,需要发展主题公园,需要建立传习所,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全民自觉的行为。

主持人:您说到传承,说到保护,我们还不能不说创新,最后想请您简单地谈一谈对于文化创造力的理解。

蔡武: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比,有复杂性,文化本身有双重复杂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有商品经济产业属性,同时又包含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必须坚持发挥基本功能,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社会效益应该首先考虑。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也是它的一个市场规律。我有一个看法,不要把这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其实两者是完全可以统一,完全可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是说任何产品、任何服务,有了社会效益就不能做好经济效益,不见得。真正把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既叫好,又叫座。《建国大业》完全是主旋律影片,很好。我们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需要的就是创新,所以在文化领域,要坚持“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二为”方向的前提下,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励各种各样文化产品、艺术形式、风格流派充分创新,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鼓励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主持人:谢谢蔡武部长介绍了中国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对中国文化事业的成就有了深入了解,希望更多网友通过这一期访谈,能够献出您的力量,献出您的努力,帮助中国文化事业走向更高层面,走向更大繁荣和发展。

蔡武:谢谢,我们有中国文化传媒网,欢迎网友们多上我们的网,有什么文化方面的好建议、好想法,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和我们沟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