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通往胜利的道路——八年抗战中的交通运输战时重庆交通运输中心地位的形成

战时重庆交通运输中心地位的形成

来源:《近代以来重庆100件大事要览》发布时间:15.05.05


抗战时忙于军事运输的民生公司“民风”轮


重庆望龙门缆车


起飞的中国航空公司飞机

  抗战前重庆的交通运输事业,以水运业较为发达,公路和航空运输则处于起步阶段。抗战爆发后,重庆的交通运输获得了空前发展,成为大后方的交通运输中心。

  战时,聚集在重庆的船员达1.2万人。川江已成为交通运输大动脉,大后方军事物资、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主要依靠川江。1936年,重庆地区有轮船56艘22 344吨;到1941年,重庆地区已有轮船288艘64 033吨。到1942年,仅轮船运送的政府物资就不下40万吨,壮丁不下200万人;运送的民营事业物资及入川难民更是不计其数。除轮船外,木船业也被动员起来从事运输。1944年,重庆地区共有木船16 369艘256 600吨。为保障水运畅通,国民政府进行航道整治,1938年至1941年,在各江险要处共建成绞滩站56处,其中长江18处、嘉陵江26处;綦江修建了水坝、水闸,数十吨木船可上行至松藻。水运航线不断延伸,嘉陵江延长至广元,金沙江延长至屏山。

  公路运输也有很大进步。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全线整治了川黔、川湘公路。并开辟了西南、西北公路交通网,与中缅、中印、中苏等国际公路相通。1940年,重庆市长途汽车商业同业公会成立,当时行使在西南、西北的长途汽车已在2 000辆以上。1942年3月1日,国民政府交通部在重庆成立公路总局,以重庆为中心,陆续开办了重庆至广元、重庆至宝鸡、重庆至兰州,以及川鄂、川湘公路的客货联运。1944年开办了重庆至迪化(乌鲁木齐)的客车联运。抗战期间,川黔、川湘、川鄂、川桂、川滇、川汉等数条公路以重庆为枢纽,形成了较为便捷的大后方公路运输网。

  为发挥运输潜力,国民政府还全力发展水陆联运。1940年8月1日,川湘、川陕水陆联运总管理处在重庆成立。川湘水陆联运线路由重庆经涪陵至龚滩(水运),龚滩至龙潭(驿运),龙潭经沅陵至常德至衡阳(水运);另一路由重庆经涪陵至彭水(水运),彭水经酉阳至龙潭(车运),龙潭至常德至衡阳(水运)。这条联运线在宜昌失守后,成为川湘战时交通的重要路线。川陕水陆联运线由重庆经合川至南充至广元、阳平关(水运),阳平关至宝鸡(车运),使西南、西北交通线联成一片。

  作为现代交通的补充,战时还发展了以人力、畜力为主的驿运事业。1940年9月1日,驿运总管理处在重庆成立。1942年初步建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全国驿运网,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运送军用及民生物资。

  1938年1月,中国航空公司迁重庆,欧亚航空公司在重庆设立航空站,国内两大航空公司迁渝,标志着重庆成为大后方航空运输中心。国内航线:1940年,中航、欧亚航空公司分别拥有渝港、渝蓉、渝宜、渝嘉、渝筑、渝西等14条航线;1942年又开通渝兰航线。国际航线:1937年12月20日,中航开辟重庆至香港,并衔接泛美航空太平洋航线;1938年11月16日,欧亚航空公司增辟重庆至河内航线;1939年10月30日,重庆至仰光通航;同年12月5日,重庆至哈密至阿拉木图通航;

  1941年12月18日,重庆至昆明至腊戌至加尔各答中印航线开通。1942年,美国空军还开辟了著名的“驼峰”航线,保证了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重庆及中国各地。

  战时重庆交通运输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显示了重庆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保证了大后方军需民用的需要,从根本上支撑了中国的长期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