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通往胜利的道路——八年抗战中的交通运输贵州晴隆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

贵州晴隆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

来源:曲靖日报 发布时间:15.05.04

 1945年5月,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刻,由美军随军摄影记者巴特拍摄的一张史迪威公路的照片在当时的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上刊登,引起强烈轰动。照片中一支车队正缓慢地艰难攀爬在由20多个180度的拐弯组成的曲曲拐拐的史迪威高山公路上,远处山峦叠嶂,大地苍茫。这幅照片拍摄得非常成功,全景般地展现了这条后来用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的国际大通道在中美两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努力下,将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输到中国战区,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24拐”因此成了著名的“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或“利多公路”的标志。   2015年,是巴特拍摄二十四道拐的第七十个年头,再次来到晴隆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处,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计有24个弧形拐弯,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中的一段,也正是世界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极其重要的一段。二十四道拐公路依山而建,工程艰险,虽山势陡峭,弯道频繁,但其设计之精巧,匠心独具,弯道的上下堡坎、挡土墙都由大石砌成,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如今仍保持完好。沿着蜿蜒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行走,用脚步丈量着并不是很长却走了半个多世纪的绵延道路,用镜头纪录下每一个弯曲上的痕迹……    

  关于史迪威公路   

   据文献记载: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通的自印度东北部雷多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它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而滇缅公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为了抗战的需要,云南12个县的各族人民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着瘴疠,劈山开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献出两三千人的生命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罗斯福特派驻华大使詹森视察后说:“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精神与毅力,实在令人钦佩……第一缺乏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赖沿线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1945年1月“中印公路”胜利打通——从印度的雷多,经缅甸密支那,分南北两线连接到滇缅公路。1月25日,或许应当是“中印公路”正式通车的日子。据载:蒋介石在庆祝仪式上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二十四道拐的重新发现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巴特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照片一直作为史迪威公路的标志影像被定位在历史记忆里,但无数的二战史学研究者跑遍史迪威公路寻访巴特拍摄这张著名照片的地理位置,都没有发现二十四道拐。直到2002年,研究云南“二战”史的学者戈叔亚到贵州晴隆考察后,查证了巴特拍摄二十四道拐的位置在贵州晴隆,而晴隆二十四道拐是援华美军司令部为保障每月大量的抗战物资由滇缅国际大通道进入中国后运送到当时的陪都重庆,派出工兵对中印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进行了抢修和改造,当时二十四道拐也是这条公路工程量最大的地方。   

  虽然二十四道拐离开了史迪威公路的历史地理区域定位,但我们无需指责巴特,这张照片给当时的抗战传递的信息和力量是无需质疑的。好在有严肃的学者根据这条抗战公路的修建历史详加考证,指出了英语与汉语、中方与美军、名称、时间与空间的演变,说明不管这条公路与“24拐”现属何处,都是中美联合抗击日军的艰苦卓绝的象征,这个历史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