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通往胜利的道路——八年抗战中的交通运输抗战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大抢修

抗战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大抢修

来源:兰州晨报 发布时间:15.05.05


繁忙的西北国际交通大动脉(美国记者卡尔、雪莱拍摄)


停车休息中(美国记者卡尔、雪莱拍摄)


上世纪三十年代甘青咽喉享堂峡桥


 抗战时期,甘新公路上的石拱桥  (资料图片由记者翻拍)

  古老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后, 一路西行,最终抵达欧洲。千百年来,这条道路上风风雨雨不断。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烽火急,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又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国际交通大动脉。

  抗战时期,甘肃虽地处西北内陆,但经兰州通往新疆的甘新公路,却是当时最为重要的两条国际通道之一。通过这条国际大通道,大批苏联援华物资源源不断经兰州转运到各个抗日战场。然而,由于年久失修,这条交通大动脉,已是千疮百孔。路面狭窄,河流横亘,峡谷拦路,国际交通大动脉如何才能确保畅通呢?

  为此,陇原公路整修掀起了一个高潮,一批公路桥梁,或得以修复加固,或进行了重修。当时,技术落后,时间紧张,资金不足,这样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修桥铺路的呢?

  抗日烽火急,西北国际交通线抢修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这是一段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这些年,在抗战史的研究中,西南国际交通线人们给予了足够多的重视,而西北交通线的研究似乎有些沉寂。要知道,西北、西南两条国际大通道,当时是并称的,而且西北国际交通线,比云南、缅甸这条线还要早。

  所谓西北国际交通线就是一条以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甘肃兰州、陕西西安为联接点,包括空中航线、陆路运输和通讯联系等功能构成的交通通讯线路。

  要说这个问题,就要从抗战时期兰州交通价值来考察。当时,兰州不仅是大后方为数不多的省会城市,兰州的中山桥也是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咽喉,是国际交通线上一个重要节点。应该说,抗战伊始,这条交通线路就开启重用了。1937年11月,就有100多架苏联援华飞机来到兰州。此外,大批援华物资也从苏联运到中国,同时,许多国际友人、八路军将士也通过兰州东来西往,他们或前往成都、重庆,或转道前往苏联,或前往抗日前线。其时,甘肃境内的公路网已经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交通大动脉重要组成部分,战略位置日益重要。

  在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沦陷后,一大批爱国志士来到大后方继续宣传抗战,不少人满怀报国热情投入到西北交通建设中。当中不乏国内名人志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掀起了为抗日救亡兴修道路的高潮。

  甘肃从1924年到1949年,共修建公路34条,全长5100多公里,修建桥梁462座。而抗战中国民政府投资修建了西兰、甘新、华双、甘青、兰宁、甘川等6条公路。甘肃又自建7条支线公路。到抗战胜利为止,全省共修通干铁路、支线公路26条,修通里程为4501.7公里。可见,抗战期间,甘肃交通发展非常快。

  500辆汽车,戈壁滩上,压出了一条路

  甘新公路,以前仅仅是古驿道,路况差。它第一次规模通行汽车,就始自于抗战。1938年1月,苏联政府援助赠送中国500辆汽车。当时,汽车很少,西北虽然有零星的汽车使用,但如此大规模车队却是第一次。这批车是载重3.5吨的吉斯五型。为了能够开动,国民政府特地在苏联订购了1500吨汽油。整个车队,过新疆后,经玉门、嘉峪关、酒泉、武威、河口到兰州,走得异常艰难,但却在戈壁荒滩上压出了一条“大道”,从峡谷中挤出了一条路来。

  这种情况下,甘新公路的修建也不得不提上日程。1938年5月公路动工,国民政府任命马步青为甘新公路督办,在武威成立工程处,河西每县设一工程段。1939年甘新公路全线完工。当时,为了确保国际交通运输线的畅通,早在1937年10月,苏联就在兰州设立了军事代表处和外交代表处。1938年4月,中国政府在兰州设立驻兰州特派员办事处,后改为外交部驻甘特派员公署,李铁铮任特派员,负责中苏之间的联络和协调。甘新公路沿线各县还设立了招待所,由于这些站点主要接待苏联援华人员,故而被称为“俄国站”。

  人们曾回忆,当时的俄国站多为寺庙所改建,粉刷一新,就可以使用了。永登的俄国站,占地四亩,由三个院落组成,既有可住十余人的大房间,也有单间,还有工作人员宿舍。当时俄国站,有主任一人,还有秘书、干事等人员,经常有两名苏联的联络员,车队到来之前,须电话联系,以准备各种用品。每次车队进站后,还要安排两个人值夜班,轮流发动汽车,以确保能按时出发。这些车队,来时拉着苏联军用物资,返回时装载着羊毛、矿石等。人们多把这些车称为“羊毛车”。沿途民众非常感谢车队,也无私帮助车队排险。

  1942年7月,一辆苏联汽车过庄浪河时陷在河中,司机虽拼命发动车辆,却越陷越深。这时,岸上的人们看见了赶过来帮忙。大家趟入河水,将汽车推了出来。

  钢轨加木排,修成渭河简易桥

  桥梁是国际交通线的咽喉。兰州的中山桥更是日机袭击的重点,人们曾回忆,日机空袭后,中山桥桥头到处都有弹坑。

  在甘肃公路的大整修中,也架设了不少桥梁,但由于资金、技术和材料有限,永久式和半永久式桥梁很少修建,多以木桥或便桥维持通车。比较出名的桥梁有平凉城外的八里桥、静宁西河桥、永宁镇桥、南河川渭河桥、葫芦河桥、宕昌桥、庒浪河桥等。

  比如静宁的西河桥就比较有代表性。这座九孔跨径6米的砖拱桥,桥墩下部为浆砌片石,用于防止碱性河水腐蚀,上部用青砖砌筑。这座桥虽说是钢筋混凝土板梁桥,但施工却颇为周折。刚开工就遭遇阴雨,先后几次泥水淤积。后来又遭遇洪水袭击,延误工期,等大雨过后重新修建,可是又因承建单位施工能力不足而停工。几经波折才最终竣工。

  华双公路的南河川渭河桥的修建同样波折不断。华双公路通车初期,曾在天水南川用渡船济渡渭河,极不方便。后来设计成石台墩钢轨梁木面漫水桥,整座桥共19孔,全长171.19米,载重7.5吨,于民国29年3月1日正式开工,修建的方式现在看来比较简陋。人们在石墩上按照汽车宽度,架设三根每米34公斤的钢轨,作为汽车车轮的承重,其他地方则铺设木排。1941年5月23日全部竣工,这年秋,山洪暴发,大桥北端4个桥墩被冲动,并将第二、三、四孔中间排桩冲走。1944年8月9日,渭河洪水猛涨,又将一号墩冲松动,其他桥墩位置下移。

  甘新公路上张掖黑河桥,是在当时众多桥梁中质量比较好的一座。黑河桥在修建甘新公路之初,这里就曾架设木桥,但木桥结构强度不够,桥多次重建。1938年7月间,将木桥改建,这次,人们充分研究,先打入7米深的排桩,然后修建桥墩。建成后,桥在甘新公路518公里519米处,桥长100米,有25孔,毎孔的跨度4米,可载重7.5吨。通车后,经历几次大洪水的考验,安然无恙,可见桥的质量比较好。

  1941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尔基取道新疆到重庆,在兰州时他说:“取道中国后门(兰州)飞住重庆,发现一面抗战,一面建设,深为盟国庆幸。”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也从苏联经西北国际交通线,取道兰州访华。

  抗战烽火急,时间迫切,投资不足,再加之对地形地质水文缺乏充足的调查,所修建的桥梁基本上都以满足军事运输为前提,故而缺少充足论证和准备,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虽如此,却仍旧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一座座桥,一条条路,甘肃民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摘自兰州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