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庸思想植入企业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实践迫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能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改革的深入,需要引导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把握机遇、施展才干,锲而不舍地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弘扬中华国粹,将中庸之道传统文化运用到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去,尤为必要。
正确理解中庸思想是应用的基础
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这也就是《中庸》所谓“致中和”、“合内外之道”。经过后世许多思想家在实践中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中庸之道已深深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认识论。“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学说,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法,强调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以达到“和”的大功用;而“中”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追求中常之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中庸之道是一种包含科学理性和辨证色彩的正确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使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科学把握工作方法是应用的根本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意识形态并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给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抓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如何写好一个“人”字,如何塑造人、培育人、教育人。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工作渗透到活生生的现实工作中去。
把握好一个“度”。任何事都要遵循一个适当的“度”,所谓“过(过火)犹不及(火候不到)”,应提倡“中行”(合理适度)。要注意的是,中庸并不是没原则,不分对错,更不是和稀泥。
处理好一个“和”。中庸之道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儒家所说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东西相加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也要反对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要追求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努力追求着和谐。和谐作为企业管理的价值取向,要求管理者调节企业当中的各种关系,减少由于摩擦带来的成本,减少负面文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同时要引导职工群众同企业树立正确的一致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管理的和谐。
统一好一个“歧”。歧即歧义、分歧、不统一,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要面对如何处理好矛盾双方的问题。中庸之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执(抓住)两(两端)用中”就是把对立两方面的优点挑出来,而将其缺点抛掉,找出一个共同的东西来,在对立面的互补中取得一种整合效应。即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说理过程中,必须抓住“深、细、活”三字,把思想工作变为体贴和关心职工的实际行动,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引导职工能够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难,为领导分忧解愁,让职工和领导形成一股合力,在党群、干群、员工之间形成融洽相处、团结进取的良好氛围。
寻求好一个“点”。中庸之道是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把握做人做事的平衡之术,然而它又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凡事皆可为,在于何时而为之,即在动态的发展中灵活多变地达到平衡。
提升管理者素质是应用的保障
“中庸之道”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领导干部要想维护单位的和谐稳定,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在安排工作,制定政策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充分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和问题发生。要全面适时适度地处理问题。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处世上,能够“执其两端用中于民”,即在处理问题时要考全面,防止走极端,防止片面性。其次,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变能力。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一样的事情,从前那样做是适合的,但现在再这样做,可能就不一定适合了。中庸之道,要求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而采取适当的措施,这就需要整个企业协调运转而具有创新性。
综上所述,正确解读“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科学地应用于现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中,遵循一定刚性原则,建立具有中庸之道特色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下一篇:谦虚的CEO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