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雪域高原插上腾飞翅膀——交通运输援藏工作纪实
西藏自治区达孜县依托便利交通,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图为达孜县邦堆村农民身着盛装举行转田祈福活动。普布扎西 摄
援藏,怎么援?修路架桥,天堑变通途,让高山深谷不再束缚人们的脚步和眼光,让西藏人民与各族人民共享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让各族人民近距离感受与高原风光一样动人的西藏文化魅力……援藏,不仅需要资金、物资,更需要高远的理想和沸腾的热血。相亲相爱,犹如茶和盐巴;各族团结,犹如茶和盐巴。正如藏族谚语描绘的那样,多少年来,神山见证,援藏交通人带着茶和盐巴的深情,青发来白发去,献青春洒汗水,一切都为了这片净土更加美好的明天。
——题记
□本报记者 樊猛 李春晓 刘春辉
“现在西藏的公路修通到哪里,我们的玻璃就销到哪里。以前我们在鲁朗没有客户,公路修好了我们随即就在那儿打开了市场,公路让我们对未来发展有了信心!”西藏拉萨经济开发区的泰宏特种玻璃厂总经理苏兴文日前告诉记者,“厂里的专家都是内地来的,工人大都是藏区群众,不仅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更能在相互交流中促进民族和谐。”记者了解到,随着西藏地区的交通状况越来越好,苏兴文就从内地来到拉萨建厂,原来藏区群众所用玻璃需从内地运,大约要7天至10天,现在苏兴文3天就能把玻璃送到他们家里……
这个因路而兴的玻璃厂,是西藏交通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见证。
西藏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充分证明,交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政治稳定的保障,是国防安全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纽带,是民族团结的桥梁。
1954年之前西藏没有一公里现代意义的公路,到1994年,也仅有2.18万公里。2013年,西藏公路里程已经突破七万公里。公路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交通从单一到形成综合交通网络,西藏现代交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全国交通运输援藏的历史。特别是近20年来,西藏交通建设全面提速,见证了交通运输援藏的丰硕成果,记录了各族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铿锵步伐。
今天,以拉萨为中心,青藏铁路、五个机场以及20条国省道干线公路、74条专用公路和众多农村公路,在广袤的雪域高原上,构成了铁路、公路、民航和邮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藏难”已成为历史,“出行难”也得以缓解。天上西藏不再遥远。
上下齐心援藏聚合力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先后召开了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1994年召开的第三次座谈会上,中央制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战略决策,开创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新时期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交通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20年来,交通运输部肩负重任,把西藏交通运输发展重点纳入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长远规划,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各族交通人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强力推进西藏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交通运输部历任部领导都心系西藏交通发展,多次进藏检查指导援藏工作,坚持以“优先考虑,特事特办”的原则,为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谋长远、出政策、给优惠。
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杨传堂,从1993年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副主席,到2006年离开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岗位,在雪域高原工作了十多个春秋,对西藏有着很深的感情。上任交通运输部部长以来,杨传堂多次开会研究西藏交通发展,与西藏自治区主要领导签订会谈纪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西藏交通新跨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是部里第一批援藏干部,曾在1995年至1998年挂职任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
在交通运输部的带领下,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紧密结合西藏实际,深入实施干部人才、项目资金、设备物资、科技教育四项援藏措施。为健全援藏工作协调机制,交通运输部先后三次召开援藏干部座谈会,研究解决西藏交通发展“瓶颈”问题;建立了援藏牵头联络机制,由对口援藏省市交通运输部门与西藏受援地市交通运输局具体协商援藏事宜,交通运输部和各对口援藏省厅明确具体负责人和联络员;建立援藏工作定期会商机制,相关单位每年会商一次,就当年援藏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交流总结。
西藏公路建设实行国家全额投资,这是全国最为特殊也是唯一的投资政策。20年来,交通运输部落实国家投资830亿元,安排交通援藏项目16个。18个对口援藏省市交通运输系统安排援藏项目350多个,落实援藏资金2.38亿元。
针对西藏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交通运输部加大科技援藏力度,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9个,投入经费9584万元,委派专家团队,集中行业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围绕西藏干线公路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开展攻关,有力支持重大工程建设。
举行业之力,兴西藏交通。各省市交通部门响应“全国交通系统为西藏道班养路工人送温暖活动”的倡议,捐建道班房改善西藏养路工生活条件;开展援助西藏公路养护机械等专项活动,提升西藏公路养护机械化水平……这既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的实物见证,更是全国交通运输系统一家亲的爱心传递。
无私奉献心血筑天路
“到达拉萨不是最终目的,骑行也不重要,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是走了一趟川藏公路(318国道),看到这么艰险的地方竟然能建成公路,我的精神得到升华。”30岁的小李,骑车进藏,他告诉记者,“路况挺好的,有的下坡路段,骑车时速能达到20公里。”
小李的这句“路况挺好的”,是对交通人最真诚的褒奖。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地处世界屋脊,自然灾害频发,沿线养路工人战风雪、斗严寒、保畅通,铸就了“人在路上,路在心上;养路为业,道班为家;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甘当路石,奉献终身”的西藏养路工精神。
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穿越“地质灾害博物馆”——嘎隆拉雪山,被外国专家称为“不可完成的任务”。武警交通一总队受领任务,2008年初冬,嘎隆拉隧道掘进炸响第一炮;2010年12月,嘎隆拉隧道贯通。建设期间,官兵每年人均穿坏24双胶鞋,磨破300多双手套。由于长期在高湿度、低气压、严重缺氧的隧道里施工,85%的官兵血红蛋白粘稠度增高,不同程度地患上高原型心脏病;95%的官兵患有咽喉炎、风湿病、胃病;几乎所有的官兵都手指关节粗大、指甲凹陷……
主跨345米的角笼坝大桥像一道彩虹,飞跨在芒康县盐井乡的两山之间。这座桥与湖北交通援藏干部陈刚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身患结肠癌,在7次化疗的间隙4次进藏,顶住病魔摧残的巨大压力,为214国道角笼坝大桥项目呕心沥血,成为新时期援藏干部的楷模。
20年来,交通运输部从机关、部属单位选派7批37名援藏干部,其中,司局级干部7名、处级干部30名,支援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及直属单位工作;先后委派67名交通运输部有关专家组成团队,对西藏重大项目进行技术攻关。18个对口援藏省市交通运输部门选派7批98名专业技术管理干部支援西藏地市交通运输工作。
日前,冯正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援藏干部与西藏交通人携手同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架起了内地与西藏深入交流的桥梁,推进了西藏工程技术的进步,提升了西藏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作为西藏交通建设的一员,我们自身也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
交通引领西藏新跨越
“我们引进了德国、瑞典的啤酒制造设备,定位高端。以前啤酒销售只能依靠铁路运输,现在西藏的公路越修越好,我们大订单用火车运,小订单用汽车运,实现了门到门运输,销量大增。”拉萨啤酒厂总工罗布次仁告诉记者。
在鲁朗旅游小镇,记者在路边吃饭时,一位藏族大妈拿着袋子,向我们叫卖虫草、蘑菇。记者了解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沿着便利的公路来到鲁朗。以前当地居民采摘完虫草、蘑菇要背到很远的销售站,现在在路旁摆个小摊就可以向游客售卖了,价格还高出不少。
公路修建前,我国最后一个没有通公路的县——墨脱物资匮乏,发展缓慢。每年封山季节,背夫徒步翻越雪山将物资背进墨脱,一块砖15元、一个罐头20元。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后,墨脱县城到林芝县八一镇运输时间从原来的3至7天缩短为1天,运输成本每斤下降0.65元。不仅如此,仅2013年上半年,前往墨脱的游客已达1.7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直接收益370多万元,而2011年全年,前往墨脱的旅游人数仅为1068人次。
20年来,西藏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54468公里,增长4.2倍;98.6%的县和61%的乡镇通了客运班车。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农牧民告别沿袭了几千年人背畜驮的原始运输方式,也为偏远地区的群众架起了致富的“金桥”。现在,不少公路沿线的农牧民们开始兴办运输公司、开办家庭旅馆等,纷纷走上了致富路。
以国道109、214、219、317、318线为代表的入藏主干道已经全面黑色化,强力支撑起西藏自治区“三纵、两横、六个通道”公路网络主骨架。一批交通重大项目的交付使用,有力助推了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13年,西藏全区GDP达807亿元,连续4年实现百亿元增长,西藏经济逐步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经济增长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提升;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达6520元,同比增长1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余元,同比增长11%。
西藏交通为雪域高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前,西藏人民正和全国人民一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国交通运输系统也将与西藏交通建设者们携手同心,共筑天路。西藏交通将迎来新的跨越,西藏人民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
20年西藏交通巨变
公路总里程增长 2.23倍
等级公路里程增长 4.89倍
公路养护里程增长 2.66倍
农村公路里程增长 4.2倍
客货运输车辆增长 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