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重创的八年抗战
一、侵华战争中日本经济侵略的特点
在19世纪前后,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本性与日本盛行的军国主义思想的双重作用下,日本产生了极强的向外扩张的野心。利用日俄战争,日本在俄国手中夺得其从中国讹取的东清铁路长春以南的部分及其附属地的所有权,于1906年在日本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凭借满铁这一重要的经济侵略工具,日本有步骤地展开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尤其是在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其狭窄的市场和匮乏的资源无法承受空前的经济、政治压力,日本遂对中国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首先武力侵入中国东北,接着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占中国大半国土,并对中国的农业资源、工矿业资源、商业资源、人力资源、交通运输及金融资源等经济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的掠夺,并力图控制、破坏中国的市场、税收、文化教育,以此来获得最大的侵略权益。-
(一)地域上,日本经济掠夺集中于“三大占领区”。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主要集中于在中国的三大占领区———东北、华北、华中地区,尤其是东北、华北地区,被作为日本在战争期间经济立足的基本“生存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总面积13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00余万”,地大物博、人口稀少,并拥有极为丰富的农、林、牧资源和品目繁多的矿藏,尤其蕴含日本极为需要的石油资源;而华北地区的地域范围、耕地面积、人口都居关内日战区的首位,蕴藏居东亚首位的煤,占关内中国蕴藏量一半以上的铁和众多的高品位的矿藏。其生产的马、羊、皮革、羊毛和肉类都是东亚地区最多的,华北地区还盛产多种经济作物,是中国小麦和棉花的主产区,并拥有天津、青岛等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商埠及东亚最重要的海盐场;中国的华中地区则处在我国最为富庶、经济最为繁荣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当时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的所在地,以及我国一批重要工业城市如南京、汉口的所在地。可以说东北、华北、华中地区是中国经济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同时日本在东北、华北、华中地区都扶植了相应的傀儡政权,建有比较完整的殖民经济统治体系,因此政治统治相对稳定,便于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如东北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华北的“华北开发公司”。所以日本把经济掠夺的重心放在了上述地区。
(二)时间上,日本在不同时期经济掠夺具有不同特点。日本对中国东北、华北、华中等占领区的经济掠夺,依据其制定的政治、经济侵略方针经过全面经济掠夺的准备阶段、全面统治和经济掠夺阶段、全面法西斯统治和疯狂开发掠夺三阶段。在经济掠夺的各阶段,其明显的特点表现为日本帝国主义十分重视对战略资源的掠夺,但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而言,随着世界形势、战局和日本自身发展战略需要的变化,其经济侵略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从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占领区的经济掠夺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32年至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前,日本通过先后成立各种国策公司和子公司,大面积的掠夺中国的各种资源。第二个阶段: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后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集中精力掠夺以二白(盐和棉花)、二黑(铁和煤)为代表的重要战略、军事资源,进行战争准备。第三个阶段: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1943年上半年,日本扩大占领区至中国南方各地,企图建立从华北、华中占领区直至中国南方占领区的“日元区”,实现经济一体化。第四个阶段:1943年下半年至1945年8月战争结束,日本对占领区经济实行全面法西斯统治,疯狂“开发”、劫掠中国战略资源。-
二、日本对中国重要经济资源的疯狂掠夺(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农业资源的掠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日本对中国农业资源的掠夺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土地资源和农产品的掠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土地资源的掠夺首先是通过在各占领区,修建各种军事设施及铁路、公路的方式,无偿占有了中国大量的耕地和其他土地。其次,通过移民的手段强占中国土地资源。从“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中国东北实施‘武装移民’”,“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止,先后向中国东北移民达30余万人”。截止到日本投降前,“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满洲国’政府和满洲拓植公社采取各种手段在中国东北掠夺移民用地达3.9亿亩之多”,是“日本内地耕地面积的600万町步的3.7倍”,占中国东北可耕地面积的60%。再次,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帮助像“中日实业公司”这样的日本财阀侵占沦陷区的土地。单单“中日实业公司”在“华北掠夺的土地就达3400万亩”。日本对中国农产品的掠夺也是十分残酷的。日本不允许中国农民随意种植,强迫农民种植水稻、大豆、棉花等日本需要的农作物;日本还凭借一些大公司垄断农产品的价格,以便强行压低收购价,并强迫农民按政府定价、定量把粮食卖给日伪的收购机构,这被称作“粮谷出荷”。但官定的出荷数量极多,以日伪时期的吉林为例,其地区大豆的官定出荷数为预计“总产量的82.3%”,而官定出荷的价格又极低。据不完全统计,仅东北一个地区由于日本的掠夺,就造成农业损失“达17850648229元之巨”。
(二)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矿资源的掠夺。日本一方面大量侵占中国原有工业。如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了以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首的奉系军阀所办的全部企业,价值约15亿日元。在沦陷区,官办的矿山、冶炼等重工业企业,几乎都被日本直接占领,并改为中日合资公司。另一方面,日本又在沦陷区大量建立工矿企业,控制、掠夺中国重要工业资源。到1945年,“日伪在东北的工矿企业达6878家”,属于像“满铁”这样大的日本垄断企业的东北工矿企业有“314家,资本为6106百万元,占总资本额的71.7亿元的86%,而其他的6546家公司,仅占14%”。日本对中国矿业资源的掠夺也是十分疯狂的。仅就中国华北地区,在抗战八年里,日本就开采和掠走铝矾土矿300万吨左右,钨锰精矿石21.9565万吨,铁矿石450万吨以上,煤炭12000万吨以上。在东北,日本则通过“满铁”长期控制抚顺煤矿、新丘煤矿等储量丰富煤质良好的大煤矿,其中的抚顺煤矿长期独霸东北的煤炭市场并运销到南洋和华南。煤炭的销售成为“满铁”财源的第二大来源。日本极为需要石油,因此对东北石油资源也进行了全面的掠夺,其中包括天然石油、页岩油、人造石油。日本还通过“满铁”掠夺了鞍山一带铁矿资源,大石桥的菱镁矿、复州的粘土等一切日本所需的中国矿产资源。
(三)日本对中国商业、运输、金融资源的掠夺。日本对中国商业资源的掠夺是从抢占市场开始的。日本通过战争控制了中国的华北、华中、东北市场,并向中国的南部市场扩张,排挤了英、美等国的贸易,通过降低沦陷区关税等手段使日本商品大量涌入中国的广大地区,占领市场。日本还通过统治政策先从重工业入手,再推行到轻工业,控制物质资源的流通,同时加紧对中国运输业的垄断、控制,从而打击了中国民族商业,基本掌握了沦陷区的商业资源。在1937、1940、1943年这3年,日本在东北进口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5.1%、88.4%、77.6%,在东北的出口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9.9%、71.1%、75.3%,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商业资源不遗余力的掠夺。因而在日本的控制、侵占及战争的破坏下,中国整个商业在1939年之后趋向衰弱。
日本对中国交通运输资源的掠夺是通过其经济殖民机构最终完成的。日本通过“满铁”,从1931年到1935年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全垄断了东北的铁路。其长度占当时中国铁路总长度的41%。至1943年,满铁铁道总局经营着11000余公里的铁路,约2万公里的汽车运输,近5000公里的北满江运和南满三港、葫芦岛港、北鲜三港等码头,并控制周边地区的短途运输、城市交通和海运业。日本通过“满铁”可以说完全垄断了东北的交通运输资源。对华北地区交通运输资源的侵略是通过华北开发公司控制下的交通业子公司完成的,其中最主要包括华北交通、华北运输等四大公司。到1942年上半年,日本已基本建成了包括铁路、公路、内河、海运在内的,互相连接的水路交通网,占有铁路6185公里、公路17665公里、华北内河航线4200公里,并控制了天津港、塘沽港、连云港、青岛港、秦皇岛港等重要港口。日本控制了沦陷区的大部分交通运输资源,垄断了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业。日本对金融资源的掠夺和控制十分重视,认为其是同交通、通讯、发电、矿产、冶金、盐业等同等重要的部门,因此沦陷区的金融企业大多为日本及其傀儡政府所兼并。日本通过抢占银行、票号,掠取现金,印制、强迫使用军用票,伪造法币,在占领区开设日伪银行等手段大量掠夺中国的金融资源。以东北为例,日本合并边业、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并成立伪满中央银行,迅速垄断东北金融资源。发行大量伪币,到1945年苏联进军东北前夕,发行伪币80亿元,为1937年的26倍,1932年的52倍。
(四)日本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是极为残酷的。日本主要通过强迫沦陷区人民服兵役和劳役的方式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兵役制是在日本开始侵华战争后,就在伪满地区实行了,17—56岁的人都有服劳役的义务,而20—23岁的人还要服兵役。仅1940—1941年就有150多万人被征作“国兵”,替日本人打仗。而日本帝国主义强迫中国人民服劳役的现象,则在我国东北从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成立就已出现。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投降的14年间,“从我国东北(即满洲)、蒙疆(即内蒙)、华北、华中、华南各占领区,先后以诱骗、强征、抓捕等手段有计划地抢掳输出和就地役使了中国强制劳工达1000余万人左右”,这些中国劳工的生活是极为悲惨,死亡率极高。日本对中国劳动力的残酷掠夺造成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严重破坏。
三、日本侵华战争破坏了中国现代化的资源环境和统一的国内市场对现代化的一种定义认为,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以这个概念分析,对工业化的阻碍就几乎等同于对现代化的阻碍。而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而言,最大的阻碍力就来自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和经济掠夺。从本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就蓄意阻碍和破坏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学者就曾指出:“由于受到以轻工业为主的中国工业影响最大的是日本,所以日本帝国主义者反对中国的工业化,并发动了侵略战争。”可以说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阻碍了甚至中断了中国近30年来逐步推进的工业化进程,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陷于近乎停滞的境地。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日本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对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破坏了中国政治上的统一及政府对国家的正常管理,破坏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环境和整个经济体系,使中国丧失了发展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即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1937年以后日本的侵略由北向南不断推进,中国的大半领土已被日本占领,整个中国几乎都陷入到战火之中。而侵华战争中,日本对中国经济资源的掠夺,完全是以其军事侵略为基础的,因此带有极强的破坏性。同时这种掠夺又把中国经济强行拉入日本殖民经济体系中,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使沦陷区的经济资源完全丧失了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作用。而客观上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资源,则同样围绕抗日战争和反经济掠夺的军事目的进行组织和分配,偏离了正常的现代化发展轨道。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经济资源的掠夺,使中国丧失了许多现代化发展所必要的条件,加重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
(一)经济掠夺使中国丧失了现代化发展必要的资金、资源。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和进行的经济掠夺对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使中国资金、资源短缺,同时又缺乏再生产的能力,不能迅速补充这种不足。日军占领区的银行、钱庄、银号、当铺等,几乎都被日本抢占,造成大量的资金损失。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唯一的金库被洗劫一空。到1932年底,东北官方损失178亿元。据粗略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济所受的直接损失当在100亿元以上”,“人员伤亡1800万人,财产损失与战争消耗共计约4000亿元,折合美金1800亿元(按1953年币值)”。同时在侵华战争中,中国工业的重要地区几乎全部遭受了重大的破坏。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也在战争中沦陷,闸北区的损失为100%,虹口与杨树浦为70%。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原本薄弱的工农业元气大伤,很难迅速恢复生产,难以提供现代化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日本对中国经济资源的掠夺,使中国的一部分资源无法恢复或难于立即恢复。日本占领东北后,掠走了中国铁矿藏量的37%、生铁产量的79%、石油开采量的93%、黄金开采量的55%。对这些不可再生的矿业资源的掠夺,使中国经济资源总量遭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而日本对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掠夺与破坏对中国长远的经济发展更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日本在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掠夺过程中造成了中国劳动力的巨大损失。仅华北地区被日伪直接杀害的中国民众就达72.6万人,被虐致死的为33.2万人,被抓捕或诱骗去东北、朝鲜和日本做苦力的就有529万人,其中多数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同时日伪时期,日本采取的高压政策和对劳动力的盘剥,阻碍了沦陷区生产力文化素质的提高,影响了生产力的质量。而因为劳动力再生产和土地资源的特殊性,日本掠夺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不可避免的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经济资源的掠夺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即统一并不断扩大的市场。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6省重要的港口和岛屿相继陷落。以省计算,沦陷区已遍及中国13个省,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中华北、华南、华中三区的工业占了全国工业的90%,而上海则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中国大半的市场都在日本的控制之下,中国统一的市场已不复存在。而且日本凭借其控制的沦陷区交通、运输资源和军事力量对中国的海陆交通进行封锁。七七事变爆发不久,日本就封锁了我国北方至上海的航路,并在1940年切断了中国大后方与外界的物资通道———滇越铁路,从而分割了中国的市场,使国统区、解放区的市场陷入孤立。中国的重要城市和广大农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下,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不可能提供更大的市场。中国沿海重要地区资产损失惨重,上海达52%,南京80%,杭州28%,无锡64%,武汉12%,广东31%,湖北十六区22%。中国经济最活跃的沿海地区的原有市场受此打击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而中国农村,受到战乱、加之日本对土地、农作物的抢夺、劳力的大量丧失、灾害连年等因素的影响,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有大量多余的资源进行物资交换,因此更不可能使中国的市场规模扩大。
(三)经济资源的掠夺加剧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严重影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依附性强,经济结构不合理,而日本对中国经济资源的掠夺又加剧了中国经济的依附性。在日本侵华时期,中国的重工业大都围绕军事目的而进行计划、建设和生产。沦陷区的中国工业完全成为日本工业体系的附庸,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强,水平不高,多数都是军用工业及对基础资源的加工和采掘,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到1942年,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工业资本额占工业资本额的79.2%,而轻工业只占20.8%。在国统区,国民党被迫采取战事紧急政策,虽然缓解了战争对资源需求的压力,但也是一种一切生产服从、服务于单一的军事目的不均衡发展模式。中国的轻工业和商业在战争的破坏和日本经济统治政策的影响下,走向萧条。在沦陷区,日本于抗日战争后期,进行全面的经济统治,使轻工业企业难于发展,华商投资的轻工业企业更难于生存。而中国其他地区的轻工业的情况虽然相对乐观,但在战争经济状态下,不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和交通运输等非生产部门,在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强力控制后,在很长时间内都在进行恢复、调整和重建。因此,日本使中国广大沦陷区的产业结构被强行拉入日本殖民体系之中,整个产业结构畸形发展,加重了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失衡,尤其是使中国工业经济更具对外依附性,从而阻碍了中国工业的和现代化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