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晚高峰加小圈车 6号线满载率降12%
自8月1日起,6号线晚高峰时段开始采用大小交路套跑的行车组织模式,3分钟的最小行车间隔持续时段扩大为17时至19时。20天中,这条线路列车满载率已下降12%,由82%变为70%。虽然这种模式对缓解客流压力效果明显,但北京地铁昨天表示,1号线、5号线、13号线、八通线、9号线和10号线暂时不具备缩小运营间隔的条件。
6号线2012年12月30日开通试运营,当时工作日日均客运量为32万人次左右。一年半过去了,如今工作日日均客运量已攀升至70万人次左右。北京地铁介绍,一些重点段位早高峰列车满载率达到130%,晚高峰也突破100%。为了缓解客流压力,加车缩短发车间隔是最直接的方法。6号线的客流分布特点显示,早晚高峰不同区段客流量差别很大。比如晚高峰从呼家楼到金台路段客流集中,列车满载超过100%。不过从草房到朝阳门方向的列车满载率不足50%。如果加开全线列车,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加开小圈车,在哪儿调头成为关键。目前,6号线可以满足列车调头的中途车站有3处,分别是青年路站、朝阳门站和车公庄西站。最初临时终点选在朝阳门站。“但这里站台相对窄小,而且小圈车到此清人时,列车满载率大约50%,后列大圈车要承接这些客流,满载率一下子也会蹿升至100%,乘坐舒适度下降明显。”最终,终点站选在了车公庄西站。经过20天的实践,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效果是6号线平均列车满载率由原先的82%下降到70%;尖峰时段最大满载率由原先的90%下降至84%,呼家楼站站台滞留乘客较调整前减少35%。
不过,这种模式尚未在早高峰启用。北京地铁方面解释,主要是呼家楼站的换乘压力过大。早高峰大部分客流从6号线换乘到10号线,目前换乘通道等资源已经饱和,不具备发小圈车的条件。
如今,大客流已成为北京地铁的“特色”之一。仅北京地铁公司所辖的14条线路,工作日日均客运量就达849万人次,最高日达到989万人次。今后,这种缓解客流的模式是否在其他线路推广?北京地铁昨天表示,6条线路暂时不具备缩短发车间隔的实力。
其中,1号线的设计最小间隔为两分钟,目前最小发车间隔为2分05秒,已经逼近极值。5号线最小发车间隔为2分30秒,虽然这条线路近期购置了新车,但进一步缩小间隔还须在信号系统和供电能力升级之后。13号线和八通线的信号系统设计能力有限。北京地铁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条线路的信号系统使用寿命在15年至20年,而这两条线路尚未到达这一年限,所以暂时无法继续缩短发车间隔。9号线没有新车,10号线则须等待宋家庄车辆段的建设。
此外,2号线具备继续缩短发车间隔的条件,但线路满载率只有60%至70%,因此没必要加车。
链接
缓解客流压力的其他途径
45%的客流均集中在早晚高峰4小时内乘坐地铁。缓解客流压力,除了大小交路套跑外,还有一些新方法涌现。
1.大站空车:1号线早高峰采取从苹果园至玉泉路开行大站空车的方式、玉泉路站列车通行时满载率从100%减少到70%。
2.临客:逢大型演出,8号线延长运营时间的同时,会加开临客,快速疏导客流。
下一篇:李克强总理22日在铁路总公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