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表里潼关路
古时候的潼关,就是个交通要塞,这源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
滋养了关中平原的渭河,在潼关汇入从北边奔腾而来的黄河,恰巧黄河在这里走完了“几”字形的最后一个大弯。秦岭向东延伸的余脉华山,阻挡了黄河南去的道路,母亲河顺着山脉的走势,以一个90度直角的拐弯向东流去。潼关,就夹在黄渭激流和秦岭之间的狭小范围里,是个万千险要集于一身的、天然的险关要隘。这种险要,对于2004年刚来到潼关城的我来说,并没有直观的意识。但当我来到黄河的拐弯处,才明白潼关的险要简直就是自然力的一个奇迹。黄河对面东北方向上,仿佛一块半岛,河水呈夹角之势将潼关城包围,那是山西芮城的风陵渡,古代曾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通过这里,走入秦晋。如今,黄河上的一座座桥梁代替了曾经的渡船,风陵渡的渡口作用消失了,可它仍是一处交通要道。
顺着黄河的流向,再向东行不远,便是河南灵宝市,那里有战国时期秦国为了防御关东诸侯而设置的函谷关。虽然函谷关也是依黄河之险而建,设立时间也比潼关早,可是潼关却后来居上,代替了函谷关对关东的防御功能。从灵宝再往东去依次是三门峡、洛阳。常听人说,潼关是“公鸡一鸣闻三省”,待我亲眼所见,方知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秦、晋、豫三省在这里交界,不管从华北还是从中原,要进入陕西,就必须从潼关经过。古时候的关口要塞,今天必定是交通咽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连霍高速、陇海铁路、郑西高铁、原310国道……联通中国东西的重要通道,几乎都从老潼关穿过。金戈铁马已逝,潼关从防御性的天堑,变成了沟通东西的通途。
汽车沿连霍高速港口收费站缓缓而下,一条宽敞整洁的路呈现在我的眼前,两侧绿树如茵,防护墙如古城城垛,古香古色,路旁花池里鲜花绽放。两排太阳能路灯,格外醒目。车子在盘山路上蜿蜒,一路下行。逐渐地,道路两旁的房屋多了起来,家户新貌灿然,偶有人三三两两聚首门口闲谈,或有老妇人逗小孩玩,旁边小犬憨态可掬。著名的潼关八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涨、谯楼晚照、道观神钟,以一幅幅色彩明丽、线条简朴的水墨画形式装点着农家的院墙。如此美丽富有文化底蕴的路,确实令人惊艳。这条路就是潼关有名的乡村公路--港安路。
港安路,起于港口镇,终于安乐镇,一头连着潼关老城,一头连着新城,全长18.67公里,是一条市级文明示范路。走这条路,必然要先在港口停留,因为现在的港口就是以前的潼关老县城。老潼关的东、西、南、北四门均有两门。东门遗址上是近年重修建的,与“城”没有了任何关联。北门则早已不存在了。南门遗址位于现在的陇海铁路桥。西门则是现在的港口高速入口收费站。当时的老城除城墙上的宏大建筑而外,在关城内外,山上山下,还建有30多座外庵堂寺庙以及木石牌坊,那些古建筑物,雕梁画栋,飞檐叠嶂,古色古香,构筑精美。到了清代,潼关城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府部街、县门通街、下南门街和西关大街等,纵横排列,50多条巷道,起伏密布,加上风陵渡的运输能力,聚集了大批贩夫走卒,车水马龙,其繁华程度堪比西安。1959年后,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水,水位被过高地估计,居住在老城的潼关人开始向新县城搬迁,还有一部分人迁移至宁夏、白水,从此老城变得萧条。
现在的老城唯一被保存至今的老街是水坡巷,建筑多建于明洪武年间,有数百年的历史,院落清幽古朴,宅第高敞,水磨青砖的影壁保存完好。由于地势稍高,三门峡库区搬迁时没有迁出,所以还较多地保存了古城建筑的风貌。
在潼关,有很多因路致富的家庭。潼关依山傍水,小吃有名,加上便利的交通,周末从河南、山西以及西安、渭南等地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激情黄河冲浪后,喝着鲶鱼汤,咥着肉夹馍,品着老酱菜,那叫一个惬意。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一条条农村公路让农业更加繁荣兴旺,让农村更加贴近城市,让农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