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博雅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修一条通向幸福的路——交通扶贫这十年湖北逐步转移农村公路建设主战场 为特困区提供保障

湖北逐步转移农村公路建设主战场 为特困区提供保障

来源: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发布时间:14.10.11


图为:山区农村公路


图为:路景辉映


图为:农村娃娃坐汽车去上学


图为:连接城乡的公路桥梁


图为:农村公路建养实现机械化
 

  站在中部崛起大使命、湖北“一元多层次”大战略的高度,湖北省领导强调,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底盘”大而坚实,经济社会才能平稳较快发展。无论是加快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还是推进武陵山、大别山“两区”建设和荆州“壮腰工程”,交通发展都是首要和核心问题。要求全省交通运输部门继续当好“先行官”,努力抓住湖北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大力推动全省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打牢“大底盘”。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从构建全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高度多次强调:湖北地处中部中心,是东南西北交汇点,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通道枢纽作用,他要求湖北立足于构建中部战略支点和全国“立交桥”,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农村公路虽然只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一环,但它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省交通运输厅坚持以贫困地区农村交通运输发展为重点,全力以赴推进贫困地区“路、站、运、渡”全面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

  3月20日,黄冈市蕲春县农民刘兴明一家人喜滋滋地围着新买回的插秧机,听着同村村民刘兴旺讲解操作经验。今年春耕,他们家也将步入机械化农耕时代了。

  刘兴明像湖北许多农民一样,伴随湖北将农村公路建设主战场转移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活生产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尤习贵介绍,湖北坚持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交通扶贫开放紧密结合,把农村公路建设主战场逐步转移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9.4万公里;所有县城已通达二级公路,所有建制村已通公路;除恩施州外,100%的建制村通达沥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建有候车站亭、100%的建制村通客车、100%的乡镇渡口达标;大别山地区的黄冈市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农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问题得到根本改善,贫困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为湖北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交通运输保障。

    服务大局 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

  据介绍,湖北省共有29个贫困县,下辖397个乡镇,8831个村委会,涉及人口1524万人。近年来,湖北坚持“交通先行、服务全局”,致力于破解交通运输发展滞后的瓶颈制约,全力以赴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

  省交通运输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特别是“一红一绿”(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和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工作平台,根据区域产业分布特点,精心编制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努力改善人民群众基本出行条件,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努力推动基本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向贫困人口覆盖。

  根据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矛盾各异的现状,省厅围绕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实际,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统筹考虑连片开发交通运输需求,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确定建设标准和技术指标,有针对性地改善贫困地区通行状况,完善区域路网格局,提升农村客货运输水平,因地制宜地加快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

  交通运输扶贫不仅仅修路架桥,更重要是要为贫困地区内生性发展增强能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条件、为开发开放增添活力。省厅历经两年艰苦会战,政府全额投资建成了全长459公里、贯穿7个县市(其中5个为国家级贫困县)、惠及23个乡镇、230万人民群众的黄冈市大别山红色旅游路,不仅优化了大别山区路网布局,形成了从行政村到乡镇、从乡镇到高速公路“一小时交通圈”,而且对于开发大别山旅游资源、推动革命老区人民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湖北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交通扶贫开发的典型示范。

    政策引领 推动贫困地区农村交通快速发展

  省交通运输厅倾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不断优化外通内联公路网络,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发展农村公路的积极性,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快速高效发展。

  在政策支持上,湖北实行“两落实一主体”,湖北依靠政府主导抓落实,出台政策法规抓落实,明确以县市政府为农村公路建设责任主体。几年来,省人大颁布了《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全省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21个规范性文件,解决了农村公路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缺陷。省委、省政府连续九年将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十件实事”之一向全省人民作出公开承诺,并成立分管省长挂帅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把农村公路发展目标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组织协调,亲自指挥督战,设立了农村公路管养机构或职能部门,构建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多方联动、合力发展、规范运行的农村交通发展新格局,全省涌现出一大批“路书记”、“路县长”。

  在项目安排上,湖北实行“两优先一突出”。省厅坚持规划优先,在农村公路规划上,优先考虑扶贫路、旅游路、移民路建设,把着力点放在贫困地区打通断头路、连通国省干线公路联网对接上来,解决建制村的通达通畅问题。坚持计划优先,对贫困县通村公路建设实行“敞开式计划”管理,以项目库替代年度计划,早建早补助、多建多补助。同时注重突出重点,2009年至2011年,对全省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每县每年安排通村公路计划不小于170公里,88个新农村试点乡镇每乡每年安排通村公路计划不小于10公里;2011年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每县每年安排通村公路计划不少于100公里,恩施州共安排补助资金5亿元,丹江口移民库区通村公路总计安排664.5公里。

  在资金投入上,湖北实行“两提高一整合”。省厅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2009年省厅将贫困县通村公路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公里15万元(一般地区为10万元),2011年进一步将大别山革命老区的补助标准提高到20万元、将恩施州的补助标准提高到30万元,还对“将军县”红安县仍未通沥青水泥路的42个开国将军故里共124.5公里通村公路实行全额补助。资金预拨资金比例也大幅提高,省厅每年调度2亿元资金实行预拨启动,开工前预拨一部分,完工抽检后足额兑现。2009年以后,将贫困县农村公路项目启动资金由预拨总资金的20%提高到40%。此外,省厅着力整合资源合力共建,建立并坚持“部省定补、地方配套、多方筹资”原则,建立政府投资为主、乡镇配套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整合资源机制,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发改委、住建厅、林业厅、扶贫办等单位通力协作,市州、县市积极配套。“十一五”全省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投资380余亿元,其中用于贫困地区的达135亿元,为总投资的35.5%。

    强化管理 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公路持续发展

  省厅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建养并重、路站运渡一体化发展,不断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建立完善农村公路建管养运长效机制,努力保障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健康持续发展。

  按照“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因地制宜、方便可靠”理念,省厅因地制宜实施安保工程,对症下药实施危桥改造,创新理念改善乡镇渡运,整治地灾提高抗灾能力,“十一五”湖北贫困地区累计实施安保工程1165公里,改造危桥308座,改造乡镇渡口1716处,实施渡改桥5495延米,降低了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几率,使农村公路真正成为造福农民群众的平安路、幸福路、致富路。近期省政府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全省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与此同时,省厅积极探索农村公路长效管养机制,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由省厅统筹安排,日常养护经费按每年每公里1000元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从一般财政预算安排,所有县市均已落实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线路长、管养难度大、经济落后等特点,省厅以国省干线的建设模式来修筑农村公路,以机械化施工作业保障建设质量。推行专门养护机构为主导的管养模式,组建区域性机械化养护中心,实行干线、农村公路一体化养护。

  修建公路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运输便捷,为此,湖北深入推进“村村通客车”工程。省厅坚持因地制宜和差异化发展农村客运,在继续推进县市至乡镇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础上,以乡镇至建制村的客运服务为重点,以农村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快农村客运整合、调整、延伸,继续推行农村客运班车区域经营模式,确保新增具备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车。全省贫困地区共建成农村五级站186个、候车亭2556个、招呼站5092个,开通农村客运班线4765条,农村客运网络对建制村的全覆盖不断扩大。

    交通引领 助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开发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主战场转移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地区农村交通得到快速发展,有力地服务了“三农”,助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开发。

  大山深处的恩施州鹤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随着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资源开发成本越来越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农村产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该县依托近年修建的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大力培植具有山区经济特色的种植业,创建了“茶叶出口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其建材、茶叶、旅游购物、仓储物流等特色专业市场也正在逐步形成。2010该县GDP总值达到26.26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其中农村公路建设的综合贡献率接近三分之一。

  将军故里红安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大批外来客商在红安投资兴业,封闭的山门全面打开,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近年来,红安县招商引资共引进娃哈哈、上好佳等438个项目近250亿元投资,全县初步形成“一区三园”、六大产业群的格局,近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

  通村公路修通后,许多农民购买了汽车跑起了运输,农副产品输出更加便利、源源不断地涌向全国各大市场,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11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500元,比2005年约翻了一番。

  农民们肩挑背扛的原始作业模式正在快速改变,各种农业机具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以黄冈市蕲春县为例,仅2011年,该县就新增各类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具近1000台(套),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同时,各类农用车辆也开始大量进入农民家庭。

  农村公路建设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加快了一批新型集镇建设,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尤习贵介绍,按照2015年“基本实现100%的县市通高速公路、100%的县市通国道、100%的县级以上城市通一级以上公路、100%的建制乡镇通国省道及二级以上公路、10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班车”的规划目标,湖北贫困地区农村交通运输发展任重道远,省厅将在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正确领导下,全力推进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地区交通扶贫开发,为湖北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牢“大底盘”,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打造“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