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周道如砥 燕赵通衢
有了路,出山不再是难题。
硬化后,路更好走了。
山路弯弯,山花烂漫。
筑路齐心协力。
村路平坦,笑声满满。
舞出新希望。
路通车通,百姓的生活有奔头儿。
路景合一。
从张家口市蔚县尖山村,驱车沿着蜿蜒曲折的“草原天路”向县城驶去,路的两旁,时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时而是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平坦的沥青路如黑色缎带一般,滑落在草原与高山之间。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新的空气、散落在绿色植被中的点点花朵……眼前如画的美景让人如痴如醉。1个小时的车程,在欣赏与陶醉中飞逝。而在 1年前,同样的路需要颠簸一天才能到达目的地。路,切切实实拉近了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也扩大了百姓的生活半径,开启了他们的美好生活。
放在河北省农村公路十年建设发展的大盘中看,“草原天路”项目虽小,却是十年来河北省农村公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有力注脚。
2003年到2013年,河北省农村公路取得跨越式发展,农村公路“七公开”、田路分家、市场化养护、“以奖代补”政策落实……一批富有河北特色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模式相继推出,多种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农村公路发展实现了质的跨越。
十年来,坑洼不平的村路变成了一条条沥青路、水泥路,班车通到了家门口,从未走出大山的老人们,拄着拐杖坐上班车进了城;无人问津的野菜野果变成了争相抢购的绿色食品,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养在深闺无人识”的“世外桃源”成了热门旅游景点,那些遍布其间的农家饭庄、农家旅馆、农家采摘园,吸引了众多游客;曾经因无路而贫瘠的山村因有路而变得富有。河北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受益群众超过5000万名。十年建设,不仅仅在于改善了农村交通,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一扇通往外界的门,为新农村发展经济、开阔视野、改变思路提供了无尽的空间……
哪里有路,哪里就充满了希望!十年,周道如砥,燕赵通衢。
路网篇
连路成网 畅达城乡
去年秋天,对于张家口市康保县北乔家村村民来说,除了丰收的喜悦,更让村民们兴奋的是,盼了多年的通村路终于硬化了,在尘土和泥泞中走了几辈子的村民,走上了水泥路,送蔬菜再也不用为路难走发愁。“从菜市场拉一车大白菜运到上海,能挣1万多块钱呢。”村民王学民说,北乔家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但是几年前因为路太难走,菜运不出去,菜农只能看着蔬菜烂在地里,后来都不敢种了。随着北乔家至白白线村道的修通,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广大村民搭建了致富平台。村民纷纷说,没有这条村道就没有这个菜市场,更不会有如今村民的好日子。
不只是北乔家村,2013年,在燕赵大地上,有289个村庄都在为了同一件事而欢呼雀跃: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乡亲们第一次踏着平坦大道走出小山村,走向新生活的大舞台。这一年,河北省100%的建制村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农村的面貌、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农村要发展,交通是基础。在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金浩看来,要真正惠及群众,还是要从根本上满足群众对于交通运输的新期待、新要求,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切实打造一批惠民工程。在河北,以完善路网为目标的村村通“扫零”、连村路建设等民心工程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力支撑。
2004年,河北省开始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到2012年年底,全省仍有289个建制村没有通沥青路。为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7月,河北省交通运输部门启动村村通“扫零”行动,对289个建制村、1304公里沥青路进行重点督导施工,各部门全力以赴、迅速行动,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扫零”任务。2013年11月11日,河北省所有建制村结束了没有水泥路的历史,“村村通”工程圆满完成。
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就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河北交通人意识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出行难题,光有“村村通”还不够,还需要推进农村公路由“树状型”向“网状型”发展。2012年,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出台了《关于连村道路和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15年年末,完成2011年年底统计在册的县乡公路中型以上危桥改造,将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的比例由77%提高到90%。
一时间,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建设在燕赵大地迅速铺展开来,并以年均1万公里的建设规模保持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农村公路里程在10年间由4万公里提高到15.2万公里,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与此同时,为响应国家将农村公路建设主战场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转移的政策,一场交通扶贫攻坚战在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打响。公开资料显示:按国家新扶贫标准,截至2012年年底,河北省有农村贫困人口694万人,其中扶贫对象46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9%。
曾经有这样的情景:在颠簸不平或者泥泞不堪,甚至不能称之为路的“路”上,贫困的老乡推着三轮车载着农产品,祖祖辈辈重复着艰难的旅程。承德宽城县碾子峪村老党员宋文华说:“每次出山就像到遥不可及的他乡,俺们就盼着修条路哩!”
就此,高金浩多次强调,“扶贫开发工作是当前交通运输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 2012年2月4日,河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要求“适应新阶段扶贫地区开发建设,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次会议之后,河北省交通运输厅专门召开集中连片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十二五”期重点解决好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2个县的“四通”问题,即打通对外通道、畅通区内路网、连通乡村公路、开通通村班线客车。为此,河北省交通运输厅专门成立了由高金浩任组长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市、县交通运输部门均针对建设目标任务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掀起了交通扶贫开发和帮扶工作的新高潮。
地处长城脚下的青龙县祖山镇花厂峪村,与数百个村庄一起,见证了山区村路的巨变。花厂峪村是贫困县中的贫困村,只有一条弯弯曲曲、坎坷不平的山路通往外界,每逢雨季,村民都走不出大山。最难的是孩子们上学,18公里的山路不通车,很多父母无奈地选择让孩子辍学。经过交通部门与乡村的共同努力,修通了祖山镇至花厂峪的水泥路,路通以后,班车进了村,孩子们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一条条崭新的公路,穿越贫瘠和闭塞,延伸至老百姓的心里,引领着深山里的村民走向外面的世界。
“十二五”期,河北省预计完成片区内县乡道改造约630公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1457公里。截至目前,县乡道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2013年安排建设规模284公里,2014年已全部启动剩余项目。
养护篇
分包养护 权责分明
记者来到秦皇岛市抚宁县牛头崖镇小泥河村时正好是雨天,驱车行驶在乡间小道上,水泥路面干净平整,道路两旁的树木经过雨水的洗礼,显得更加苍翠。“这条路是2012年修建的,自竣工那一刻起,就一直保持着干净整洁的面貌。”秦皇岛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管养机构不健全、养护资金匮乏等原因,不少农村公路往往陷于失修失养的境地。河北省公路管理局局长王江帅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河北省先是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2011年,河北省印发了《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了农村公路管养职责,明确了资金筹措与管理办法;2012年,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印发了《河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养护任务目标和保障措施,并重点对2003年以来修建的农村公路进行中小修整治,减少路面坑槽、网裂、松散、沉陷等病害数量;2013年,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管养年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建立农村公路长效养护机制,并规范设置养护公示牌,按照县乡道每县每条设置一两块、村道设置1块的原则设置,对养护公示牌的材质、尺寸也进行了统一,便于社会监督。
为破解农村公路“养护难”问题,河北省还创新了多种特色养护模式。县道及重要乡道以交通部门专业养护为主,部分路段市场化养护为辅;乡村道路以乡镇养护为主,“企业出资养路护路”、“责任田式村路养护”、“政府投入、旅游补贴”等多种特色养护模式在全省推广。
沙河是邢台市较早实行农村公路专业化市场养护的县。在下郑村,记者看到,村边纬三路路旁立着一块“公路养护公示牌”,上面写着路线名称、养护单位、养护责任人、养护标准以及监督电话。据了解,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政府落实养护资金,通过公开招标或议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养护作业队,县级交通主管部门与养护作业队签订养护作业承包合同,明确养护任务、养护标准等事项。这样一来,养护标准变得十分严格:路面要求干净整洁、无坑槽、无杂物;路肩要求平整无高草;边坡要坚固、无水沟,边沟畅通无堵……下郑村党支部书记许昆山说:“如果养护达不到牌子上的标准,谁都可以打监督电话投诉。政府还会检查,如果不达标,养护单位可能被终止承包合同。”
元氏县“政府见绿、企业得利”的双赢模式效果显著。在红旗大街元氏段,道路两侧碗口粗的白蜡树林带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元氏县重点打造的红旗大街园林休闲产业带的一部分。该产业带全长20多公里,总面积3000亩,建成后有望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白蜡基地。在实施推进过程中,政府部门帮助企业做群众工作完成土地流转,企业则负责植树绿化。政府在苗木上不用投入一分钱,即可达到公路沿线绿化美化的效果,企业则在栽植树木的生产销售中获得利益,而出租土地的老百姓除可以拿到补偿外还可到园林公司打工赚取工资,可谓三赢。
不仅要让群众安全出行,也要愉悦出行。2012年,河北省全面开展了养护示范乡和文明示范路创建活动,每个县选取不少于两个乡(镇)作为示范乡,选取不少于县道总里程的10%、乡村道总里程的5%的路段作为文明示范路予以推进。邢台在全市开展了创建“农村公路1小时养护示范圈”活动,以田路分家、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为总体目标,全面开展示范乡、文明示范路创建活动,目前已建成示范乡镇86个,“1小时养护示范圈”21个,创立了一大批农村公路养护标杆、精品养护路段。以打造道路的景观效果为目标,许多地市开启了“美化+靓化”养护模式,将公路文化融入到农村公路养护中,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如涉县打造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将军路、河茅公路,以卵石文化为主题的龙西公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阳索公路、偏青公路等一批观光长廊、景观大道,较好地彰显了涉县特色,提升了公路品位。
监管篇
层层把关 质量过关
农村公路建设是富民利民的好事,要想把这件好事做好,工程质量必须过硬。在河北省农村公路建设高潮时期,每年开工建设的项目上千个,分布在全省的村村落落,规模大小不一,只要管控稍不到位,就会影响整个项目质量。10年建设,10年把关,河北省以农村公路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的成绩,做出了有力回答。
“人再多,车再多,我们也不怕了,这些路都结实着呢!” 巨鹿县纪寨村村民纪建军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前几年,村路总是‘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尤其是通往观光园的路,刚修好,车一过,又是坑坑洼洼了。现在好了,施工公开、群众监督,就像是给农村公路的质量系上了安全带!路结实了,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
为把每一条农村公路建成群众满意的放心路,河北省先后制定了《河北省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管理办法》、《河北省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质量管理实施细则》、《河北省农村公路管理办法》、《河北省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考核办法》,通过完善“政府监督、专业抽检、群众参与、施工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严把设计文件审批关、开工审查关、施工队伍关、原材料进场关、施工工艺关、施工验收关,确保农村公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不出问题。
严把原材料关非常关键。“我们严格按相关技术要求,全天候巡查、全过程控制。对施工用料,我们严把检验验收关,并以公示牌的形式将材料的产地、标号、标准进行了公示。对用料质量、材料配比,我们随时抽查,跟班把关,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责令施工单位停工改进。”张北县交通运输局质监站站长夏富军告诉记者。
2012年,帮扶村主街道硬化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加强施工管理,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制定了《主街道硬化工程施工技术手册》,印制3000余份,下发到各设区市、县(市、区),通过制定专业操作流程、实施细则等有效措施,保证工程质量。东光县交通运输局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的质量追究制,抽调25名管理和技术人员,成立5个工作组,负责10个村的街道硬化,签订质量责任书,确保完成工程任务。同时,该局组织参建人员进行培训,从施工组织者、现场管理人员、安全监督员、实验员、质检人员到一线施工人员,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打造了一只优秀的施工队伍。
在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中,河北省重视发挥群众作用。2003年,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中实行了村民监督制度。2008年以来,全省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的每一个村落都设有两三名监督员,村路建设与人民监督结合,农村公路建设也走上了群众路线。
手中一把尺,胸挂证件牌,南花窝村村民景栋善终于当“官”了,手里也有“权”了。2011年,巨鹿县南花窝村开展连村路工程建设,景栋善被村民推选为村民监督员。从此,一本“乡村公路工程质监员”的粉色证件挂在了他家最显眼的地方。自家的事顾不得管,也要每天拿着尺子去量量路基的厚度、宽度,即使是修好的路也要再拿锤子去敲一敲、砸一砸。
“修路之前,我已经参加过县局举办的培训班了,也知道了什么是质量监测,还有怎么个监测法。”景栋善挺着胸脯,骄傲地告诉记者,“这些路涉及到全村人的利益,我可不能大意,呵呵!”如今,素有“花果春晓”的南花窝村路面平整,村里人都说这是与村民监督员的严格监督密不可分。
坚守质量标准要严格项目验收。农村公路建设中,河北省聘请专家对路基质量、选料配料、路面工艺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最后,再由质监站的工作人员对过程统一监管和竣工验收,并由竣工验收委员会对通过验收的建设项目签发鉴定书,确保村路建设质量不出问题。
筹资篇
配好套餐 多方挖潜
农村公路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听说要修路,当地人的心情往往是喜忧参半。钱从哪里来,修路资金如何解决,常常成为一道难题。
为此,河北省提出了“交通部门补助一点、市县财政支持一点、对口帮扶一点、争取社会捐助一点、农民一事一议筹措一点、市场化运作解决一点”的“六个一点”筹资方式,以“套餐制”筹资机制,搭建了多方融资平台。
在邢台市平乡县平乡镇,指着干净平整的乡间小路,镇党委书记曹建卫眉开眼笑:“这条路属于平乡镇的连村公路,曾经因资金问题迟迟不能动工。可后来,一个月就修好了,建设速度相当快呀,质量也没得说。” 曹建卫告诉记者,连村路建设每公里投资约25万元,上级补助12万元,其余部分均需地方自筹。而平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村里不富裕,一些乡镇、村庄虽有修路积极性,但苦于资金不足,迟迟未能开工。后来,通过加强考核,明确了主体责任,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积极与村民沟通协调,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目前,邢台市新建道路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上级补助一部分,县级配套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邢台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明新说:“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修路都很积极,推进也比较快,但是不能忽略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村。关键是如何引导地方财政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
为解决融资难题,邢台市交通运输局与邢台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邢台市农村公路考核办法》,把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考核工作列入对县市区委、政府单项考核内容,从而落实了县级政府的建设、养护主体责任。
“考核办法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政府配套资金大幅提高。”王明新说。2012年,邢台各县市政府配套资金到位3257万元,比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的要求多出1倍。
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中,河北省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考核评价办法,尽最大努力给予财政和政策支持。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政策中,对于省级以上贫困县、民族自治县的农村公路补助标准上浮10%。石家庄市将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纳入市对县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连续三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公路建设。涉县是革命老区,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该县每年都要挤出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公路建设。2009年以来,该县共拨付各类资金5000余万元,较好地缓解了资金不足难题。
作为公路建设的主力军,各级交通部门倾尽力量,解决资金难题。2012年,帮扶村主街道硬化工程实施,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打破常规,从燃油税资金中挤出5.01亿元,下达到各设区市和直管县,为推进主街道硬化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2013年,在还贷压力大、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重的情况下,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安排投资12亿元,支持燕山—太行山区县乡公路改造项目。
各市县交通运输部门也多方挖潜,挤出资金支援农村公路建设。2012年主街道硬化工程实施期间,沧州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向市委、市基层办争取项目资金,除省补每个帮扶村20万元外,市财政对每个帮扶村主街道硬化项目再补助2万元,共计1184万元;廊坊市交通运输局为95个帮扶村争取补助资金475万元,每村增加补助5万元,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
修路是乡亲们祖祖辈辈盼望的事儿,修路资金不到位,村民们比谁都着急。村路建设中,乡亲们变旁观者为参与者,通过“一事一议”,积极参与到筹资中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到承德市隆化县北窝铺村的时候,村口树立的筑路“功德碑”像是披上了金缕衣,在阳光下格外引人注目。石碑上,密密麻麻地刻着62位捐款人的名字,1万元、5000元,甚至100元都详细记录。“这是在外经商的乡亲们为修路捐助的钱,共计16万余元呢。”提起村里修路的事儿,村支书付显才总是这样形容:“过程很曲折,但村民很给力。”
去年7月,北窝铺村要修建通往县城的路,需要建设资金1150万元。隆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除补贴外,还有26万元资金需要解决。通过“一事一议”,村民集体商议,每人捐出50元钱,仅用3天时间,村里筹集到资金7万多元。考虑资金缺口大,村委会开始联系在外经商者,又筹集到16万余元。面对剩余资金缺口,村民们二话没说,仅用1天时间,筹集资金3万余元,筹资难题迎刃而解。
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村民们说,哪怕再穷,也得修通致富路。井店镇在乡道井店镇至王金庄公路改造中,村民自筹资金1400万元;在鹿头乡符山窑村村道建设中,该村在外经商的个体户房双海一次性捐资10万元。他们还深挖自我潜力,想尽一切办法,把钱用在刀刃上。他们利用漳河砂砾修建较低等级的乡道、村道,不仅疏通了河道,也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还利用涉县青石、河卵石砌筑挡墙、涵洞,不仅结实美观,而且成本低廉。
为保证养护资金,2011年,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设立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通过考核,每年分配1亿元奖励养护较好的县市。部分市级财政也安排了“以奖代补”激励性资金,如廊坊市每年列支养护奖励资金400万元,邢台市每年列支100万元,张家口市列支1000万元。据统计,“以奖代补”政策实施以来,全省每年落实日常养护资金达3亿元,比实施前的1.5亿元增加了一倍。
收获篇
因民之名 路畅业兴
在秦皇岛抚宁县石门寨镇北部山区的北庄坨村,果木繁多,以前由于没有路,果品难卖或根本卖不出去,并且价格很低,农民几乎失去了种植果品的信心。如今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果商们把车直接开到了果园洽谈购买,果农们足不出户,果子每斤还多卖了三四角钱,点着厚厚的钞票,果农心里乐开了花。
“村路难行不用愁,村通工程解民忧;葡萄收入盖新房,村通工程帮咱忙;百姓安康乐陶陶,村通工程记得牢。”这是卢龙县鲍子沟村村民为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编写的一段顺口溜。卢龙县鲍子沟村以盛产葡萄而闻名,以前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羊肠小道通往外界,村民销售葡萄只能靠自行车。受交通条件的制约,葡萄种植规模小,村民经济收入低,当地经济发展非常落后。通村路建成后,鲍子沟村的葡萄种植面积扩大了,葡萄的价格上去了,村民们的收入翻了五六番,鲍子沟村由卢龙最穷的村一跃成为最富的村。
农村公路的延伸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正深深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惠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涞水县娄村满族乡石圭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村民长期以来出行困难。2012年该县交通运输局筹集70多万元,帮村里建了长1.5公里、宽5米的公路。修建了这条公路之后,大家看到了希望,纷纷支起了大棚。村里的蔬菜大棚由原来的十几个,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100元,2013年达到4100元,村民们把这条路亲切地称作“产业路”。
“往年因为路不好,俺们种的蔬菜只能靠小推车一点点往外运,许多蔬菜在路上就磕坏了,费时费力,还卖不上好价钱,偶尔来个收购的客商,价格压得特别低。现在路修好了,各地客商争着来收菜,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由以前的一元多一斤涨到了两元多。老百姓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谈到修公路带来的好处,石圭村村主任胡宝林兴致勃勃。
公路交通是高带动性产业,曾有人这样评价,一条交通线就是一条产业发展带,就是一条经济隆起带。这一切在涞水县已成为现实。
娄村满族乡虎过庄村党支部书记孙术军自打娄西公路修通后,心情越来越舒畅了。虎过庄村是河北省麻核桃种植基地之一,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近年来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以前村里只有一条渣土路与外界相连,路面坑洼不平。一遇到下雨天,路面常常被冲毁,汽车无法通行。因为交通不便村里的麻核桃种植规模受到很大影响。” 孙术军说,公路修好后,村里的麻核桃就能顺利运出去了。
据了解,娄西公路全长17.4公里,其中开山路段12公里左右,路修好后,会使周边10个村的近2万名村民受益。
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项富民工程,与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步实施,成了涞水县农村公路建设的一大特色。据了解,仅2012年,全县就修建了100多公里“产业路”,160多个建制村的农民从中受益,在全县范围内带动了生态养殖、优质林果、设施蔬菜三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农村公路的发展,使农业龙头企业成为邢台巨鹿经济新的增长点。巨鹿县南哈口曾是全县有名的交通不便贫困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每亩地收入不足1000元。因农村公路的修建,该村在沿路两侧建起了近3000亩蔬菜大棚,每亩地收入达1.1万多元。一时间,这里由全县的落后村、贫困村变为先进村、富裕村。
村路大大促进了镇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邯郸市邱县交通运输局地方道路管理站站长霍洞天介绍说,“道路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道路建”已成为现在农村公路发展的趋势。依托新整修的公路,邱县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了北京御生堂文冠果等企业30余家,镇村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用农村公路的‘杠杆’,加快农村经济生活腾飞!”这是所有河北交通人庄严郑重的承诺。
数说
十年来,河北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增加近11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1万公里,完成投资800多亿元。到2013年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4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近15.2万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88%,其中县道13489公里,乡道45195公里,村道91235公里,专用公路1842公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100%。
心声
“有了这条出村路,俺们才重新搞起了丝网编织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博野县程委镇杜田庄村村民田光建
“现在路修好了,各地客商争着来收菜,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由以前的一元多一斤涨到了两元多。老百姓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涞水县娄村满族乡石圭村村主任胡宝林
“村路难行不用愁,村通工程解民忧;葡萄收入盖新房,村通工程帮咱忙;百姓安康乐陶陶,村通工程记得牢。”
——卢龙县鲍子沟村村民
“现在好了,施工公开、群众监督,就像是给农村公路的质量系上了安全带!路结实了,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
——巨鹿县纪寨村村民纪建军
经验
农村公路“七公开”制度
把农村公路的年度建设计划、资金补助政策、招标管理、施工管理、质量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和竣工验收七个关键环节向全社会公开,通过社会监督体系监督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着力构建具有交通特色的惩防体系和权力监控机制,保证了监管不失控、计划不走样、资金不流失、质量不降低,规范了权力运行,有效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田路分家
2013年9月24日,河北省政府在邱县召开全省农村公路“田路分家”现场会,会上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河北省农村公路“田路分家”推进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利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时机,结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安排,按照平原地区“一路两沟四行树”模式,山区因地制宜、新建农村公路一步到位的原则,通过“明确路界、整修路面、修复路肩、疏通边沟、植树绿化、设置养护公示牌”等6方面工作内容,对农村公路进行“田路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