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邮筒:与微信互动 联网获“新生”
上海邮政工作人员正在指导市民使用邮筒二维码完成快寄业务。
11月27日,上海街头的近3000个邮筒有了新的身份——贴上属于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不再被互联网时代冷落,成为上海城市街头全年无休的“揽件员”。抢先进行体验的市民张先生连声赞道:“现在手机短信、微信这么方便,我都很多年没有往邮筒里投递信件了。这下上海邮政把街边的邮筒高效率利用起来,让市民更方便,真是两全其美!”
书信时代渐远
邮筒空空显尴尬
算一算,您已经多久没提笔写信了?街边的邮筒您知道都在哪里吗?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子信函已经逐渐取代纸质书信成为更加普遍的联络方式。不少地方的邮递员在开筒取信时,经常要面对邮筒中只有一两封信,甚至空空如也的尴尬。
“上一次写信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我感觉过去是因为没有条件使用电话和网络,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写信有点落后了。”市民张女士说,“除了过年发个明信片,我就没写过信了。”写信的人少了,用邮筒的人自然跟着减少,此外,一些外力因素也导致了邮筒“被停用”。一些人把邮筒当作垃圾桶,将废弃的传单、纸张等垃圾放入其中,给邮局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上海邮政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上海地区邮筒的使用率正在萎缩,邮政方面根据这种情况在去年调整了邮筒的开箱频次,邮政支局所内或门口的邮筒由原来的三个频次调整为两个频次,其他马路上的邮筒由两个频次调整为一个频次。面对邮筒日渐没落的现状,很多市民心存疑惑,街边邮筒未来会不会因利用率低而被拆除呢?
升级新身份
联网获“新生”
怎样才能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又能让百姓用邮更方便?上海邮政公司将街头的近3000个邮筒与新技术相结合,给每个邮筒配置了各自唯一的二维码作为“身份认证”,开始接收上海的同城快寄邮件。今后市民只需找到附近的邮筒,通过微信“扫一扫”的功能和邮筒上的二维码进行“互动”,就能轻松完成快寄邮件的交寄,而不用再苦等快递员上门。
据了解,邮筒的该项新功能目前与上海同城快寄业务相结合,上海邮政公司在该项功能推出当天,在全市设立了66个推广点开展“邮筒互动寄递”体验活动。张先生是参加活动的市民之一,他说工作中经常要寄快递,大部分是同城的,有时打电话叫了快递员上门收取后,万一需要外出办事就很难脱身,所以他想试试这种寄件新方式。张先生先扫描了邮筒上的二维码,在关注并绑定“上海邮政快寄”的微信号之后,看到微信上显示出详细的交寄信息,包括交寄时间、邮筒编号和邮筒所在地址。随后,张先生根据提示扫描了封套面单上的二维码,获得邮件编号并确认了交寄信息,将快寄邮件投入邮筒,完成了所有操作。
虽说方便,但张先生心中仍有疑问:投到邮筒的快寄邮件会减速吗?“这根本不用担心,”邮政工作人员给了他明确的答复,“邮筒上都有开箱时间,只要在最后一频次开箱前将快寄邮件投入,那明天就一定能收到。”
记者了解到,由于邮筒“进口”高度有限,目前邮筒可交寄的快寄邮件仅限商务封、经济封、单据封和定制封,物品类不在交寄范围。为方便市民使用,每个邮筒的铭牌上有标有交寄快寄邮件的方法。
邮筒与互联网“牵手”,其遍布上海各个角落的优势将逐步显现。目前,上海邮政快寄收寄点已逾4000个。下阶段,上海邮政将不断完善邮筒二维码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创新邮件收寄服务,运用各种新技术与邮政传统服务结合服务百姓。
□短评
有心才能容旧扬新
邮筒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在信息通信并不发达的年代,邮筒传递着人们对远方亲朋的深厚情感。然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邮筒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不少地方的邮筒被闲置、被遗忘,从而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上海邮政并不一味废旧扬新,而是想办法将现有资源高效利用,让邮筒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角色。
交通运输发展日新月异,每年需要更新换代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可喜的是,积极创新的交通人并未将传统摒弃。面对百姓日益提升的用邮需求,他们千方百计挖掘有限基础设施的效能,开动脑筋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再包装。这样的创新一方面使用户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带活了邮政的传统服务项目,让矗立在路边的邮筒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举多得,给上海邮政点个赞!(白爽)
上一篇:福建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投运